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开去 论文.docx
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开去前些年,观得某位教师在上花钟一课时,简直是赏心悦目,震憾人心。课前,教师出示多媒体,于是画面上就闪现了各种奇花异卉,摇曳生姿,朵朵娇艳逼人。学生在下面欣赏,欣赏了多长时间呢?5分钟差点。离下课还有5分多钟时,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这次是由各种不同时间开放的鲜花组成“钟面形,真是世界各地,千奇百怪。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要求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是一个4分钟!最后是课文精彩语句片段的展示朗诵,学生抑扬顿挫,表现得很棒,朗读水准很高,真叫人赞叹。整节课顺风顺水,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很成功。议课环节,课件设计安排与朗读是本课最大亮点。甚至有老师说课件展示得当,才使得学生朗读能力突出。对此,我有异议。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达成共识。让学生欣赏美好的画面,无可厚非,可单若欣赏,学生怎来文本对话?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适当借助某些先进教学手段去完成,并且在完成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因此,我想运用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途径。如果有涉及到学生抽象思维难以完成的,且言语不大好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它去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使用,才会使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相得益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觉得也轻松。而上举课例中,欣赏花的美及花钟的造型,显然不是学习重点,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欣赏,很有点不适宜。我赞成多媒体展示,但要缩短;我佩服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不相信这靠欣赏而来!没有任何一个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蓦地,我想到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我上过好多次,总不满意。熟悉语文的老师们都知道,这课地名繁多,涉及到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佥IJ外、巴峡、巫峡在四川,蓟北在河北,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四个省。空间太大太广阔,不好理解,就是连想象都困难。还有就是朗读难。这是因为第一个原因导致的。为什么想起这首诗?因为我也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简要汇报(只说几个步骤):1、多媒体出示杜甫肖像(目光深邃幽远,皱纹深深,胡须花白浓密,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认识诗人。2、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自学古诗。3、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4、教学:由初闻涕泪满衣裳入。诗人流泪了,为什么流泪?(高兴的、激动的)怎么看出来的?("即从"穿"直下“向等词或诗句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5、进入情境,体会情感。课件展示:地图。含有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名的地图。动画展示:佥I外、巴峡、巫峡在四川,蓟北在河北,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四个省。加粗线条逐步推进显示诗人的回家路:漫长极其漫长。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6、朗读训练。在掌握了诗歌节奏下,由于对诗人情感有了深刻认识,本课学生的朗读可圈可点,整个课堂沉浸在朗朗书声之中,好奇妙的感觉。很明显,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多媒体对教学有帮助,但不至于像上面那节课那样夸张。你若不信,我再举一例: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全诗散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算“近在咫尺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画幅简笔画。经过简单的提醒,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结果如下:31匕1X.H1-T-一LH''X喜祟/支*有了这样一幅图,我想就是教师不作解释,学生应该也明了诗人的心境吧!你看对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我们不用去分析体味,也不用强迫引导学生想象,画一画好,一目了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多好啊!学生学得好不好,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检查手段。短短的32个字,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浓浓的思乡之情直扑耳际。听过特级教师薛法根几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朴实。教学番茄太阳时,他没有PPT,就连小黑板也没有。一本书、三支粉笔,事先削得尖尖的粉笔,用书夹着。可一节课下来,师生之间那种浓浓的语文味让人浮想联翩。还是那个话题,学生朗读能力的突出与用不用多媒体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关系。你要是说泊船瓜洲没有说服力,那番茄太阳呢?学生朗读能力的突出与平时的训练有关,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堂上学生朗读得好,是因为他们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有感而发。花钟一课如果减少课件展示时间,增加诵读时间,只会更精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意思,体会了情感,学生朗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容量有限,不可能“百遍,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较快速地体会其意思情感,以期达到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首先是一门课程是一门艺术,但它更是生活的艺术。离开生活这片土壤就不可能存在着纯粹的语文课程,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巨大魅力。朗朗书声才是校园的标配。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学生总没读出那个韵味,说不出的韵味。看来学生的理解不乐观。灵机一动,我让学生画这俩句诗,有趣吧。展示时,遇到了“麻烦,这个“麻烦并不是学生画错了,而是总看着不舒服。短暂的思忖后,我决定将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学生们先小组内交流,选出一幅最漂亮的,然后班内交流,推选一幅最漂亮的。不大一会,一幅画出现在大家眼前,顿时,我眼前一亮,台下学生也啧啧赞叹,这幅图为什么怎么看怎么舒服呢?那位同学介绍了,画图要注意视觉效果,就是近大远小。通俗地理解,她就是将近处的莲叶画大,远则小,近的画得清晰,远则模糊些,而且她将许多小的一直画到太阳的下方,茫茫的与天相接,极有韵味。这不就是美学吗?再来读诗时,那明显就不一样了,就朗读来讲,我们老师真来不得半点马虎。综上,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能需要我们多想几种办法,但归根到底还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