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健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825444
资源大小:16.2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建立健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建立健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调研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既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区委积极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城区社会治理”主题调研活动的工作部署下,于课题组领导XX部长的悉心带领与指导下,自10月底至11月中旬,我们调研组全体成员积极行动,先后深入走访了区文联、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以及各镇街、村(社区)等辖区内各类文化机构。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走访观察、结构式访谈、调查问卷等多元化且科学严谨的调研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围绕我区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展开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力求精准把握现状、深入剖析问题,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与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XX实现乘势而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较好的文化支撑。主要表现在:(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惠及民生共筑和谐。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搭台、部门组织、各方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格局。近两年来,广泛开展了乡村“四季村晚”、送春联、“423”阅读日活动、“热血当歌”书画展、“乡村记忆”美术展、“自然之境”油画展、“小荷尖尖”师院美术作品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公共文化进村入户送戏下乡”“XX畅晚夜夜湘伴”等较大型公共文化惠民、文艺展览活动共计60余场次;区文联联合区书法绘画摄影协会举办6期书画摄影展,并开展了“XX好声音接力省旅发”歌咏比赛总决赛、送春联下乡、书法进校园、千人共书书法等各类活动30余场次,进一步点亮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城市与乡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二)阵地建设稳步提升,服务群众扎根基层。深入学习贯彻XX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想方设法、攻坚克难,推进全区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区文化馆与区老年大学共建共用,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馆内长期开设了声乐、古筝等系列文艺课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投资200余万的区图书馆新馆于2022年4月正式开馆,现有图书13023册,面积达560平米;在天嘉成林间成立我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和社区文化馆,并分别与悠贝图书馆及区妇联携手共建区图书馆少儿分馆和妇儿分馆;区美术馆位于XX艺术家部落内,面积达1630平米,今年投资450万元对美术馆进行提质改造升级,并于9月与XX文创艺术研究中心携手面向群众开放,“三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年均开放接待参观人数和读者达13万人次。目前,全区共有90家文化类机构。其中,文化馆1家,下设天嘉分馆、兴路分馆;图书馆1家,下设天嘉分馆、少儿分馆、妇儿分馆;美术馆1家;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1家;镇街文化站6家、村(社区)文化站54家、农家书屋实现21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区基层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三)优秀文化作品涌现,展现XX独特风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孕育催生了一批扎根XX沃土、展现XX形象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区文旅体局选送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类共4个原创节目参加湖南省“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市级决赛,均获得银奖;区美术馆创作美术作品XX印象入选省文旅厅“艺宣二十大奋进新时代”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美术作品XX和演唱作品XX红土情分别获评湖南省第六届文化馆技能大赛衡阳市决赛美术类和舞台艺术类金奖、省二等奖;推出原创曲目走进XX山大美XXXX外婆家以及微电影田野里的歌声,其中大美XX入围湖南省第八届艺术节总决赛并获“XX群星奖”最佳作品奖,这一殊荣乃是我区在省级艺术节历史上首次斩获的金奖;区文联定期出版XX墨韵XX天地足迹等各类书籍、期刊20余期,刊物内容丰富多彩,成为展现XX文化特色、凝聚民心的又一闪亮名片。(四)文化遗产保护有力,传承历史焕发新生。始终秉持守护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的强烈使命感,坚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物保护领域深耕,不断焕发文化遗产勃勃生机。近年来,指导XX工艺厂的手工针织技艺(XX技艺)成功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申报XX市第一批非遗工坊,并获评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XX文化博物馆“石艺画”获得省级旅游商品银奖,XX工艺厂的手工编织花荣获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地域特色产品充分展现了本土文化气息,成为XX“新名片”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投资商,进一步提升了XX文旅品牌的影响力。目前,在文物保护方面,全区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1处,其中省保单位4处、市保单位5处、区保单位2处,另有不可移动文物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区共有10个非遗项目和4个非遗传承人,其中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区级项目8个;1个市级传承人、3个区级传承人,另有市级传承基地XX文化博物馆、市级非遗工坊XX工艺厂。(五)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人才支撑愈发坚实。秉持着繁荣文化事业、筑牢文化根基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队伍的搭建与培育工作。近年来,我区先后成立了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区文联、区文学学会多个专业文化机构,进一步优化全区文化队伍的内部架构。区文旅体局面向社会公益性岗位选聘6名热爱文化事业的人员从事区图书馆、区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工作,“三馆”人员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各镇街、村(社区)的舞蹈队、鼓队、广场舞队、合唱团、艺术团等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且日益壮大,持续吸纳辖区内有文艺特长、热爱表演的居民加入,已发展到59个文艺团队近2000人的规模,有效地弥补了基层文化人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我区公共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势和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显滞后。当前,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一是资源整合不足。区内各部门在公共文化资源管理上自成体系,缺乏紧密协同与统一的整合规划。