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危险作业指导手册 第6项-动土作业安全指导手册.docx
-
资源ID:1829195
资源大小:55.07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集团公司危险作业指导手册 第6项-动土作业安全指导手册.docx
高风险作业安全指导系列手册之六动土作业安全指导手册1动土作业安全基础知识11.1 术语11.2 分级22动土作业主要安全风险32.1 主要安全风险类别32.2 主要安全风险辨识32.3 动土作业重大隐患清单53动土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63.1 动土作业个人安全防护用品63.2 动土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74动土作业安全风险防控104.1 动土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04.2 动土作业过程风险防控125动土作业事故应急救援185.1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185.2 应急措施186记录19附录1动土作业安全检查卡20附录2动土作业工前会记录22附录3动土作业典型事故案例选编24附录4动土作业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文件清单27附录5动土作业安全培训题库281动土作业安全基础知识1.1术语(1)动土作业挖土、打桩、地锚入土深度0.5m以上,地面堆放负重在50kgn?以上,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平整场地作业。(本安全指导手册中的动土作业仅指开挖深度不大于3m的动土作业,大于3米深度的应纳入深基坑相关指导手册中)(2)沟槽长的、窄形的,深度大于其宽度,且宽度不大于5m。一般用来埋设地下管线、导管、电缆或无地下室的建筑物地脚。(3)坑坑的宽度和长度尺寸相差不多。其深度不等,但通常小于最小的边长。一般是用来埋设地下罐和跨度较大的基础。(4)地下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施、公用工程(污水、通讯、燃料、电、水和其它产品的管线)、隧道、地下室、根底以及其它在挖掘坑或沟期间可能遇到的地下装置或设备。(5)支撑(支撑系统)支撑坑壁并用来防止塌方的金属液压件、机械或木料支撑系统之类的构造物。(6)挡土板用来保持土壤位置的支撑系统的构件,该构件同时也受支撑系统其它构件的支撑。(7)斜坡在挖掘中使沟、槽侧面与垂直面形成一定角度的斜面,是防止沟槽侧壁坍塌的一种保护措施。1.2分级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标准高风险作业指南(Q/CNNCGB43)高风险作业分级要求,结合动土作业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和危险因素,现对动土作业进行分级,见表1:表1动土作业分级级别I级口级判定条件开挖深度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开挖深度未超过3m,且确定无管线等地下设施的作业。2动土作业主要安全风险2.1 主要安全风险类别2.1.1 坍塌作业人员在进行动土作业时,因坑、槽、井、沟边缘堆载,放坡过陡,及支护、降排水不到位,采用不安全方式作业,人员操作不当、土质疏松等因素都易导致土方坍塌事故的发生。2.1.2 其他安全风险(1)物体打击作业人员在进行动土作业时,土方或物料堆放过高,作业工具、材料坠落易对坑、槽、井、沟内人员造成物体打击伤害。(2)机械伤害坑、槽、井、沟开挖等过程中,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机械伤害事故。(3)高处坠落坑、槽、井、沟临边无防护措施及警示标志,人员跌落引发高处坠落事故。(4)火灾、爆炸作业人员在进行动土作业时,将底线管线破坏,导致管线内物质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5)触电用电时电线无套管或绝缘层损坏、用电设施无漏保、使用不合格电器、作业场所潮湿及违规用电、临时用电不规范等引发触电事故。(7)窒息、中毒坑、槽、井、沟缺氧或有其他有害气体,人员冒险进入引发窒息事故。2.2 主要安全风险辨识2.2.1 坍塌辨识方法对于土方坍塌风险,主要从人工开挖及机械开挖的作业类别来辨识。