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教案.docx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描述地形、气候特征,了解黑土地及农业生产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地图、图表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黑土地农业发展条件及主要农作物分布。2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地形、气候等)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与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基础知识,如地理位置、概念等,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地图分析法:运用东北地区地形图、气候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读图用图能力,直观理解地理特征空间分布。小组讨论法:针对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等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合作探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多媒体演示法:展示东北风光、农业生产图片视频,增强教学趣味性、直观性,帮助学生感受区域特色。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东北冰雪大世界、广袤黑土地、丰收农田等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这些震撼美景、富饶物产来自我国哪个地区?”引导学生回答,引出东北地区主题,激发学习兴趣。知识新授(30分钟)1 .地理位置与范围展示中国政区图,圈出东北地区,引导学生描述其经纬度位置(大致位于120°E135oE,40oN53oN)、海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南邻渤海、黄海,东、北、西三面环山,与朝鲜、俄罗斯相邻),明确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强调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奠基意义。2 .地形特征切换至东北地区地形图,学生自主观察颜色、等高线分布,教师引导归纳:以平原、山地为主,西部大兴安岭、东北部小兴安岭、东南部长白山环绕,中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广阔,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地形格局影响农业类型分布与交通布局。3 .气候特点呈现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小组讨论气温、降水变化规律。教师总结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低温冻害频发挑战农业稳定性,对比同纬度地区,分析气候差异成因,深化对区域气候独特性理解。黑土地与农业(20分钟)介绍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东北的肥沃馈赠,阐释其形成过程(有机质积累),展示黑土厚度、肥力数据图表,凸显土壤优势。结合农作物分布图,讲解玉米、大豆、春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适配:平原地势、夏季热量种玉米,高纬冷凉区植春小麦,山区坡地种大豆固氮养土;举例北大荒到北大仓开发历程,辩证探讨大规模开垦利弊,强调生态保护下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课堂小结(10分钟)与学生共同回顾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关键特征,梳理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布局全方位影响,绘制思维导图,强化知识关联,以抢答形式提问知识点,巩固记忆。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5-6道选择、填空题,如“东北三省濒临海洋有哪些”“黑土地分布的主要平原”等,检测知识掌握;给出“分析五常大米质优的自然原因”简答题,考查知识运用,学生独立完成后互评讲解错题。课后拓展(5分钟)安排学生课后收集东北特色农产品资料,制作手抄报,探究新兴农业模式(如观光农业)在东北实践案例,拓宽视野,为下节课分享交流做准备。五、教学资源教材、教案、教学课件(含高清地图、动态演示、图片视频)、填充地图册、课堂练习题集、地理模型(东北地区地形),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分享资料、布置线上拓展任务。六、教学反思优点:教学方法多元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多媒体素材直观呈现区域魅力,小组讨论活跃氛围、深化思维;地图贯穿始终,有效培养读图技能与空间分析能力,知识讲解逻辑连贯,从自然到农业,紧扣人地关系主线。不足:课堂练习时间把控略紧,部分学生简答题分析不透彻;小组讨论少数学生主导,个别参与度低;拓展环节引导较宽泛,学生资料收集方向偏娱乐化,深度不足。改进措施:优化练习设计,分层设置难度,预留充裕讲解时间;小组讨论细化分工,教师加强巡视引导,鼓励全员参与;拓展任务前置指导,明确学术性、实践性要求,精准推荐资料源,提升探究质量,让教学更扎实高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