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启蒙双本齐下 论文.docx
作文启蒙双本齐下浅议三年级习作修改的功用及策略【摘要】三年级是习作的启蒙阶段,孩子良好的修改习惯的养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修改策略如何落实?修改习惯如何养成?课堂教学是主战场,坚持不懈才更高效。因此,从孩子正式接触习作开始,笔者就一丝不苟地抓习作修改。每次习作,肯花时间,精心设计,悉心指导,示范引领。誉写本和草稿本必须一起交,草稿本要求留下修改痕迹,誉写本要求工整清楚,不为别的,只为培养修改习惯,逐步提高修改水平,为孩子终身学习母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作文,启蒙,修改,习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习作启蒙的表述,是这样的:留心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对修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这个要求很低,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来,不可小觑。可是,在施教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老师把习作修改不当一回事,认为三年级孩子年龄小,不懂事,现在谈修改为时过早。殊不知,习作修改启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对照课程标准,为了进一步明确小学习作修改要求,笔者又认真审视了小学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关于习作修改的论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很显然,第三学段的要求比第二学段要高很多。首先是修改主体发生变化,第二学段没有提及他人,第三学段要求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强调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其次,修改要求发生了变化。前者只是要求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后者则从语句、行款、书写以及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修改,难度逐步提升。作为一线的教师,面对标准中的梯度修改规定,该如何有效操作呢?我的做法是:双本齐下,着力培养修改好习惯。所谓双本,一本是作文本,另一本是草稿本,两本一起交,重点批阅作文本,草稿本仅一扫而过,阅一个”优或良的等级。一、修改的目的和作用俗话说:“文章不厌百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启蒙阶段,教师就要将修改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让他们明白,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遍又一遍精心加工修改完成的。为什么在刚开始接触习作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们这些呢?我想,这是语文学习的需要,尤其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避免丢三落四,避免前后矛盾。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应该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既然修改是份内的事,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呢?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教师就把修改这样的难事强加进去,孩子的畏惧作文的情绪不是更厉害吗?笔者经过一年的试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关键看老师的引导和指导,有没有大眼界、大胸襟,关键在于老师舍不舍得在习作修改上花时间、下功夫。众所周知,目前,在小学语文界,重阅读轻作文,重做题轻读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屡见不鲜。试问:在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以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为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考核的背景下,究竟还有多少教师舍得在习作上、尤其在指导孩子修改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远考虑呢?万事开头难。叶老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我们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审视自己一切的教学行为。只要孩子从小养成习作修改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内容有深浅,难度有高低,修改从字词开始,从语句是否通顺开始,从最基本的标点开始,循序渐进,长此以往,习惯定会成自然。二、修改是怎么一回事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肯定不明白。示范和引领是最好的老师。譬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习作1,是一次放胆文训练,也就是自由作文,想写些什么,就写什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作文,所以要求很低,只要求将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具体到修改要求,教材这样提示:先想好要写的内容,拟个题目,打个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自己满意了,再像例文那样认真地誉写到习作簿上。大部分老师,在教学首次习作时,注重的都是如何指导习作,引导孩子们从口头作文开始,指名讲述,余下补充,如此反复,重点放在事情发展的过程完整性上。由于40分钟课堂时间紧,讲得多,讲得碎,导致孩子们平生第一次正式习作,很少有人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课堂上顶多是拟了个题目,开了个头,大部分内容是课下完成的。至于专门拿出宝贵时间来,专门上习作修改课的老师,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儿不为过。笔者认为,这样的习作启蒙课,弊病多多。首先,指向不明。因为孩子的创造自模仿始。习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孩子的第一次习作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包括初稿和誉写,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过早就放,该扶还得“扶”,这是导向问题,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其次,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如前所述,初次习作(含修改),无人指导,孩子就会很茫然。即使在家中有家长陪伴,但缺乏专业指点,效果自然不会好。我想,头几次练习,无论是初稿,还是自己修改,同学互改,包括誉清,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生,在课堂上完成。我们这样做,是要让所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明白:习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学习活动,修改也一样,修改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来不得半点的懈怠和疏忽,是有章可循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所以在启蒙阶段的多次习作指导和修改示范中,我舍得花时间,一次习作,最少三节课。第一节草稿,第二节修改,第三节誉清,称之为“启蒙习作三部曲”。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我班的孩子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习作习惯,我渐渐尝到了甜头,现在教学起来驾轻就熟,越来越自如了。三、三年级作文如何修改孩子初学习作,一切都很新奇,若不正确引导,这股新奇劲儿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更别说修改了。那么,怎样做到高效修改呢?1 .作示范引领每次习作初稿完成,我都会抽出2-3份有代表性的习作,好中差均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大家集体交流修改,主要是教给方法,启迪思考。利用班级投影仪的直观性,从字词、句段、篇章和标点等各个方面,让孩子们自己念,自己讲,自己评,讲出原因,说出想法,拿出意见。同时,教授常见的修改符号,如调换、删除、改动和插入等,让孩子们尝试着使用,时间一长,常见的修改符号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多好啊!有时,我在想,三年级孩子稍作努力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要等到以后呢?2 .自己先修改自己怎么改?这里引用叶老的原话: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呵,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就是修改的办法。方法有了,改到怎样才放手呢?很简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自己尚且不满意,也不要拿给别人看,因为那是对己、对人不负责任的表现。3 .同学互相改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看不出问题了,就要请别人帮忙,这是智慧。同桌也好,家长也罢,都可以,标准强调的是"主动和别人交流修改,是分享。可是,现实中,有些孩子害羞,家丑怎可外扬?”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举出像“王尔德”、“贾岛”等著名的例子,消除孩子的顾虑,以进取的心态面对修改,互学互助,共同成长,既增长知识,又融洽情感,一举两得。4 .自己再斟酌同学、朋友帮忙提出修改意见以后,不去落实,毫无意义一一非作者本人再三斟酌不可!因为马上就要成文了,作者本人要对全文再作梳理。如:本次习作字数是否达标?错别字还有没有?用词是否有误?工整程度如何?语句是否通顺?整体结构是否紧凑?过程是否清楚?情感是否真挚?诸如此类,都是常规要求。更多时候,还要关注单元要求,或写人、写景,或写动物、写植物,或写活动、写场面,或写梦想、写感受,都要做到切题合意,规范有序,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再次斟酌,对于锻炼孩子思维的严谨大有裨益。总之,成才道路千万条,修改道路只一条。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教作文,就教孩子学习修改,乃至学会修改,提高质量,那么,学生也会终身受益,同时,语文教师就能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作文启蒙,双本齐下,难在当下,功在千秋!参考文献L作者:叶圣陶,过去随谈,1958年。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