2.2.1.1人工开挎作业坍塌风险(1)未严格控制和减小坑、槽、井、沟开挖距离;(2)工序转换衔接不到位,坑、槽、井、沟暴露时间延长,未及时进行混凝土护壁;(3)混凝土护壁料配合比错误,护壁混凝土的强度未到达设计强度;(4)作业人员未观察开挖坑、槽、井、沟的地质变化情况,护壁不及时。2.2.1.2机械开挎作业坍塌风险(1)放坡太陡或施工时贪图省工省力,对土方可能坍塌未进行防范;(2)施工方法欠妥或不正确;(3)施工环境与地质条件较差,如施工场地较小,防护设施不齐全,防护措施不力,防护不及时,以及地质情况异常等;(4)边坡顶部荷载太大。当边坡顶部受压或受震时,坡道土体的凝聚力、摩擦力减小,并在某一坡面产生剪切力造成滑动而下落坍塌;(5)雨水浸泡,施工场地排水不畅,特别是降雨后,地表径流入坑、槽、井、沟,受水浸泡坡面产生滑动而坍塌;(6)地下水(海水)浸泡导致坑壁塌方、滑坡,造成施工险情。2.2.2其他安全风险辨识方法(1)对于物体打击风险,应重点考虑作业中的各类工具、设备,土方堆放重量、堆放距离与坑、槽、井、沟的相对位置,临边防护是否按标准搭设,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等;(2)对于机械伤害风险,应重点考虑作业前,是否对涉及交叉作业的作业人员进行应充分的交底,监护人员与机械操作人员沟通是否顺畅等;(3)对于高处坠落风险,应重点考虑坑、槽、井、沟的临边防护是否可靠、醒目,警示标识是否能做到有效提醒等;(4)对于火灾、爆炸风险,应重点考虑作业前,在动土范围内是否掌握管线实际位置;使用机械开挖前,是否人工开挖探沟;(5)对于触电风险,应重点考虑带电作业行为是否规范等;(6)对于窒息、中毒风险,应重点考虑在动土范围内是否掌握管线实际位置,防止作业过程中将管线破坏导致有毒物质泄漏;当通风不良时,是否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对于部分环境不良的情况,除需进行动土作业管控外,还应考虑是否为受限空间作业等。2.3动土作业重大隐患清单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生产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建质规20222号),动土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如表2所示:表2动土作业重大隐患清单序号隐患描述易发生事故类型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未编制、未审核专项施工方案,或未按规定组织专家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坍塌2对因基坑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未采取专项防护措施。坍塌3基坑土方超挖且未采取有效措施。坍塌4支护结构或周边建筑物变形值超过设计变形控制值。坍塌5基坑侧壁出现大量漏水、流土。坍塌6基坑底部出现管涌。坍塌7桩间土流失孔洞深度超过桩径。坍塌8特殊作业环境(隧道、人防工程,高温、有导电灰尘、比较潮湿等作业环境)照明未按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的。触电9作业面带水施工未采取相关措施,或地下水控制措施失效且继续施工。坍塌10施工时出现涌水、涌沙、局部坍塌,支护结构扭曲变形或出现裂缝,且有不断增大趋势,未及时采取措施。坍塌3动土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3.1 动土作业个人安全防护用品3.1.1 安全帽3.1.1.1 定义安全帽,是指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安全帽由帽壳、帽衬、下颌带及附件等组成。3.1.1.2 安全帽佩戴要求凡进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带,相关安全要求如下:(1)应将内衬圆周大小调节到对头部稍有约束感,用双手试着左右转动帽子,以基本不能转动但不难受的程度,以及不系下颌带低头时安全帽不会脱落为宜。(2)安全帽由帽衬和帽壳组成,帽衬必须与帽壳连接良好,帽衬与帽壳不能紧贴,应有一定间隙,该间隙一般为2550mm,当有物体掉落到安全帽壳上时,帽衬可起到缓冲作用,不使颈椎受到伤害。(3)佩戴安全帽必须系好下颌带,下颌带应紧贴下颌,松紧以下颌有约束感,但不会造成不舒服为宜。(4)女生戴安全帽时应将头发放进帽衬。