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重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为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不含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时限为2030-2030年。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精准治理。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持续推进。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加强业务融合与重构,推进应急保障事业更上新的台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富裕、秀美、和谐的''幸福新山亭营造良好的城市安全环境。二'基础与现状(一)基本情况1 .自然情况山亭区位于市东北部,地处北纬34。54,00至35。19'20和东经117。14,00至117。442)之间。东邻苍山县、费县、平邑,西邻滕州市,北与邹城市接壤,南与市中区、薛城区毗邻。东西最宽处39公里,东南西北斜长47.5公里,总土地面积1019平方公里。山亭区地势东高西低,呈自然倾斜状,东部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丘陵山区,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冲积平原。地层属华北型沉积,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全区有大、小山头5000多个,海拔在400米以上的161个。市最高的3座山峰即翼云山、摩天岭、抱犊岗均在山亭境内。境内山地丘陵面积134万亩,平原面积13.6万亩,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88.6%和9%。山亭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65.18%,一般盛行风向东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5ms,夏季平均风速2.6ms,冬季平均风速2.3ms,瞬时最大风速14.1ms,风向年主导风向ENE,夏季主导风向E,冬季主导风向ENE。但受海洋一定程度的调节和影响,气候资源丰富,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山亭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3.5oC,其中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67C,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0.2C,累年极端最低气温-92°C,极端最高气温40.Co无霜期平均200天左右,最长227天,最短165天。平均初霜期多出现在10月下旬,终霜期为4月上旬,历年冻土最大深度29cm。山亭光能资源丰富,全区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4002800小时,太阳总辐射年均136.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总量为59千卡/平方厘米。除1月份平均气温在-22C之间外,其他各月均在0以上。年积温为4892.25131.3C。山亭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75毫米,70%集中在69月份,约为612毫米,其他月份年降水量约为总量的30%,约26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最高月相对湿度80%(7月、8月),最低月相对湿度58%(2月、3月)。暴雨次数少,强度不大,时间集中,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很少发生,防洪能力50年一遇,洪峰量400m3s,洪水在河道处水深5米。暴雨平均初日为6月22日,终日为8月29日,初终间日数约为69天。多年平均暴雨量为328.7毫米。雷击天气发生较少,有则多发生在69月份,78月份为重点月份。2 .经济指标山亭区2019年总人口53.74万人,常住人口48.2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8.82万人,城镇化率39.01%o经济运行平稳,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GDP)为113.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55亿元。产业结构为15.5:37.5:47o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 .公共安全情况山亭区现辖十个镇(街)和山亭经济开发区,土地面积1019平方公里,总人口53.74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全区共有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53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家,为泰和燃油能源有限公司,位于西集镇化工园区,原料及产品多数属于危险化学品,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该公司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三级;一般化工生产企业1家(正常运营),加油站51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3家,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店55家;涉氨制冷企业21家。途经山亭区的长输油气管道企业3家:冀宁线(国家管网中原输油气分公司临沂作业区),在山亭区范围内全长49.05公里(临沂作业区冀宁干线17.05公里、临沂支线32公里);干线长度17.05公里,在山亭区桑村镇有分输站一座,经过7个高后果区,位置在西集镇2个,桑村镇3个,城头镇2个;支线管道长度32公里。管道从桑村镇芹沃村进入,终到徐庄镇柿行村,途经桑村、山城、徐庄3个镇,29个村,管道桩号为L0-L32o在山亭区徐庄镇有阀室一座。经过9个高后果区,位置在桑村镇1个,山城街道4个,徐庄镇4个;鲁皖线(国家管网集团鲁皖分公司处泵站),鲁皖线站在山亭区管辖范围内:管道途径城头镇、桑村镇、西集镇,共19.5公里,3个高后果区,2个一级交通设施区,1个二级人口密集区;枣港线(国家管网济南输油气分公司作业区):港枣成品油管道途径山亭区境内分两段:一段从桑村镇马厂西侧至蒋沟东南侧1.5公里;另一段途经西集镇北官庄村、新河村、西集村、东集村、茅山村、李新庄村、小龙沃村、两河岔村至凫城镇西金山腰村、凫山村、焦山头村、河南新村西南侧11.5公里,合计13公里。高后果区一处,为港枣管道顶管穿越店韩路的交通设施型高后果区,高后果区等级一级。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资源优势,能源项目建设呈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风力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10兆瓦,居全省县域前列。新台高速、S83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城乡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完成李东线、冯木线、李幸线等重点县乡道路改扩223公里,新建改建通村道路及村内主街503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100%自然村通硬化道路,100%行政村硬化穿村主街。开通公交线路36条,实现村村通公交、镇街公交换乘站、移动支付、免费网络、掌上公交和车辆安全预警“六个全覆盖全区共有11公办养老机构,5家民营养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25人,收住老人550。全区2030年确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71家,其中政府机关7家,公众聚集场所5家,医院、养老院和学校13家,易燃易爆单位1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火灾高危单位8家。