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docx
-
资源ID:1811664
资源大小:19.4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docx
新时期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精髓,既是国民教育的基本构成,也通过教化育人实现传承与创新。新时期高校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原则教育的价值原则,起因于教育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教育的价值目标,也必然源于人的发展目标。文化对于“使人成人”的浸润作用,是深厚和全面的,它对人的影响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特征。每个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然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境界之中,自然的境界由人赖以生存的外在物质世界构成,文化的境界由外在的物质之外的文明构成,精神境界则是外在物质和文化基础上生成的个人精神样态。外在文化对人精神样态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有时是决定作用(起根本作用的还是社会物质生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开展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也不是历史阐述,而是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使外在的精神资源内化为新时代青年精神和品格生成的强大文化供给。新时期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筑牢青年文化根基,强化文化自信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原则,源于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现有状况下,“转识成智”“致知善行”“转承启合”与“深描底色”的原则是其基本遵循。(一)转识成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修学向修性转化“没有飞跃,渐进性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提升,核心目标要达到人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资源浩瀚,从历史到现在,文化研究虽多,但记忆性的传承特征明显。以教育为初衷,却偏重于被动记忆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化传承表现出来的主要是文化符号传承。传承是继承,继承就内在地要求转化,把历史文化转化为人的精神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遵循“转识成智”原则,实现受教育者由“修学”向“修性”转化,实现推动事物发展“飞跃”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之说,更是道德情感之学,修身成性之学。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行元素,如仁、义、礼、智、信、孝、悌等君子立德之本,也有着诸多的明德方式,如立志、克己、力行、为学、内省等君子修身之道。传统文化中的“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典型历史记载和传统文化知识,属于知识范畴;二是历史文化观念,体现为价值观念的取向和选择,例如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等。“转识成智”,有内在的逻辑进路和原则规范。首先,历史文化知识范畴的教育是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前提保证,如同生产活动一样,没有了生产资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其次,转变是关键。没有把知识转变为智慧和理念,不管它放在房子里还是头脑里,都是“故纸堆”。承担转变任务的活动是教育,教育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和能力直接影响“转变”的效果;再次,“转”与“创”的连接。“转识成智”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发展相适应,既对传统文化有坚定自信,又有所创新发展和突破。在高等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对思想内涵的理解、人文精神的领悟与价值观念的内化。修“学问”之学的同时,实现优秀文化由对象化知识传授向主体智慧生成,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与德行的运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转识成智”的育人实践中不仅注重“修学”,更是发挥文化本体中道德教育功用,合理借鉴修身立德正心的道德发展模式,以适恰的道德原则与方法,使学生道德成长由他律向自律、由规范向自觉地发展。(二)致知善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养成功能“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01,“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养成是对“转识成智”教育事功的进一步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修学”到“修性”实现了知识的主体内化与生成,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M,“修身成性”接续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社会伦常的认知、道德情感的自修,还需要躬行践履的自觉,促使学生将知化行、择善弃恶、明智达仁,实现真善美、智德行教育目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育,因其内在的价值性强于理论性,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价值选择能力是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知智行”的统一,“知智行”的逻辑进路也使得“行”既是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也是知行统一的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的出发点。(三)转承启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构了中华文化的完整体系,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首先,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在历史发展序列上存在着前承后继之关系,但其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却具有共在发展性。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经验性积淀与基础性滋养作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其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创新性发展”与表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阶级社会里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文化呈现,主流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必定蕴含着显著的意识形态性。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内在连续的统一基础,贯穿着革命性的灵魂;再次,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承启合的内在根本要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承古启今”推动教育视野的拓展与延伸,“抚今追昔”实现教育视域的转换与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断代史和断裂文化教育,而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千年文明精华的教育,挖掘其适应现代要求的进步精神以飨今人,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所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教育既立足于当下文化的先进,又自信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现在的过去”,也是“过去的现在”。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具有历史纵深视野,可以实现现代性转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不在于教育今人铭记历史文化,而是着力于用历史文化滋养现代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教育的坚实基础。(四)深描底色:涵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精神历史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任何一种历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积淀形成一系列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渗透在社会观念、物质和制度之中,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国民文化教育中,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充分挖掘、精炼和切时性表述,是基础性任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连续而丰富,凝聚成绵延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既是民族瑰宝,也是国人脱之不去的文化血脉。这些精神不能仅体现于文字表达中的“民本、仁爱、坚忍、中和、包容、和谐、进取”和“仁义礼智信孝悌廉耻”等术语,也不能单纯等同于内容丰富、哲理鲜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更应该是这些民族象征所包含下的历史培育、文化表达、精神养成、观念演化。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教育不能粗浅理解为历史文化观念的更新,更不能做简单的价值理念传授和知识教育,而是需要做深描厚重底色的扎实工作,使历史文化精神的浓重色彩充郁在教育传承实践过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涵养历史文化精神,内含着两项要求。一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构建有知识体系、有历史纵深、有文化内涵、有价值取向、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系。重在挖掘和建构,达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厚重。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简单说教和趣味活动转向对历史体味和文化感受,通过“深描”历史和文化底色,使受教育者在“沉浸式”学习中被感染,实现养成效果。“深描底色”的教育是实现厚重教育的方式,也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特性相契合。二'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众多、实践性强,面对不同受众群体,因其教育阶段、文化修养基础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求准确分析受教育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状况。文化教育目的的实现,要关照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状况,着力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优良文化的主动承载者和积极推行者,使他们实现由“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换。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人才成长中重要的文化赋值活动,要把握文化育人的理论逻辑起点,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实践逻辑原则,促进教育提质增效。(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逻辑起点理论是实践的参照与遵循。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实践活动,需要以科学的理论逻辑起点引导实践行为的发生。高等教育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逻辑起点是一个应然样态。它来自于两个方面的规范,一是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应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程度。事实上,人的成长发展历程是一个文化“化人”过程。无论是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熏陶,还是后续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不同层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多或少成了受教育者文化修养中的组成部分。理论上讲,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应该有比较好的传统文化基础,虽然具化到每一个个体又是参差不齐,但是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的主动教育,其传统文化修养整体上是一个较好的状态。二是国家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要求,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指南。创造性落实国家文件是实践的逻辑起点。继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要方面,并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提出指导性要求。国家对青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要求,是高校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政策性逻辑起点,把握这些理论逻辑起点能够明确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阶段特征,确定教育内容、目标及坚持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渠道和方法。(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偏差认识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契合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然存在。但由于逻辑理性的抽象与实践中人行为的客观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实践中不能完全实现理论逻辑起点的育人期待。实践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实践也在修正和完善着理论。认识逻辑和实践逻辑都具有发展性。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意见,立足于宏大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原则,而具体落实和体现到教育实践,则要受到高校的认识程度和执行能力限制。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实践者能力水平限制和外部现存社会文化环境限制,存在一些偏误。表现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知识性表达零散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传递与建构是教育的首要达成,也是课程教育基础方式,是后期教育必然切入之径。目前,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存有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学校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的只是课余讲座,还有的基本没有开展。课程内容也是以知识汇集为主,教学以知识介绍为主,无法全貌呈现传统文化的理论特质与精神内涵。表现之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素质性表达形式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是知识性教育的拓展,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方式,意在培养文化情感、践行文化品格、提升文化素养。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实现教育效果,重在精细设计,强化“体验式”“沉浸式”,受教育者被感染、受激发,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