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docx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先贤都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阅读量不够,语言的积累与吸收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本阅读与课本外阅读对于语文课程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几年,江苏、福建等省纷纷把课外名著阅读列入了高考范畴,分值15分左右。随着高考语文大分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省份高考试题势必也会涉及名著阅读。高二学生上学期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就完成了,下学期既没有前面三学期必修课学习的繁重任务,也没有高考在即的硝烟弥漫,语文学习的压力相对较轻,这学期可谓高中语文教学的“空档”时间。笔者认为,在这学期中,语文教学在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开设选修课程之余,应该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也许教师会有这样的顾虑:花大把大把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课本外阅读,不提前进行高考的专题复习,会不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事实上,高考试题中真正来源于教科书的内容极少,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课本外。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重视并引导中学生大量阅读已是当务之急。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高。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好,教学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悟出发引导学生课本外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获得情感体验,就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传递给学生,召唤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L从教材文本出发,带动学生课本外阅读。教材文本大多是一些经典篇目,从作者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从文本语言到文本所表现的主题,教师在自己读解的基础上,都可以加以运用,作为带动学生阅读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这亩方塘里荡起串串涟漪。比如教学声声慢这首词时,要求学生课下整理出李清照写愁的词句,分析李清照“愁”的类型。几天后的课堂交流上,学生们的反应让笔者很意外,他们不仅找出了李清照词作中十多处带愁字的诗句,还有不少像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种虽无一“愁”字,却处处点到愁情的词句。显然已经有了审美层次的阅读体验。2.把自己阅读的感悟告诉学生,引导学生阅读。美好的阅读情感体验对学生是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的。教师把自己关于某本书籍阅读的心得告诉学生,这种“告诉”,既可以是直接的语言交流,也可以是教师把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与学生交流,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推动作用,引领他们阅读。央视“你幸福吗?”的调查进行的时候,遇到路人“我不姓福,我姓孙”这种类型的调侃式的回答,学生们也把这作为笑料。刚好那段时间笔者在读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读完后笔者写了一篇读后感幸福其实很简单放在了笔者的QQ空间,上课时给学生提了一声。结果空间引来了学生的“围观”,好几个学生说,他们也要图书馆找了这本书来读。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学生还在后面跟帖说“谢谢罗素,谢谢您。”语文老师是少不了阅读的,只要我们阅读后做一下有心人,把自己的感受有意识地跟学生讲一讲,对学生的阅读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去阅读,回过头来再和我们交流阅读体会,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的碰撞,这才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乐趣所在。二、用激励性评价为学生的课本外阅读增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真正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走进书香弥漫的世界,与名家对话?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想读书、乐读书。在对学生的课本外阅读进行评价时,“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有以下方式:第一,表扬激励,给阅读出色的学生“站台”,让学生为自己的阅读获得“优秀”感。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引用的、新颖的课本外阅读素材时,把它打出来制成PPT进行展示,或者是编印成资料发给班级的学生阅读,学生自然都很期待自己的名字能登上“光荣榜”,这无疑是对学生课本外阅读的最好激励。第二,交流互动激励,在学生的阅读反馈表或者摘录本后面写上教师体会和感受。如一名学生摘抄了一则舒婷的落叶片段:“树却应当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为向天空自由伸展,我们绝不能离开大地教师的评语:“能摘下这么美的诗句,说明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不能动动脑筋,想想它的意蕴是什么,或者想想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到哪些话题中去呢?”学生看了教师的评语后又附言:“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种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奋斗不止的执着精神。可用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话题。”这样一个书面交流与互动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不敢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自会更有兴趣地去学习了。三、建立有效机制督促学生课本外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同,自觉性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督促学生阅读,让学生真正地读有所获、读有所思,确保阅读活动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创设督促学生有效阅读的机制。1 .采取“读书卡”记录制度。教师设计一张读书卡,上面列有“序号”“姓名”“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大概字数”等项目,做成表格样式,每月发给学生。让学生如实填写。2 .建立班级“读书角”公示制度。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公示专栏”,按月公布每个人的阅读情况,到学期末适当奖励阅读量最多和阅读面最广的学生,以促进学生之间形成阅读竞赛。3 .建立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制度。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也不例外,老师布置得再好,学生不认真落实,一切都归于零。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写的读后感,也可以是某篇文章某部著作中某个地方的看法,这些要让学生坚持写,这也是学生阅读了的最好的证明。教师检查的结果要及时向学生公布。读书笔记写得好的,表扬;做的不认真的,要及时督促。