(5)在现场或其它任何地点,不得将安全帽作为坐垫使用。3.1.2 劳保鞋3.1.2.1 定义劳保鞋是一种对足部有安全防护作用的鞋。它的种类有很多,如保护足趾、防刺穿、绝缘、耐酸碱等。劳保鞋的选用应根据工作环境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针对动土作业,应保证劳保鞋具有防砸、防刺穿的性能要求。3.1.2.2 劳保鞋使用要求(1)鞋头内装有防护包头可以保护脚趾,但不能承受超过额定负荷的冲击和压迫,所以即使穿了劳保鞋也要注意安全防护。(2)各种不同性能的劳保鞋,要达到相适应的防护性能指标,如足趾不被砸伤,脚底不被刺穿,绝缘导电等要求。(3)劳保鞋的松紧要恰当,过紧的劳保鞋会把脚挤坏,过松的劳保鞋不跟脚,跖底过于用力磨损而疼痛。由于四季穿的袜子厚薄不同,劳保鞋子穿久了会变松、变大,甚至一天中脚的大小早晚都不同,因此用鞋带来调节较为适宜。穿鞋时应系紧鞋带或者拉牢拉链,避免行走过程中鞋子脱落的情况,同时尽量避免从高处往下跳,以免摔伤。(4)劳保鞋的后跟高度要合适,23cm的劳保鞋跟能使足弓更趋合理,这样的鞋子穿着起来比较舒适,而且不会对脚部造成伤害。(5)劳保鞋要妥善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需避免化学腐蚀性物质的污染;按时给鞋子除尘、打蜡,不使用时可以垫些报纸在鞋子里,用以保持鞋子干燥以及保持鞋型,同时把鞋子放在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6)当发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及时更换劳保鞋:劳保鞋受过一次冲击或挤压等使鞋子严重变形现象时;鞋底破裂或者鞋底的防滑层严重磨损;鞋底或鞋后跟出现明显损坏等。3.2 动土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3.2.1 防护围栏动土作业使用的防护围栏应参照临边作业的防护栏杆设置,应由横杆、立杆及不低于18Omm高的挡脚板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护栏杆应为两道横杆,上杆距地面高度应为L2m,下杆应在上杆和挡脚板中间设置;当防护栏杆高度大于l2m时,应增设横杆,横杆间距不应大于600mm;防护栏杆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防护栏杆立杆底端应固定牢固;(2)防护栏杆杆件的规格及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采用钢管作为防护栏杆杆件时,横杆及栏杆立杆应采用脚手钢管,并应采用扣件、焊接、定型套管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当采用原木作为防护栏杆杆件时,杉木杆稍径不应小于80mm,红松、落叶松稍径不应小于70mm;栏杆立杆木杆稍径不应小于70mm,并应采用8号镀锌铁丝或回火铁丝进行绑扎,绑扎应牢固紧密,不得出现泻滑现象;用过的铁丝不得重复使用;当采用其他型材作防护栏杆杆件时,应选用与脚手钢管材质强度相当规格的材料,并应采用螺栓、销轴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3)栏杆立杆和横杆的设置、固定及连接,应确保防护栏杆在上下横杆和立杆任何处,均能承受任何方向的最小IkN外力作用,当栏杆所处位置有发生人群拥挤、车辆冲击和物件碰撞等可能时,应加大横杆截面或加密立杆间距。3.2.2 警示标志警示标志应尽量与人眼的视线高度相一致。悬挂式和柱式的环境信息标志牌的下缘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2m,局部信息标志的设置高度应视具体情况确定。(1)警示标志牌应设在与安全有关的醒目地方,有足够时间来注意它所表示的内容。(2)环境信息标志宜设置在相关场所的入口和醒目处,局部信息标志应设在所涉及的相应危险地点或设备(部件)附近的醒目处。(3)警示标志牌不应设置在可移动的物体上。(4)警示标志牌前不得放置妨碍认读的障碍物。(5)警示标志牌的平面与视线夹角应接近90。角,观察者位于最大观察距离时,最小夹角不低于75。(6)警示标志牌应设置在明亮的环境中。(7)多个警示标志牌一起设置时,应按警告、禁止、指令、提示类型的顺序,先左后右、现上后下的排列。(8)警示标志牌的固定方式分为附着式、悬挂式和柱立式三种。悬挂式和附着式的固定应稳固不倾斜,柱式的标志牌和支架应牢固的联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