境内河流纵横,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有较大支流14条,主要有城郭河、十字河、西浙河、峰城大沙河;大型水库2座(岩马、庄里),中型水库1座(石嘴子),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44座。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代表景点有抱犊岗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葫芦套风景区等。林地面积达到46.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8.3%,全市6处国有林场5处在山亭区境内,经营面积10万亩,全部属于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被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荣誉称号,是全省的重点防火区县,国家一级火险区。山亭区安全风险高,应急基础薄弱,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比较薄弱,随着传统工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建设等事业的推进,安全生产压力大,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二)应急保障现状1 .初步建立应急指挥体系(1)理顺体制机制。区应急管理机构组建以来,不断梳理管理体制和机制,整合了8个部门、3个指挥部(抗旱防汛防台风指挥部、森林草地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3个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应急委员会)的职能职责,有序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和16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调整了区防汛抗旱防台风指挥部,制定了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和会商制度,建立了防汛指挥部成员、十个镇(街)和重点行业信息联络通道,完善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调整成立了区森林草地防灭火指挥部,健全完善部门间运行机制。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建立了镇村两级灾情信息员队伍,部署了灾害风险点普查。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已正式印发关于明确区政府部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职责分工的通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属地管理、军地协同、区域作战”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2)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了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制度,每季度以区减灾委的名义印发风险形势分析报告,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与城乡水务、气象、水文等部门合作,共享和统一雨情数据发布渠道;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善军民联合机制,把民兵纳入联调联战应急力量;联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和绿化)、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灾情调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等。(3)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根据省市关于在指挥信息网上部署视频会议系统的紧急通知要求,区应急管理局汛期前在指挥中心视频会议室增加了一套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省厅和区县局的“扁平化”视频调度。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山亭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作,2030年财政预算安排“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联合胜软科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多家公司编制平台建设方案作为招标备选。与“山亭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结合,正在积极建设“山亭区应急指挥平台”。(4)应急准备工作持续加强。一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机构改革以来,修订区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共42个,镇街总体应急预案10个,各级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二是加强实战演练。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结合预案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2030年3月27日,全市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在我区成功举行。三是应急工程项目稳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工程、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农业工程、地质灾害整治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工程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四是保险业的保障作用日益增强。2019年以来,积极推进灾害民生保险,每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保费187万元,为全区群众提供2000万元的意外事故保障额度。安责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2030年参保企业238家,实现承保保费92.97万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7.49亿元。2 .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形成(1)健全生产经营单位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山亭区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抓手,狠抓机制建立和运行,督促工贸、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和民爆器材等行业领域企业发动全员排查辨识隐患,实现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治。全区共有306家企业注册使用双重预防信息平台,强化安责险+双体系服务手段,通过网络授课、集中培训、入企服务等手段,加大培训服务力度,举办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运行培训班14期,培训各类企业IK)O余家次。强化标杆带动、培训驱动、执法推动、督查促动"四动''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面管控安全风险,时刻扎紧预防事故风险的制度笼子。全区高危及工贸规模以上企业双重预防信息平台正常填报运行率达到100%。(2)开展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森林防火方面,开展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分析评价,实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制,建立灾害预防体系。气象灾害方面,每年汛前汛中汛后定期不定期开展防汛安全隐患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