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哲学考研题目.docx

    • 资源ID:718093       资源大小:148.34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哲学考研题目.docx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解六府三事、六府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谷,意指人们在身体方面的修养是养身之道。三事指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意指人们精神方面的修养。两个方面统合起来看就修身的要求与道路。天爵、语出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天然的爵位,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因德高而受人尊重。四法界、出自华严宗,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其中事法界指的是包罗万象的现象界;理法界指的是事物遵循的诸法的理体;理事无碍法界指的是理与事之间虽有分别却不可分割,事中有理理为事显,理事圆融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融通,任何事能尽摄一切事,事事相依,事事圆通,成一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德性之知、指天赋的道德观念,认为道德观念是人生而固有,不须与外界事物接触,只要通过内心修养就可以把它发挥出来。俱分进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认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善恶、苦乐是“双方并行"的。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荀子对于人性提出了性恶论。其中的性不是指人的本质而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又将“性"与"情"“欲"并提,把"性"延展为人自然的生理欲望。而毫无节制的开展生理欲望必然造成资源短缺、人与人之间的争夺,社会混乱。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恶的。同时荀子指出人性虽"恶",但是可以教化,可以通过礼义法度加以教化使人性变善。在礼义方面他提出了"隆礼重法",主张用"礼"“法"标准社会秩序,使人性得到节制,实现社会大治。同时在"礼"的标准下,以"义"为准,制定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标准做为保障。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事物在顺应天道的状态下自然开展。名教一般指的是正名分定尊卑的封建礼教和道德标准。王弼的"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将两者同时纳入其中,调和了两者间的矛盾。王弼认为自然与无具有相同意义,得出自然是本是体,名教是末是用的结论。主张“举本统末",以自然统御名教,认为圣人以自然的原那么行事,名教便是使人顺应自然各居其位。3,慧能"本性是佛"说六祖慧能主张自性是佛,自性有两义,一是不变的本性,二是众生特有的个性。六祖将两者合一,认为个性就是本性,本性就是个性,得出佛与我本性一致,即佛不外我,佛就是我,没有脱离个体的一般。六祖认为,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本无差异,只是迷悟不同。因此六祖强调自悟自修,无须别求净土,心静那么一切静。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王夫之认为作用于外境并产生认知成效的认知能力(认知主体)为能,而等待能去认知并发挥其作用的外境(认知客体)为所。客体有待主体去认知,而主体那么通过认知客体到达与外境相符合。所以王夫之提出能所关系就是体用关系,同时主张体用一元,“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的特点:以有为前提,将能所看做实体,然后放大能动性关系,强调主动与被动,将之与体用并提)5、严复的认识论在认识方面严复反对陆王的“师心自用"、程朱的“闭门造车",提出“本诸格致",通过观察实验进而以归纳演绎来格物穷理。(暂定)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1、费希特的自我开展的三个阶段:2,安瑟伦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一德国(国名)哲学家一莱布尼茨一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一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一5、黑格尔一(哲学家)在一精神现象学一(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苏格拉底(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认运动的四个论证是一二分辩、追龟辩、飞矢辩和运动场辩一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斯宾诺莎一(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一一(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以下概念或命题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根底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名词解释1、礼记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篡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这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与诗书仪礼周礼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并称十三经。2、谶纬谶纬是古代汉族民间的神学预言,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开展为庙宇或道观里求神未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把经学神话的一种学说。3、崇本举末?王弼主张“以无为本",在政治方面提倡"崇本举末"。“本"指的是道是无的治国理念,而“末"表现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因而不为、损而不施、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翦华誉、弃巧用、见朴素、寡私欲等无为的治国方式。以无为的治国理念用无为的治国方式为有为的末而到达理念中的"无",就是“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末"。(关于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在我看来“息末"与"举末"都是末,所以息末也是举末,而举末是为息末最终到达无为)4、习与性成出自尚书太甲上,习指的是习染,性指的是人的获得本性,意思是,长期习惯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性。