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水利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水利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全面总结评估“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情况,科学研判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系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多方衔接、征求意见、咨询论证,提出市“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一河为轴”迈向“两河时代”为契机,以构建完善市现代化水网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行业管理,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推动“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考虑我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河湖水系、旱涝灾害等水情特点及城市功能定位、发展建设布局、水利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合理确定水利工程规划的对策措施,补好发展短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善水安全基础设施网络,让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2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集约节约用水的根本转变。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水平。3 .人水和谐,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还河湖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湖安澜的美好家园。4 .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坚持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统筹规划,落实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治理,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水利治理体系,协调流域与区域、山丘与平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关系,防汛与兴利相结合,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三水”相协调。5 .建管并重、保障安全。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并重,明确产权,落实管理职责和管理经费,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调度方案,实现精简高效、良性运行。强化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水利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筑牢水安全屏障。6 .改革创新,科技兴水。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发展机制体制,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把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水利”建设,打造智慧水利,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治理体制机制,高质量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现代化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资源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数字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监督水平明显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节水供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9.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5%,耕地灌溉面积不低于535.5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2;新增水库库容4.6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5%,城乡供水一体化率70%,供水管道漏损进一步降低,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0.9亿立方米。防洪减灾:重要河湖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城市和重点涝区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水旱灾害年损失进一步降低。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77%以上。水生态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76.46%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目标基本确定、生态流量(水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11I类水体比例完成省级分解任务,重点河段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建水利风情小镇、水利风情村、水利风情园100处以上,创建省级、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0条以上。改革创新: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水利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本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2035年目标展望,现代化水网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体系基本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为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提供可靠支撑。表Ll市“十五五”水利发展主要规划指标目标指标“十四五”完成十五五”规划性水资源刚性约束用水总量控制(亿m3)27.3129幺束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4.6610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235束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4050.642予期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6990%束性供水保新增供水能力(亿ID3)1.52.5出期性城市再生水利用率45.50幺障(%)8束性非常规用水量(亿ID3)0.60.9予期性城乡供水一体化率(%)5070予期性水网水库新增库容(亿ID3)1.34.6予期性水系流域面积200km2以上河道新增治理长度(km)一540.61图束性防堤防达标率()72.6677予期性洪减现有存量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一100多束性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完成率(%)一100多束性农村耕地灌溉面积(万亩)535.53535.53出期性水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98.5出期性水生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比例(%)一兀成省级多束性保护分解任务水土保持率(%)74.3776.46期性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一90期性市级以上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条)1420期性水利风情小镇、水利风情村、水利风情园(处)42100期性注:1.带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2 .用水总量控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土保持率等指标为暂定指标,最终省厅批准下达目标为准。3 .耕地灌溉面积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施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也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 .水库新增库容为“十五五”期间建成水库(含在建)的总库容。5 .堤防达标率指5级及以上河湖达标堤防长度占比。6 .现有存量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指2020年底前鉴定为三类坝的大中型水库。7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完成率是指经安全鉴定为三类坝且纳入实施计划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比例采用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果。9 .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水量)保障重点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四)战略导向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要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好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充分地满足沂蒙人民群众对持续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方面的美好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与安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于我市基本市情水情,聚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增加水利有效供给,谋划提出一批基础性、战略性重大水利项目,构建完善”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叫响“山水沂蒙,生态宜居”品牌。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省节水行动,继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深度节水控水,健全节水机制,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一)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探索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明确我市及各县区用水总量、用水强度、地下水开采等指标,推动水资源按来源、用途得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安全利用。1 .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立足于我市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现实用水需求,基于第三次水资源调查成果,以维系河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态用水为前提,明确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水量)。加快推进沂、沐河及重要水源地的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等工作,确定各县区及重要产业园区的地表水分水指标、地下水可开采量和水位控制指标、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小控制量,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明确区域用水权益,保护水生态环境。以管控指标为约束,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和用水规模,明确各区域农业、工业、生活、河道外生态环境等水资源利用边界线,引导各行业合理控制用水量。2 .建立分区差别化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流域综合规划、水安全总体保障规划等,细化分区标准,科学划定水资源开发管理分区,根据各区域用水特点,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