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在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和推动提升作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及“十四五”成就“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助力交通格局形成高铁、机场发展加快步伐。我市既有铁路为京九线和邯济线,长度合计216公里,境内各设5处铁路站,铁路专用线18条。“十四五”期间,高铁、机场发展步伐加快,济郑高铁段正式开工建设,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机场预可研行业意见获批,全市正加速迈入高铁、航空新时代。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莘南高速、青兰高速段、高东高速建成通车,济聊高速西互通立交改建、德州至高唐高速、东阿至郸城高速、东阿至阳谷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积极开展,高速公路网络不断织密。普通国省道方面,完成G308青石线高唐段等6个新改建项目,新改建里程共计149.2公里,新增一级公路112公里。实施G105京珠线高唐南王至在平花牛陈段等19个养护项目,完成路面修复养护里程429.4公里、预防性养护工程232公里,完成S257临博线吕桥等7座危桥改造共计648.53延米,建成服务区、停车区各3个。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056.3公里,公路面积密度2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473.9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为1184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占比为10.9%o跨黄交通瓶颈进一步突破。东阿至东平黄河大桥已开工建设、G105东阿黄河大桥、聊泰铁路黄河公铁桥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迈向新台阶。启动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905公里、养护大中修工程3889.9公里、危桥整治170座,均超额完成任务目标。第三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网化实现全市覆盖。东昌府区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基本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客货场站建设稳步推动。“十四五”期间,共建设客运站点1174个,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比例达到85.1%,高唐汽车站建设成为全省第一家“智慧车站”。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共有15个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和交运集团千千佳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货运站、盖氏邦晔物流有限公司货运站等多家大型货运站。(二)城乡交通统筹发展,运输服务日益完善运输体系持续升级。截至“十四五”末,全市营业性运输车辆达到10.8万辆,其中营业性货车10.7万辆、营业性客车1011辆。市区实现了扫码支付乘车、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新辟在平至济南、至韩集等线路,全市建制村全部实现通客车。主城区现有公交线路51条,线路总长度806.2公里,公交站点达到1524个,拥有各类运营车辆1218辆,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为85.1%,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车合计占比100%。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冠县宝信物流铁路专用线建成使用,铁临物流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和敞顶集装箱货运,铁路年组织货物到发能力明显提高。(三)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行业治理快速升级公路管养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坚持以“路长制”工作为抓手,整合资源,压实责任,强化措施,有效解决了私搭乱建、占路经营、绿化缺失、公路扬尘等问题,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日常保洁市场化全覆盖,公路扬尘实现了全路域实时监测并定期通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公路治理格局逐步形成。行业秩序规范性加强。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建设,扎实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茬推进“大快严”等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和“两个体系”建设。与公安等部门协作配合,多次联合开展“亮剑”行动,深入推进超限超载治理。强化公路扬尘治理、重型柴油营运货车管控等工作。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出台市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市政府令201833号)。不断加强客运、货运、出租、驾培、维修及水上交通监管,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机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序推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立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方向,联系外通道,畅通内循环,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支撑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东引、西拓、北融、南联“桥头堡”,当好省西大门,为我市“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1 .强化引领,适度超前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对接“中原经济区”,加快构建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合理配置、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平衡。要围绕我市区位与发展基础,遵循建设东引、西拓、北融“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加快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强化对外快速通道建设,提升交通路网质量。3 .人民满意、优质普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满足群众高质量多样化出行需求,加快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和效率,重点引导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加快形成农村物流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助推共同富裕。4 .绿色安全,智慧创新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绿色集约、安全可靠、智能先进的统筹发展。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交通建设和运输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加强新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等运用。(三)发展思路“十五五”将是我市经济社会深化转型的关键五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较重,同时提质增效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迫切,交通发展将呈现四大特征:一是基础设施持续增长,补齐短板完善网络;二是由单一向网络化转变,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三是提增量和优存量并重,重配置转向重服务;四是技术模式全面创新,传统交通向新基建转型。因此,“十五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将遵循“畅路网、优服务、提质量、重治理”的总体思路。“畅路网”构筑对外通道,完善网络布局。立足我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毗邻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是省的西大门的区位优势,通过构筑对外快速通道、完善路网布局、构建多层级综合枢纽,打造全域立体化、便捷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路网,着力建设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进一步强化与大通道的连接,缩短对外时空距离,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以及省会经济圈。“优服务”提升居民出行品质,提高货物运输效率。不断优化公交体系,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创新运输服务,培育交通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客运服务;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提质量”推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数字交通,通过加强交通大数据共享利用等途径,提高交通智慧化水平。二是打造绿色交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载运工具,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三是建设平安交通,通过实施安保工程、完善超限治理设施等途径,提高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提升应急能力。“重治理”一一提高交通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大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监管、市场治理、行政执法等工作力度,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四)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围绕“1235”发展目标,以交通先行推进“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和“一心两轴两带”发展新格局,聊在东都市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县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省会经济圈交通次枢纽承载地。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产业功能相匹配,与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1大枢纽现代化、立体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2大突破一一高速铁路零突破和民用航空零突破。建设3大网络建设快速交通网(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综合枢纽)、骨干运输网(普通国道、普通省道、普通场站)、基础服务网(四好农村路、铁路专用线、邮政快递)。布局5大通道一一“两纵三横”通道(京九通道、德-聊-单通道、济郑通道、鲁中-聊邯长通道、聊-济-青通道),共同形成“东引、西拓、北融、南联”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2 .具体目标(1)对外综合交通骨架网更加完善建成和在建对外快速通道达到13条(高铁:济郑高铁、京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高速:G20青银高速、G2516东吕高速、Sl济聊高速、G22青兰高速、S28莘南高速、G0321德上高速、德郭高速、东阿至阳谷高速、济南至临清高速、济南至东阿高速);实现5黄6卫跨河通道(平阴黄河大桥、青兰高速黄河特大桥、东阿至东平黄河公路大桥、聊泰铁路黄河公铁桥、G105东阿黄河大桥和G309七一大桥、Sl卫运河特大桥、G514M领青大桥、G2516卫运河特大桥、S248临观线卫运河大桥、G106冠县卫运河大桥);建设机场。基本形成“5轨(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郑高铁、京雄商高铁、聊泰铁路)10高(G20青银高速、G22青兰高速、G2516东吕高速、G0321德上高速、Sl济聊高速、S28莘南高速、S37高东高速、济南至临清高速、济南至东阿高速、东阿至阳谷高速)17线(17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航(1机场)”综合交通网发展格局。(2)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迈上新台阶高铁实现“零突破”,里程达到115公里,高铁枢纽站3个,县(市、区)覆盖率达到37.5%;普通铁路达到260公里,铁路专用线新增6条;高速公路达到646公里,六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占比18.5%;普通国省道达到1200公里,一级以上占比达到53%;农村公路提质增效,100%中心村、60%以上行政村实现6米以上公路通达。(3)运输服务品质实现新的提升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营占比进一步提高,预约式、响应式等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深入;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先进的货运组织模式得到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4)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实现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运输发展更绿色可持续;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行业治理体系高效协同。市“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指标体系表分类序号指标单位20252030变化值属性基础设施1铁路里程公里216375159预期性2高速铁路里程公里0115115预期性3专用铁路条数条18246预期性4公路里程公里2105621485429预期性5高速公路里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