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案.docx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提高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史料实证、合作探究精神,学会从历史现象探究本质,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改革者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认识改革对中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二、教学重难点L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4 .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这一创新对中国发展的深远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要点,搭建知识框架。史料分析法:呈现多种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如展示凤阳花鼓词、政府文件等反映农村改革的史料。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企业改革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等话题,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协作。问题驱动法:设置层层递进问题,如“农村原有的经济体制存在哪些弊端,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展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城市新貌图片,提问:“同学们,从歌曲与画面中能感受到中国大地发生了巨变,那你们知道这一巨变源于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经济体制改革主题。(二)讲授新课(35分钟)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展示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等场景图,结合教材讲述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发展缓慢的困境,如“凤阳地多不打粮,破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花鼓词反映当时凤阳农村的贫困,让学生分析原因。内容:介绍小岗村农民率先分田到户、签订“生死契约”的故事,详细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自主安排生产、分配劳动成果,“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喜获丰收图片,对比分析前后变化。影响:组织小组讨论,从农业产量、农民生活、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探讨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强调其为城市改革奠定基础,是中国农村发展的转折点。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展示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资料,如企业按指令生产、缺乏自主权、政企不分等,分析企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的状况,以某传统国企为例,剖析其面临的设备老化、工人积极性低等问题根源。内容:讲解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突出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举措,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介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配套改革,展示改革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产品丰富多样的实例。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渡:引导学生思考随着改革深入,商品经济发展对经济体制提出新要求,引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过程:从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思想束缚讲起,阐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断意义;介绍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此后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推进改革,以证券市场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等为例,说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构建,结合中国加入WTo等事件,分析其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加速市场经济成熟的推动。(三)课堂小结(10分钟)与学生共同回顾:农村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发展新篇章;城市打破计划体制枷锁,企业重焕生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落地,中国经济腾飞。构建知识体系图,梳理各阶段改革因果关联,强调改革一脉相承、持续深化,造就今日繁荣中国。(四)课堂练习(10分钟)出示5-6道选择题、2-3道材料分析题,涵盖改革关键知识点,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试点地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等,学生作答后即时反馈讲解,强化知识理解与应用。(五)课后作业布置小论文:“论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代中国的深远意义”,要求结合课堂所学,从经济、社会、思想等多角度阐述,字数800字左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书面表达能力,深化对主题认知。五、教学资源L教材、教参:作为核心知识载体与教学指导。2 .多媒体课件:整合图片、歌曲、视频等,如反映农村改革纪录片片段、城市工厂旧貌新颜对比图,增强直观感受。3 .史料集:包含政策文件、学者研究、口述史等资料,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经济体制问题阐述、小岗村农民回忆录,为深度探究提供素材。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史料运用激发学生兴趣,但部分复杂史料解读耗时多,后续需精选更典型、简洁史料,提升效率。小组讨论环节活跃课堂,但个别小组分工不明、讨论偏题,应提前培训组长,细化引导规则。在讲解市场经济体制等抽象内容时,类比生活实例虽有成效,仍有学生理解困难,可增加简易经济模型演示,强化抽象知识具象化,优化教学效果,确保学生扎实掌握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知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