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手操作为课堂教学添风采 论文.docx
让动手操作为课堂教学添风采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动手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操作中首先需要明确目标,让操作有的放矢;其次操作中抓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反思;再次练习实践中,提升操作能力;最后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关键词:动手操作,课堂生成,兴趣,习惯引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至理名言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学习中,通过实践操作,让其经历知识探寻发现的过程,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的数学知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老师精心培养,正确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性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一的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并没有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导致整个教学课堂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学生不能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中薄弱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记忆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步骤,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兴趣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利的武器,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次数,调动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提高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一课时,利用孩子对分生日蛋糕感兴趣引入,问学生:同学们过生日爱吃蛋糕吗?学生回答:爱,然后引出如果现在你过生日准备请哪些小朋友到你家庆祝生日吃蛋糕呢?有的同学请了二位,有的请四五位,还有的请八九位,等等,再问:如果你请这几位同学到你家吃蛋糕怎么去分呢?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分一分蛋糕,并想一想你想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同桌之间在学具上面分一分,并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当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从而转化为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逐渐的提高。2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才能获得映象深刻的知识。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这样就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在孩子地脑海里,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在学习了比例这一知识后,我和学生一起来到操场上,让学生想办法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爬到旗杆顶上往下量,有人说把旗杆放倒量,有人说量升旗的绳子长度再除以2,就在这时,我拿出一根木棍插在地上,让学生量出木棍的长度和木棍影子的长度,算出木棍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比是多少。同学们立马发现旗杆的高度和旗杆的影子比和木棍的长度和木棍影子的长度的比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只要量出旗杆的影子长就可以出旗杆的长度。我马上给孩子补充一个条件,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动手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亲身参与活动真正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动手做一遍胜过老师讲十遍,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3 .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现在学生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具体形象地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有的知识是学生生活中不太熟悉的,老师单纯的讲授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那我们就可以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来给学生学习新知搭建一个新的桥梁。比如三年级认识千米,学生对千米有多长完全没有概念,老师单纯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我就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徒步走一千米,利用一节课时间把孩子们带操场上,沿着400米跑道走了2圈半,走完后学生发现一千米比一百米长好多好多,加深了学生对一千米的认识,也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一千米,亲身体会,全程参与,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家离学校到底有多少千米呢,激起了孩子的思维意识,课下他们主动的去了解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有的同学通过时间和速度算出了自己家与学校间的距离,真是让老师高兴啊,课堂我给予他们奖励,让他们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学习。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1 .明确目标,让操作有的放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去动手操作,教师要对内容有选择,不能一刀切。当确定好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时,还要明确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梯形的面积公式,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可能会做题,但是很多同学并不能理解为什么用上下底之和乘以高再除以2来求面积。这时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拼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一个梯形的上底另一个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如果是用两个直角梯形拼,得到的将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二梯形的上底+下底,长方形的宽二梯形的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¾÷2o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将未知引导到已知中来,让操作将面积公式的由来完美再现,通过这样的操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转化的智慧,从而爱上数学。2 .操作中抓生成资源,促进反思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操作之前,可能设想了很多种可能,但是总有特殊情况的出现,教师一定要关注到我们自己未成预料到的情况。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有同学提出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如果是平角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o在操作之前,老师提示学生先将三个内角标上序号,然后再操作。在汇报中,有位同学怎么拼也拼不出来平角,因为她没有将三个内角标出来,所以找不到顶点在哪。老师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为什么她拼不出来呢?和那些拼出来的同学相比哪里出问题了?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标出内角就是为了确定顶点,让三个内角的顶点重合,这样才可以得到一个平角。例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比较、的分数大小,有这样的两种方法,一234是给一个圆形涂色,通过涂色部分判断大小,二是动手折后再涂,两种方法殊途同归都能明白>>,使用方法二的同学被问到,折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另一位学生争234先回答道:除多商少除少商多。并且详细解释道:同样的一个西瓜,分的人越多,也就是分母越大,那么每个人吃的就越少,代表这个分数就越小。至此,全班同学都记住3/2这八个字,也都明白如何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在上述的活动中,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又在不同的方法中得到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在最后交流中,让学生共同发展,这是数学课堂最乐于见到的现象。3 .练习实践中,提升操作能力操作活动是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有效的练习必不可少。例如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出示习题:让求Nl和N2的度数。大部分同学方法如下:Z2=180o-125o=55o,Z1=180°-60o-55o=65°,于是教师引导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个平角可以看成是怎么拼出来的?在短暂的思考后有同学小声说道是Nl和60。,是的吗?慢慢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同学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有同学不由自主在解释:ZK/2、和60°可以拼成180。,如果把Nl和60。剪下来和N2拼在一起,应该和125。重合,说明Nl+60o=125o,所以/1=125。一60。二65。,说完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到对,就是这样的!数学是思考的科学,不是做题的科学,练习是为了检验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的思考,虽然用第一种方法能求出Nl和N2的度数,但是没能体现出同学们思考的深度,这样的练习做再多只能事倍功半,所以配套的高效练习是操作的有效延展性的重要保障。4 .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教师而言,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退而求其次,但凡事都要辨证看,虽然短期内教师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对学生来说收获是不可估量的,它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让部分不爱学数学的学生可能就此爱上数学,爱上做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的有心人,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快乐。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动手操作为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契机,营造动手操作的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让动手操作为课堂教学增添风采!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韩艳丽: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文理导航2018年第312期。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