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中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探微 论文.docx
新媒体语境中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探微摘要:文章立足于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结合新媒体语境及疫情困境中的学与思,提出了该学段音乐教育中需要探寻与解决的问题。尝试从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育方式、音乐课服活动机制、人文情怀的音乐教育模式几个方面探索音乐教育新思路,以此丰富学生的灵魂,拓宽学生生命的高度,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文章也探讨了提高农村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与能力,构建良性的亲子关系,为学生创建更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成长语境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新媒体;农村中学;人文情怀;音乐教学;音乐课服活动一、引言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度重视且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近年,新媒体成为新兴产业且形成了带动整个世界向着'新媒体传播时代'发展”的社会新媒体语境,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2实践。再加上自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手机、平板电脑已普遍成为包括农村中学在内的全国中小学校的网上教学设备,为新媒体在农村中学广泛传播创造了必要的硬件条3件。在此背景下,根据学情结合新媒体语境,以新家庭教育理念为视角,探寻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新模式,帮助农村中学学生提升音乐素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两者良性互补的教育关系,给予农村中学学生尤其留守儿童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培养学生更具包容性的人格,促进学生自由全面与个性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这些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二、新媒体语境中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分析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也遗留了很多问题。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笔者工作的某县城城郊初级中学的调查问卷结果中可略见一斑:其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就该中学的留守儿童数据来看,其占整体学生的比例有37.4%,他(她)们或多或少有敏感多疑、内向自卑、不善于表现、极易暴躁等性格特点。其二,大部分学生很喜欢音乐,尤其是对流行音乐有极高的热情。调研的数据显示该中学有89.8%的学生认为音乐在改变心情、改变性格、改变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其他音乐形式的关注。其三,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群体数量与能力变化较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及与学生的个别访谈,笔者发现97%的学生会使用网易云、酷狗音乐、QQ音乐等音乐播放器或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自媒体分享或学习喜欢的音乐,还有少量同学经常刷B站。另外,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家校、师生之间都建立了更便捷的沟通联系方式。这些都为在新媒体语境中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利的因素则是学生对新媒体出现的事物分辨力较弱,沉迷于游戏影响学习者屡见不鲜。在另一份关于农村中学音乐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新媒体这一优势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从问卷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多媒体的使用方式、社交媒体的利用及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情,也体会不到爱与尊重,那么学生即使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能收效甚微。朱永新说:“好教师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导航员!当下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新媒体语境,身为师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课堂之上、课堂之外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把“音乐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的特点发挥出来,如何形成家、校教育良性的互补关系?笔者现拙,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贤者交流、讨论。三、依托新媒体,以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多方话语体系促良性教育L善用新媒体,构建人文情怀的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新范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常态,即便处于农村的学生,手机、平板电脑也已是广泛普及的设备。这有利于更便捷地搭建教师、学生与学生父母的三方交流平台,从而构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等社交媒体,一方面可与学生及时沟通,安排学习相关事宜;另一方面可以与家长建立持续的、有效的沟通,共同关注和教育学生。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促使家长与孩子实现温情陪伴,心灵沟通。首先,助力学生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出改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向父母表达想法和情感。例如在学唱摇篮曲这一课,教师鼓励学生温情地演唱歌曲,大胆地向父母表达爱意;积极主动地向父母分享自己学习音乐的进步、收获或者关于音乐学习的看法等。其次,引导家长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出尝试。教师可以向家长分享学生在课上的音乐活动视频、图片,还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给学生的校园活动图片配上喜欢的音乐,又或者邀请有条件的家长写一篇与孩子一起聆听某首歌曲的心得体会、参加某次音乐活动等。引导家长用欣赏的眼光、尊重的态度关注孩子每一次进步,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便孩子表现的不够完美,也尽可能用鼓励、欣赏的态度与语言反馈孩子。这些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被尊重、被肯定的需求,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高质量陪伴;而且在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得当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获得感。亲子关系一旦亲密无间,不仅可以构建出一个温情、人文的成长语境,而且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现状也有改观。2 .借助新媒体,重构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主阵地,是动态的、生成的、多元的,更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如今智慧课堂正在农村中学试点教学。教师可综合利用其优势,建立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既有益于启迪学生智慧又能提升审美及发展学生积极态度的对话关系。