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湾广场码头环评.docx
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3)优势度指数M+N2式中:D优势度指数Ni样品中第一优势种的个体数-N2样品中第二优势种的个体数-Nt一样品的总个体数4)丰度指数Iog9N式中:d丰度指数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总数2)叶绿素a2022年4月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在(0.251.32)ug/L之间,平均含量为0.73ugL,最高值出现在K005号站位表层,最低值出现在K021号站位底层。表302022年4月各站位叶绿素a浓度3)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6种,分别隶属于2门,其中硅藻门23种,占总种物量变化范围在80.57593.3mg/m3之间,平均值为1536.1mgm30最高值出现在K01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K016号站。种类多样性、均匀度、丰度2022年4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指数(HD平均0.89,范围在0.641.31之间;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0.08,范围在0.030.18之间;种类丰度指数(d)平均0.23,范围在0.08-0.61之间。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较健康。表322022年4月调蛋f海域浮游动物生态评价指数表5)底栖生物种类组成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底栖生物51种(名录见附表7),其中多毛类25种,种类最多,占种类组成的49%;甲壳类10种,占种类组成的20%;软体动物12种,占种类组成的23%;棘皮动物2种,占种类组成的4%;腔肠动物2种,占种类组成的4%o数量分布春季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数量平均1393个/m2,范围2253125个/nV生物量春季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数量平均14.10gm2,范围0.28137.65gm20表33春季调查底栖生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面。调查站位见表21,见图11。种类组成潮间带监测断面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13种,隶属于软体动物、多毛类动物、甲壳类动物3个动物门。其中多毛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数最多,共7种,占种类组成的53.8%;软体动物3种,甲壳类动物3种,分别占种类组成的23.1%。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特征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0.1gm2o各断面相比,Ol-I断面最高,为30.5gm2o01-3断面生物量最低,为O.lg/n?。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平均为386个11V各断面相比03-3断面密度最高,864个/m2。01-3断面密度最低,为48个/nV表352022年5月潮间带生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布表综合性指数潮间带生物各断面多样性指数为0.922.48,平均1.77,03-3断面最高,01-3断面最低,调查区域潮间带生物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正常,群落结构稳定。表362022年5月潮间带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表7)生物体质量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005×10-6铭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0.04×10-6汞原子荧光法Mercur测汞仪0.005×10-6碑原子荧光法PF6-2原子荧光光度计IxlO-6石油燃分子荧光分光光度法RF5301荧光分光光度计IxlO-6b)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方法评价方法与水质评价方法相同,均采用标准指数法和超标统计法。其中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按下列公式计算:I1=C1/S1式中:Iii项污染物的质量指数;Gi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S1i项污染物评价标准。L是无量纲量,其大小描述被测样品的质量状况。当评价因子大于LO时,表明海域已超过评价标准,受到该评价因子的污染。评价标准结合烟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功能分区以及海洋生物质量(GB1842-2001)的分类要求,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执行相应标准。其中贝类生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洋生物质量(GB1842-2001)中规定的标准值。评价标准见表39。鱼类和甲壳类的生物质量评价采用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燃含量的评价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见下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表39海洋生物质量(GB18422001)评价标准标准(单位:mgkg)项目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镉S0.22.05.0铅S0.12.06.0铭S0.52.06.05<1.05.08.0铜S102550(牡蛎100)锌S2050100(牡蛎500)8)渔业资源a)调查时间和站位布设渔业资源调查站位来自于中国海洋大学,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15-16日,共设8个拖网调查站位。调查站位分布见图14,表37。