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2'洛洋佳七环停修护规封第一章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目标指标2第二章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5一、深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5二、强化陆海衔接区域环境管理9三、推进海洋污染防治10第三章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12一、严守海洋生态空间12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12三、实施岸线保护工程13四、实施海岛保护工程14五、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15第四章全面防控环境风险17一、提高海洋环境风险防范能力17二、完善海洋环境灾害抵御设施18第五章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19一、科学布局,梯次推进“美丽海湾”19二、精准施策,建设“美丽海湾”20第六章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海洋28一、增强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力28二、促进海洋产业减污降碳28第七章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31一、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31二、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32三、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32四、加强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34第八章保障措施36一、坚持统筹联动36二、加强调度评估36三、加大投入力度36四、强化社会监督37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职责任务,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陆海统筹和精准治理并举,梯次创建“美丽海湾”,对未来五年我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系统谋划,对“十五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等作出部署安排,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现“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保护目标,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生态支撑,扛起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二、基本原则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巩固深化“打通陆地和海洋”、“贯通陆海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体制优势,强化陆海的整体谋划和有机联系,统筹陆域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生态保护的区域联动,做好相关规划衔接,加快建设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陆海协同治理见成效。问题导向,目标可达。面向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以解决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改善海洋环境质量、恢复典型生态系统、提高社会公众获得感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经济可行、可考核、可评估的“十五五”阶段性目标指标体系。精准施策,责任明晰。针对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和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科学设置重点任务和行动方案,合理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差异化政策措施,细化落实沿海地方政府责任,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多方共治,上下寐动。加强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群策群力,共同谋划和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共抓海洋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格局。三、目标指标着眼2035年“重点海湾基本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美丽海洋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愿景,“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定为:到2030年,市入海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稳定,主要河流入海国控断面实现消劣;海洋生态破坏趋势根本遏制,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管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保护利用空间布局合理有序,经济社会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协调,“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在清洁海洋的基础上,向健康海洋、和谐海洋迈进,让公众享受到碧海蓝天和洁净沙滩,切实提高老百姓临海亲海的幸福感。规划确定海洋环境质量改善、海洋生态质量、亲海环境品质3大领域10项指标(表1)o表1市“十五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领域指标现状值2030年目标指标类别海洋环境质量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8.398.8约束性2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比例()100100预期性3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100预期性海洋生态质量4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按省发布数据执行省下达指标预期性5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千米)省下达指标预期性6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面积(公顷)省下达指标预期性7典型生态系统修复面积(公顷)省下达指标预期性亲海环境品质8基本建成“美丽海湾”数量(个)16预期性9美丽海湾岸线长度占比()25预期性10整治修复亲海岸滩长度(千米)省下达指标任务性预期性第二章持续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一、深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推动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削减。实施重点海湾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棋子湾、琅那台湾、古镇口湾、胶州湾、小岛湾、鳌山湾和丁字湾,通过开展入湾河道综合整治,削减入海污染物总量。龙湾、灵山湾和仰口湾,通过雨水收集利用、雨污分流处理,优先控制暴雨径流污染。对海泊河、墨水河、李村河等总氮浓度高于6.5mgL的入海河流,逐步探索开展流域汇水范围内总氮污染控制。推进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实施沿海陆域、近岸海域的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和近岸海域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管理局市直部门按政府序列排列,不分先后,按职责开展工作分别牵头,沿海各区市政府含西海岸新区管委、高新区管委,下同落实,以下均需沿海各区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开展入海排污口(排口)整治。按照“取缔一批、治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排口)整治,确保水质达标。落实监管措施,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排口)管控体系。2026年11月底前,完成重点入海排污口(排口)标志牌设置和三分之一以上排污口整治任务,其中工业生产废水排污口整治任务全部完成。2023年,完成全海域入海排污口(排口)整治工作。按照入海排污口(排口)整治销号制度,整治完成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参与)全面落实入海河流污染整治。推进“湾长制”和“河长制”管理有效衔接,持续开展入海河流“消劣行动”和“净滩行动”,基本消除市控入海河流劣V类水体。巩固沿海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建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反弹的和新发现的黑臭水体纳入清单督促治理。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丁字湾和胶州湾区域为重点,开展入海河流陆海协同治理,在河口区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和生态扩容工程。实施源头水源涵养、节水行动、再生水循环利用、非常规水源合理配置等措施,不断增加河流入海生态水量。到2030年,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实现稳定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管理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分别牵头)专栏1沿海区域河流污染控制综合治理城阳区“五水绕城”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对虹字河、南瞳河、小北曲河、爱民河、墨水河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胶州湾北岸中心区东部河道(曹村河与惜福镇河)治理:一是对曹村河10.7千米的河道进行清於、蓄水构筑物、护岸、穿堤构筑物和景观绿化工程;二是对惜福镇北河4千米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建设蓄水构筑物等。洪沟河河道治理(一期):对重庆路沿线上游1.46千米河道进行治理,包括清淤、护坡建设和交通桥改建。桃源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7.4千米,包括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生态清淤和修复等。洪江河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河道6.7千米,包括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生态清淤和修复等。*祥茂河综合整治工程:治理河道6.4千米,包括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生态清淤和修复等。加快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提升氮磷处理水平。到2030年,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o环胶州湾以及临河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主要指标提标到地表水IV类标准。推进沿海街镇建成区雨污分流,加强排水设施维护和改造,防止污水冒溢。近岸垃圾、污泥等堆场要强化防渗漏措施,设置网状盲沟,装置总地下水导排管。到2030年,基本实现渗漏严重堆场采用智能自修复防渗漏材料。(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务管理局分别牵头)专栏2沿海污水处置设施及“无废”综合治理城阳城区污水处理厂四期厂网一体化项目:城阳城区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至1。万吨/天,完成管网清淤、修复、增容、新建约116千米及红岛、河套街道管网配套。大任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将大任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扩建至6万立方米/天,处理工艺为A2O工艺,设计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准。2026年完成项目前期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十五五”期间启动项目建设。胶州市垃圾综合处置产业园建设:新建处理能力为1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厂。新建占地400亩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垃圾综合处置产业园。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优化调整沿海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落实工业园区和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在线监控全覆盖,严惩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别牵头)加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充分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到2030年全市农药、化肥施用量确保零增长。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的原则,采取“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等措施,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养殖环节用药用料管理,依法规范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使用。2030年底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有效收集和有效处理,健全沿海农村无害化厕所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到2030年,沿海各区市全部完成省下达的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二、强化陆海衔接区域环境管理加强港口污染控制。推进智慧港口建设,严控港口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完善船舶污染物排放及接收监管制度,制定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方案,加快港口码头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升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水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2030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置率达100%。加强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管,完善渔港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实现可回收污染物集中回收与达标排放。2026年底前,全市纳入名录的所有渔港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全覆盖,并确保正常运行。建立健全渔港环境监测评价制度,每年从三级及以下渔港中抽取不低于20%的比例开展环境监测评价。(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海事局、董家口海事局分别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参与)加强船舶污染控制。加强渔船在航行、作业和停泊中废弃物排放治理工作。严格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提高靠港船舶接电比例,进入管辖海域的国际航行船舶及航行于排放控制区的国内航行船舶全部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硫燃油或等效替代措施,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加强对进出管辖海域国际航行船舶压载水管理的监督检查。船舶在管辖海域向海洋排放的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以及压载水,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