例如:用网红拍摄的动态美景、美食及旅游景点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文化,提升教学直观性;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时,用B站里蔡程昱与其他歌者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引导学生感受歌者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表现歌曲别样的韵味,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欣赏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时,尊重学生的兴趣,用流行音乐体面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民歌与流行音乐各自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积极的尝试,努力营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的彩云追月这首歌曲时,就可以以月亮为切入点,运用新媒体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学生喜欢的月亮之上音乐视频片段而引入。在学生体验、学习彩云追月这首歌曲之后,自然过渡到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上,并请学生试着用山居秋暝、静夜思依曲(彩云追月)填词。之后再请学生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山居秋暝与静夜思。这样,一是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体会不同的词对音乐意境的构建与改变,同样的词不同的旋律对音乐情绪、情感与形象的表达与塑造;二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检验音乐教育的优劣或者说效果如何,不仅仅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这首歌,是否解决了某个节奏型的难点,是否唱准了某个音程;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参与音乐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培根、启智、铸魂、润心”之效果。总之,一个生动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品质、状态和境界”及指向“至真、至善、至美”的课堂。3 .巧用新媒体,健全农村中学课服活动新机制”没有人生来就会音乐,相反的,他们生来就具备注意、意识和记忆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他们音乐地学习和思考”。没有长期的、合理的、有规划性9的音乐教育就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更不可能学以致用。所以,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农村中学的音乐课服活动应该被提上议程。打造优质的音乐课服活动需要我们探索新颖而有效的形式。笔者以为,其一,根据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及留守儿童内向、不愿交流等特点,可以借助QQ、微信等社交软件组建以音乐沟通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音乐角”,其活动形式可以是线下+线上的形式。在线下,教师设置音乐情境,创建音乐交流语境,利用固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在线上,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随时运用社交媒体分享歌曲或音乐小知识,也可以畅谈音乐、舞蹈或其他音乐形式新元素、新遇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仅可以加强交流及建立感情,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助其形成音乐的积极态度。其二,构建复合型的音乐兴趣小组。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参观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时曾说: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笔者所指的音乐兴趣小组不仅是合作的学习、音乐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是复合技能得以提升的时空语境,是快乐幸福的源泉。B站上厦门六中的合唱队可以演绎出优美的稻香杯子舞,天空中最亮的星也因这群孩子别出心裁地加入手与书的节奏元素而再次引人类似的尝试,在举办学校古诗词歌咏比赛前,笔者请同学们自选喜欢的古诗词学唱并创编,并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虽然笔者在学生排练时也偶尔参与了指导,但比赛时学生自由灵活、创新性的表演还是惊艳了我,也让其他老师和家长们大开眼界。让笔者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首青玉案元夕,学生表演时,男生打节拍女生齐唱,特别是唱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由一个街舞跳的特别好的同学展示了炫技动作,节奏也把握的特别好。学生、老师和家长欣赏到学生独具魅力的表演的背后,是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特别是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刻理解。当然这类素材在B站、抖音、微视等app上只要输入关键词便触目皆是。师生可以综合新媒体上新颖的方式,采众家之长再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助力学生构建良性循环、体现创新与美感的音乐行为。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把音乐小组不同形式的活动成果编排、融合成新的作品,再利用新媒体平台得以呈现。伟大的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很早就指出“音乐也是人类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并且服务于人类的。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缺少音乐,也必得益于因学习音乐而形成的音乐素养与积极态度。四、结语在农村中学,在新媒体语境中,关注学生心理与精神的需要,开展有家长参与、具有人文情怀的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音乐实践与音乐课服活动,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良性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进而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另外,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的育儿理念及能力,缩小城乡家校共育的差距,形成家、校教育良性的互补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老师、家长的成长也有着莫大的助益。无论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懂得尊重与关爱的意义,只要意志坚定、方法得当,相信围绕着教育而形成的群体间的关系一定是和谐的、共生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不仅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是群体间的共同成长。参考文献1姜锐.浅析新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几科技进展2010年总第38期,第211页。2杨振英刘石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解读几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5期,第97页。3朱永新.朱永新说教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6,第156页。4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2版(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013.5重印),第31页。5张少明.转识成智一一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第V页。6(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谢嘉幸,李小莹校.关注音乐实践一一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6重印,第221页。7(美)艾伯利斯,(美)霍弗,(美)克劳特曼著;刘沛,任凯译.音乐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第193页。8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一一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4,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