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docx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一、配电网系统特点配电系统同其主网系统相比而言,大多网架结构薄弱,配网虽进行了大规模电网改造,但由于110kV35kV变电站布点等原因,1OkV配网不少线路存在着供电半径长、供电面广、“T”接多的特点,特别是农网线路,线路接线也基本上是单电源树状结构,而且线路开关数量少,往往线路一处故障会引起整条线路停电。同时低压配电系统线路布局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到供电可靠性。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二、影响配电网可靠性的主要因素1 .设备故障与线路故障配电网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配电线路,在运行中,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从而影响系统运行与对用户的正常供电。2 .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结构还不够优化。配电网线路电缆化率还比较低,线路供电半径长,平均每段线路所带户数较多。农村电网还没有达到环网运行,影响了可靠性指标的进一步提高。3,线路缺乏运行维护与管理检修质量及试验水平不高;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未能及时开展。安排停电计划的不够合理;处理停电故障能力低都是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4 .配电网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对配电网可靠性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故障定位和隔离,以及向完好线段恢复供电时间。若配电网实现了自动化,故障隔离操作时间可大大缩短,如远方手动操作时间可缩短至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全自动操作则可以缩短至几分钟内完成。5 .环境方面地理环境、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状况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环境方面的重要因素。三、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措施1 .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健全组织、建立制度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成立可靠性管理组织机构,每个季度召开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分析、研讨专业会,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管理上的对策,不断促进专业化的科学管理。经常性召开关于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的会议,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可靠性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及有关文件要求,明确可靠性领导和工作小组及职责,使可靠性管理工作形成从上自下,层层有人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相互协调、运作高效的可靠性管理体系。2 .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组织措施(1)加强检修计划管理,推行一条龙检修。在检修管理工作中,将可靠性管理与生产计划管理紧密结合,安排每项检修时,各单位配合工作,合理高效利用停电时间,杜绝重复停电。(2)提高业务人员技术水平,杜绝各种可能的人为误操作。(3)完善配电GIS建设,实现配网系统信息化管理,提高配网系统管理水平。利用配网自动化手段进行故障管理。故障处理的快慢,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高低。配电网综合自动化处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故障检测、定位、故障点隔离、网络重构以及恢复供电。(4)加强配电设备、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电气设备、电力线路进行巡视、维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开展特巡、夜巡,减少事故隐患,消除事故萌芽,确保配电设备、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5)加快用电管理步伐,制定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用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6)从管理、技术、科技思维以及电力营销上,都要加强配电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为供电可靠性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3 .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1)选择先进设备。着力抓好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设备,推广应用小型化、无油化、自动化、少维护的设备,提高电网的装备水平。对新接入配网的用户设备,进行严格的把关与技术指导。新上网的设备要有良好的性能,要符合状态检修的要求。(2)选择合理的配电网系统结构和接线。(3)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4)建立配电网络自动化,选择合理的与本地相适应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网自动化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同时,加强对电网实时状态、设备、开关动作次数、负荷情况、潮流动向等数据进行采集,实施网络管理,拟定优化方案,提高供电可靠性。(5)主干线路进行合理分段,减少停电范围。(6)在人口较集中,树线矛盾突出的地方采用架空绝缘线或地下电缆,并加强架空绝缘线的防雷措施。(7)中性点接地和配套技术的应用,随着电缆的广泛采用,对地容性电流越来越高,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改变和配套技术的应用,是改善系统过电压对设备的危害、减少绝缘设备破坏造成的事故、增强馈线自动化对单相接地故障的判别能力的重要手段。(8)增大导线截面,提高线路输送容量。IOkV主干网要满足“准则”要求。(9)对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形成NT方式的供电模式,增设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提高各站负荷的转供能力。(IO)推广设备状态检修,大力推广设备状态检修,通过各种在线监测、诊断技术,掌握设备实际运行状况,确定状态检修周期,并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以保证状态检修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延长检修周期、减少停电时户数的目的。(三)推广带电作业,树立检修、施工不中断对客户供电的工作理念,并通过提高带电作业的水平,拓展带电作业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时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