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docx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610201二、入学要求普通高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备同等学力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见附表4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编码、软件技术支持、Web前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全球视野;(4)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6)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7)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2.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3)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4)掌握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的技术和方法;(5)掌握Web前端开发及Ul设计的方法;(6)掌握Java、.Net等主流软件开发平台相关知识;(7)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8) 了解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知识;(9) 了解软件开发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10)(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抗压能力;(4)能够阅读并正确理解软件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5)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的实践能力;(6)具备简单算法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并有用HTML5、Java、C#等编程实现;(7)具备数据库设计、应用与管理能力;(8)具备软件界面设计能力;(9)具备桌面应用程序及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10)具备软件测试能力(三)具备软件项目文档的撰写能力;(12)具备软件的售后技术支持能力;(13)具备对软件产品应用、行业技术发展进行调研与分析的能力,初步具备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果表(附表1)六、课程设置及要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一)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形势与政策、军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内容如下: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理论;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职业、家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我国法律基本体系以及民法刑法相关基础法律常识。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具备分析和解决职业、家庭、社会公共生活等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具备根据个人性格和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辩证地看中国与世界大势,科学看待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意识、自主要求的能力,以及外化为自身行为和习惯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养成团队合作、踏实肯干的精神。【主要内容】绪论;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课程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达到学懂、真信和会用的目的。使学生达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要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该课程不仅富有理论性,而且政治性很强,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仅应当全面准确,而且必须保证它在理论和材料上的正确性,不仅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要做到“言之有据”,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来展开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和对学生的吸引力。3、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一是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写译能力,使其在毕业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本,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将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内容】听说部分;读写部分;翻译部分【教学要求】词汇与语法:掌握3500个单词及其常用词组,对其中17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正确拼写,英汉互译,掌握基本用法;进一步掌握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并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听力与口语: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8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用英语进行语言材料熟悉的会话;阅读与翻译: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量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能够较全面掌握英译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借助词典将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译成汉语,句子通顺,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120词左右;写作:能写出简单的应用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较少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4、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对计算机系统要有全面的认识,学会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能自主的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实用、实训、实战”为教学手段,以学会基本操作为教学目标。通过“三实”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使用计算机用于工作和学习。(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地应用Windows7、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等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图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编辑等相关操作,了解网页制作等相关知识。【主要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Internet的基本操作;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Dreamweavercs5o【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Windows7基本操作;Word2010文字处理;Excel2010图表格处理;PowerPoint2010制作演示文稿。了解Internet基本操作;使用DreamWeaVer制作基本网页、超链接设置。5、体育【课程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3)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一学期(30学时)(1)理论:体育健康知识(2学时)(2)实践:篮球、排球(二选一)(14学时);滑冰(8学时)(3)体质健康测试(6学时)第二学期(32学时)(1)理论:体育健康知识(2学时)(2)实践:足球、中长跑(14学时)(3)体质健康测试(6学时)(4)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街舞、德球(任选一项)(10学时)第三学期(32学时)公共必选课:篮球、排球(软式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扇)、武术、跆拳道、散打、健美操、普拉提、街舞、健身方法(任选一项)【教学要求】(1)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3)每次体育课必须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以脉搏不低于140次/分为标准。(4)学生必须掌握两种以上的运动技能的方法。选项教学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