比如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单位虽各自掌握着文化活动、宣传推广等不同类型的优质文化资源,但相互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资源难以实现汇聚融合。二是文化设施单一。目前,我区6个镇街文化站仅XX镇文化站(600平米)、XX街道文化站(550平米)达到了湖南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标准350平米的标准,其余4个镇街文化站均未达到评估标准,其中,XX街道文化站280平米、XX镇文化站220平米、XX街道200平米、XX街道150平米。另外,各镇街文化站均存在文化设施陈旧、数字化建设水平落后的共性问题,对当下群众缺乏吸引力,也成为制约基层文化设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区图书馆馆藏书籍仅13000余册,书籍的种类和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不同群众的借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民阅读”品牌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不利于区域整体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三是对需求把握不准。当前了解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手段较为单一且缺乏深度,多为常规化、表面化的调研方式,未能充分考量不同年龄层次、职业类别以及地域差异等因素对文化需求的影响。比如,年轻人渴望的潮流文化、数字化互动体验活动,老年人钟情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活动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未能被全面且精准地捕捉到,导致文化资源输送时常出现错位,一些文化体验、创意手工、文艺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且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供给相对不足,使得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二)长效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资金保障力不足。根据XX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指导标准(2021年版)的要求“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文献藏量不低于0.7册,每年新增纸质文献藏量不低于0.013册,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我区30万人口需21万册公共图书藏量,每年需新增3900册,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每年更新图书种类不少于60种、开展阅读活动不少于4次。然而目前我区村(社区)仍未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区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和村(社区)的专项工作经费暂未安排,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少,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服务项目、设施设备添置与更新与市民需求有较大差距,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人员支撑量不够。各镇街及村(社区)均反映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严重不足。调研发现,镇街一级还有少数专职文化服务人员,但到村、社区一级全部都是兼职,导致文化工作难出特色和亮点。此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流动性也较强,导致公共文化工作人员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是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思维的,要么就是年轻的新手上路,形成文化专干不专、业务不专、不能专业,专业不对口,总体工作效果不甚理想。三是考评体系仍缺位。当前尚未构建起一套全面、科学且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文化资源输送的数量、质量、基层群众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和严格的监督机制,使得部分工作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长期、稳定且高质量地开展下去。(三)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当前,我区文化机构及下属文艺协会均老龄化严重,以中老年为主,比如区内各文艺协会会员平均年龄分别是:书法绘画摄影协会57岁,区诗词楹联协会61岁,区文学学会59岁,区音乐协会56岁,60后、70后占绝大一部分,80后甚至90后文艺家人数极少;区文旅体局仅有一名音乐人才,无其他文化类专业人才。全区青年文艺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未能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部分艺术门类甚至出现人才断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协调能力欠佳,地方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距文化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三、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健全保障机制,保障资源直达。一是夯实资源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专项资金,并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办法,保障资源整合、输送、设施建设等各环节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人员配备,明确区级、镇街、村(社区)各级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中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职责,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工作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纳入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对基层文化服务站点的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确保机制长效稳定运行。二是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合作机制。一方面,成立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等多部门单位参与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打破部门壁垒,对区内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资源进行统一梳理、分类整合,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鼓励文化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将其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整合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充分盘活社会文化资源。三是对接群众供需,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基层文化需求调研机制,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精准收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偏好和意见建议,形成需求清单,让广大群众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由资源供给方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供给菜单,通过“订单式”配送、“菜单式”服务等模式,提高供需对接的精准度,确保送到基层的文化资源符合群众口味,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二)整合文化资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