b)调查评价项目a)鱼卵仔稚鱼调查项目包括: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b)游泳动物调查项目包括: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物生物学特征、优势种分布、渔获量分布和现存绝对资源密度。c)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按照海洋调查规范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按海洋水产资源调查手册中的有关技术进行。现场调查和样品分析简述如下。渔业资源采样及样品分析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6-2007)进行。鱼类种类名称及分类地位以海洋生物分类代码(GB/T17826-1999)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依据。调查网具为单船底拖网,网具规格600目xl.2寸。拖曳时,网口宽度约6m。每站拖曳Ih,平均拖速3.0-3.5kn0渔获物现场分类并记录种类,样本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详细测定生物学数据。生物学测定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各种类的样品,超过50ind的种类,随机抽取50ind进行生物学测定,不足50ind则测定全部样品,生物学测定内容包括体长、体重、胃饱满度、性腺成熟度等生物学特性。依据调查海域物种分布和经济种类等情况,本次调查海域渔获物主要分为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4大类群进行分别描述,其中,口足目的口虾蛀归入虾类。d)评价方法由于各种游泳动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对网具的反应也不一样,网具对不同种类的捕获效率不同。同时,各站位拖网时间和拖速也无法完全一致,需对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调查网具拖速3.0kn、拖网时间1h为基准,根据各站位扫海面积(网口宽度X平均拖速X拖网时间)对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渔业资源密度计算资源密度的计算采用扫海面积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拖网时网具扫过的单位面积内捕获的游泳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面积内的资源密度。公式如下:p=D(pa)式中:P为资源密度;D为相对资源密度,即平均渔获量;a为网次扫海面积;P为网具捕获率。捕获率表示网具对鱼类等的捕捞效率,在网具规格选定的情况下,它主要取决于不同鱼类对网具的反应,各种鱼类等的生态习性不同,对网具的反应也不一样。根据鱼类等的不同生态习性,把网具的捕获率大体上分为如下3类: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p取0.3,近底层鱼类、虾类和头足类(长峭、短峭),p取0.5,底层鱼类和蟹类,P取0.8。生态优势度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OfRelativeImportance,简称/E/)从各种类在数量、重量中所占比例和出现频率3个方面进行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判断其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即:IRI=(N+WYF(I-I)式中:/H/为相对重要性指数;N为数量百分比;W为重量百分比;尸为出现频率。鱼卵仔稚鱼无重量数据,采用上述公式的变形:IRI=NF(1-2)式中IRLN和尸同公式(I-I)o以IRI>1QQQ的种类为优势种,100MRKI(Xx)的种类为重要种,10K<100的种类为常见种,E<10的种类为少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数是度量生物多样性高低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值指标,它包括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两个生态学参数,被广泛应用于群落结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等研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D)计算公式为:D=(S-I)ZLnN式中:。为物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S为种类数;N为总尾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三)计算公式为:7r=-PilnPi式中:月为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种种类的数量(或重量)比例。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Pielou):J,=H,LnS式中:/是为物种PielOU均匀度指数;厅为物种多样度指数;S为种类数。e)调查结果分析鱼卵、仔鱼调查结果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本次调查所获鱼卵3种,包括白姑鱼和斑解;所获仔稚鱼1种鳏。表442022年4月鱼卵仔稚鱼种类名录鱼卵组成:调查共采获鱼卵5粒,其中白姑鱼3粒,占总卵数的60%;斑鳏2粒,占总卵数的40%。仔稚鱼组成:调查期间共采获鳏1尾。数量分布调查的8个站位中,4个站位有鱼卵出现,鱼卵出现频率为50%o鱼卵密度平均为0.625粒/m3,以6号站最高为2粒。调查8个站位中,1个站位有仔稚鱼出现,出现频率为12.5%,密度为0.002尾m3o数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共9种,占全部渔获物重量的85.12%o数量组成比例超过10%的种类3种,为口虾蛀26.52%、脊腹褐虾22.33%和葛氏长臂虾10.19%;数量组成比例在510%之间的种类3种,依次为枪乌贼6.37%、方氏云鲸7.81%和日本鼓虾7.37%;数量组成比例在15%之间的种类3种,依次为六丝钝尾虾虎鱼2.03%、赤鼻棱鳏1.17%和短吻红舌鲸1.33%o表46调查海域优势种组成(IRI>100)资源密度调查海域平均资源密度为215.06kgkm2,最小值出现在8号站(60.49kgkm2),最大值出现在7号站(454.37kgkm2);尾数密度为57.45*103indkm2,最小值出现在6号站(18.62*103indkm2),最大值出现在7号站(157.03*103indkm2)。表47调查海域资源密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