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市场监管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市场监管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编制背景(一)“十四五”回顾。“十四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推进职能大融合、改革大提速、监管大提效、服务大提质、能力大提升,谱写了市场监管事业新篇章。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为认缴登记制、改企业年检为年报公示、“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措施,提高了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持续简政放权,优化企业开办、注销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流程,实现涉企事项网上办理,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市场主体较快增长。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深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清理工作。加强打击传销工作,针对转供电、医疗收费、生活必需品价格等民生热点领域开展价费行为专项整治。推进网络市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和协同共治,开展“网剑行动”,有效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推动实施消费纠纷线上调解,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消费领域执法,开展侵权假冒、预付卡消费等重点领域整治,净化消费环境,公众消费满意度持续提高。新型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现了联合监管常态化。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动落实对违法失信企业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探索推进协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信用约束,提高了企业监管效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加强源头综合治理,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强化风险隐患防控,聚焦突出问题整治,严惩食品违法犯罪,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巩固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食安”品牌,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级食品安全县(区)创建率达100%,食品抽检合格率持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抽样调查群众食品安全满意率达88.4%,守牢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药品安全监管逐步加强。全市零售药店全部纳入网格化监管,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开展中药饮片、特殊药品、网络销售药品、医疗机构药品及医疗器械等专项整治,实施基层化妆品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全市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品牌高端化建设,全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持续稳定在高位,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截至“十四五”期末,国际、国家标准增至2225个,同比增长96%;有效发明专利、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29325件、33.2件,同比分别增长154.93%、101.82%。推进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维护了检验检测市场秩序。建成96333电梯安全应急处置平台,开发特种设备检验管理系统,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建设,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部署开展重点工业产品专项整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水平显著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不断完善,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开展知识产权“蓝天”行动、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地理标志专项整治行动和重点领域侵权假冒整治行动,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地理标志资源普查和专用标志换标,商标便利化改革深化推进。(二)“十五五”面临的形势。从全国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五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维护和完善国内统一市场、完善质量政策和技术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6大任务,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全省看,“十五五”时期也是省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逐步显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监管机制,是全省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全市看,新时代我市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中,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引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市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二、规划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精神,立足“六个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目标,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一体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效能提升,健全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以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为导向,树立现代市场监管理念,推动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基本原则。L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和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 .坚持依法监管。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理念,将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作为履职准则,严格依据法定程序、权限、职责实施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市场监管中的引领和保障性作用。3 .坚持改革创新。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市场监管职责体系,坚持用改革创新思维解决机制障碍和制约因素,使监管机制和方式更加符合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4 .坚持严守底线。将防风险保安全守底线作为履行市场安全监管职责的首要任务,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要工业产品等领域和破坏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领域的各类风险,强化源头治理,守牢安全底线,坚决避免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和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5 .坚持社会共治。强化社会共治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构建社会各方共同治理的监管格局。(三)主要目标。L建立高效畅通的市场。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等优势,进一步建立效率提升、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高、需求优化升级的市场,将我市打造成为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2 .打造更加宽松便捷的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争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服务体系,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3 .建立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4 .坚守更加牢固的市场监管安全底线。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监管安全治理体系,确保不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源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5 .建立更加权威高效的监管机制。健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和部门联动,逐步优化大数据监管和社会共治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制定如下具体指标:济南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重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实现数2025年目标数属性1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实现数(«)186270预期性2地方标准制定数量(«)51200颈期性3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培育数量13技期性4一般事项“双演机、一公开”抽查比例(%)7%8%约束性5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98.8199.99约束性6举报按期核查率(%)95.6899.99约束性712345投诉举报处率()100100预期性8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6.6097.80超期性9公共犀多质量清意度(分)90.9492.00覆期性1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张)815410934英期住11食品安全满意率(%)88.490.3覆期性12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S.'预期性13不合格食品处期率(%)100100预期住14特种设备定检率(%)100100约束性15“96333”电梯应急处置双务平台履盖率()100100约束性16工业产品推售抽查不合格处置率)100100技期性1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33.245覆期性10-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实现数2025年目标数属性18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1.8B16预期性三、重点任务(一)营造创新协同发展环境,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1 .以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战略,利用相关标准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标准对创新传播和产业化的联通和放大作用,形成技术适度领先于产业发展的标准,增强产业基础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标准、新产品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升技术标准的研发创新水平。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标准研制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结合市场和创新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高水平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紧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标准化工作全覆盖,加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标准体系,促进减碳减排、节能降耗绿色发展。2 .以专利创新推动产业迭代,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以专利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建立以产业数据、专利数据为基础的专利导航决策机制,畅通数据要素流动,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