5、体用一源体用一源是北宋程颐提出的哲学命题,其中"体"指的本原、本体,“用"指的是显现、作用。他认为细微的理与显著的象二者统一,没有间隙。所谓一源,即源于一理,理为根本。明代王守仁以心讲“体用一源",认为体是心,用是心之用,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强调心事一切的根源。明末王夫之提出“道以为用,一阴一阳以为体",把体用统一在气的根底上。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拟郭象强调"性分",认为每一个体事物都是依据自身固有的"自性"运动变化。在逍遥方面郭象认为自得便可以到达逍遥,由于每个人的"自性"不同,只要认识到自己就可以逍遥了。支遁那么从“心足"看逍遥,他认为以灵明之心照顾世界然后不为外物所动,人要到达“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才能逍遥。(题外:庄子说逍遥从凭依从有待说起,下面有凭依才能向上,上面有凭依才能向下,我们有凭依才能活,有凭依才能想,下面有凭依我们不能向下,上面有凭依我们不能向上,我们有凭依不能不活,不能不想,不是逍遥,要去了凭依,要天地与我共生,我与天地一体。天地为我。郭象说性分,我成了我之后,我想做我能做我做都统一,到达逍遥。我为天地。支遁说心足,心足是心满,涵盖天地,天地变化皆在我心,物便不能累。天地为我心。我讲束缚,万物皆束缚,我为束缚,他为束缚,无我无他,万物归一为逍遥。天地为我身。)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事法界指出世间森罗万象的事物间的分齐、界限,指的是繁杂的现象界;理法界,理那么体性,物之体性为物所依,为物之本,事物依之而起,故而分齐,指的是一切诸法的理体;理事无碍法界,理与事之间虽有分别却不可分割,理由事显,事依理成,理事贯穿,圆融无碍,指的是理事间无法分割的联系;事事无碍法界,事物虽各有分齐,但理事圆融,理本无异,故事亦无间,事事相依,事事圆通,指的是事物间的联系。四法界作为一种观法表达了不同的层次(我认为并无上下)。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戴震认为人的自然情欲就是人性也就是善,天理就在情欲之中,就是情欲的恰到好处,从而对明宋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提出根本性的批判。戴震继承王夫之等人提出的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的观点的同时,对明宋道学所说的理本身提出质疑,批判其"以理杀人"。戴震把人心中天赋的知、情、欲直接等同于至善的人性,这样的知、情、欲得到自然、完善的开展就是天然合理的。但也不是所有的知、情、欲都是合理的,戴震也认识到人心、人性中的恶,他把这归结于知、情、欲的过失。戴震理解的理就是知、情、欲的适宜状态。所以戴震认为理和欲是一致的,血气产生情欲,心知认识义理,人的欲望是人性的自然,而人对欲望的理性认识就是必然,自然之欲与必然之理是一致的。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郭店楚简上记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和其弟子的著作。但老子一书的原始面貌及其形成过程,历史上没有流传下来,一直不清楚。郭店楚简老子利用竹简由长到短的变化显示着形成时代上的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它是截止到二十世纪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另外,郭店楚简的儒学著作,在儒学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之间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因为孔子和孟子相距近200年,儒学研究者一直认为这200年间的儒学没有开展和传承。而郭店楚简中首次面世的14篇儒学著作正是孔、孟儒学思想的“纽带"。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易传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以阴阳范畴解说周易的卦象和事物的根本性质,并概括出一条总原那么"一阴一阳之谓道",视其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即为有阴有阳,阴阳可以相互转变。阴阳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推移,相互转化就是一切事物开展变化的规律,称之为"道"。这种规律可循,有确定性,但在另一方面又存在变数,难以预测。因此我们如果从道的角度考察事物的变化,就不能墨守一成不变的模式,而要随时变通,人的思想与行为也必须与时俱进。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拟朱熹在格物方面提出了"穷理","穷"是穷尽的意思、,"理"那么指人伦、物理,"穷理"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对日常人伦、物理的认识进而到达对天理的体悟。朱熹认为天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就是人心与事物接触,了解其中存在的天理,从而扩充人心内在的知识,肯定了格物的认识是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此外,朱熹认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成就圣贤人格,要将认识的目标放在纲常名教等重要的事情上。王阳明将程朱理学的天理转化为人心,又进一步将良知确立为心之本体,良知是至善的,而人的道德修养就是要把人内在的良知呈现出来并扩充,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为上。通过对人心结构的具体分析,王阳明认为格物、诚意就是致良知,就是正心。王阳明将致良知作为他人生修养的直接简易的途径,而致良知的顺利进行又要做好后天的道德修养工夫、道德实践过程。这后天的道德修养工夫、道德实践过程又是要通过格物去实现,通过格物去消除习心对良知本体的遮蔽。朱熹认为天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要"穷理"就必须与事物接触,了解其中存在的天理,从而扩充人心内在的知识。同时格物是为了成就圣贤人格,所以要有所弃,将精力放在研究纲常名教等重要的事情上。格万物以正身。王阳明提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本心至善,所以他认为格物就是致良知,去了后天的洗染将本心的善表现出来。格本心以正身。)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以下哲学命题(每题5分,共25分)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三十七章,其中"无为"是相对人为来说,指的是不以人为的成心强加于他人、他物,任人、任物“自化"。"自化"就是由其本心,自己生化,不假外力。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么指的是,道对万物生化不加一丝一毫的宰制,任其自然以随处成就。2、以心原物3、圣人体无4、一故神两故化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求向物于向未尝无

    注意事项

    本文(哲学考研题目.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