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解析:物质循环指的是元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也就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答案:D2 .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解析: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消费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消费者只能从生产者获得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还有一部分传递给下一级消费者(最高营养级除外);分解者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中获得有机物,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释放到大气中。答案:B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8 .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答案:D4.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A.a>b>cB.c>b>aC.c=b>aD.a>c=b解析: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0答案:A5 .两位同学在科技馆观看有关恐龙的化石时,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有部分可能是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接着说“我体内的物质有部分可能是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B.两位同学的说法都没有道理C.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D.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解析: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甲同学的说法错误;物质是可循环往复利用的,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被反复利用,所以乙同学的说法有些道理。答案:D6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I)A过程是的作用,具体包括和两种类型。(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o(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Ch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答案:(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A级基础巩固7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燃料中的碳B.所食动物体内的碳C.食物中的碳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解析:人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都是来自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CO2来自大气。答案:D8 .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循环的逐级递减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B.C.D.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答案:D9 .在碳循环中,CCh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分解作用燃烧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蒸腾作用A.B.C.D.解析: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答案:C1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Ch的形式进行的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单方向流动,不能循环。答案:C11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解析: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能量流动是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答案:B12 (2019海南卷)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答案:C1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14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答案:D8.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答案:D9 .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化能合成作用A.B.C.D.解析: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固定二氧化碳,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答案:CB级能力训练10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均属于细胞呼吸C.A与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造成的解析:从图示看出,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A与B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化学燃料大量燃烧造成的。答案:C11.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细菌、真菌大多数属于。(2)图中的e表示的生理作用是,b、c、d表示的生理作用是,f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O(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解析:(1)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菌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2)e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f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3)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碳就进入了生物群落;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碳又回.到了无机环境。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捕食(3)CO212. (2019课标全国11卷)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种群甲乙丙T戊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O(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和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根据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声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乙Z戊甲/丁XZ答案:(1)丙捕食消费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C级走近高考13. (2019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生物成分E表示o生物成分F表示,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