力争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四、开设阅读课堂,搭建平台促使学生课本外阅读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在语文必修教材学完后,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摒弃只为考试的功利化的倾向,每周拿出一两节课来开设阅读课,搭建阅读引导及交流的平台,通过文学审美来促使学生阅读。至于阅读课怎么开设,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尝试:1 .开设阅读引导课,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过课堂内精选出来的小部分内容,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让学生能顺着课堂内的这“冰山一角”去寻找更多课堂外的内容来进行阅读。教师在想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名著的时候,就可以以开设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堂,教师最好准备好PPT课件,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一步步把学生吸引进去。2 .开设阅读交流课,多种形式体悟着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作品理解的良好方式。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次阅读交流课,引领学生阅读,具体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A.组织读书报告或点评展示会。这样的阅读活动课不必拘泥于内容,上课时就让学生一个个轮流上讲台,或者选派小组选代表上台,交流自己或小组一段时间的阅读情况,也可以让报告人向同学们推介自己读到的好语段,好文章,好著作,讲出自己推介的原因。总之这样的课以引导学生多读、多做读书笔记为目标。8 .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或主题辩论会。交流或辩论前,教师根据需要指定阅读书籍,确立好话题,让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指定阅读水浒传后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XXX”为题的心得交流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辩论会。C.举办名作名篇朗诵会或阅读知识竞赛。文学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名作或名著片段朗诵会,营造品味经典、享受经典的氛围,带动学生去阅读经典;也可以出好题目,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阅读经典。D.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专题研讨或举办演讲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主题,开出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并且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之后在让学生班级进行集中交流研讨,或是用演讲、作报告的方式分享阅读所得。比如结合教材文本与古典文学中的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面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琵琶行里面的琵琶女、西厢记长亭送别里面的崔莺莺、杜娥冤里面的杜娥、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祝英台、红楼梦林黛玉等形象,教师可开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妇女形象谈起”的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分析中国古代女性的命运,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研讨或演讲。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五、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课本外阅读人类已有的书籍浩如烟海,而且新的书籍还在不断地被出版,这些书籍中有人类智慧的精华,也有毒害人心灵的糟粕,良莠不齐。高二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期,阅历浅,知识经验不丰富,思维不够完善,思想不够深刻,审美能力和甄别能力都较低,阅读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让我们的学生健康阅读,有序阅读,教师就得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给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开出优秀的阅读书目,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中国有先贤为后学提供读书计划、开列书目的传统,如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列的国学入门书要及其读法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当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计划和开出的书目并非要有大师们那样的高度,而是要根据高二学生的心智程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从读单篇逐步走向读文集,从趣味浓、文意浅的作品走向读哲理性、思辨性强的作品。如林语堂、林清玄、郁达夫、余秋雨等的散文就比较适合高二的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论语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契诃夫小说选等名家经典,也是高二学生的很好的精神食粮,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意林语文读写天地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等期刊,也算的上是高二学生阅读路上不错的点心。以上这些应是高二学生阅读时不错的选择。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是教师绝不应引导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对今天的孩子而言,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阅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认知、体会、感悟能力的有效办法,它能帮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时代的今天,再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不可能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人们必须“终身学习”。阅读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现在的进步,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更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本外的大量阅读不只是学知识,也不只是培养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是丰富人心灵,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当学生用真情和心血贯注其中时,各种美好的人格便会便悄然复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摘要: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教材学完之后,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相对较轻,在完成选修模块学习的同时,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好这段时间,撰弃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化倾向,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悟出发,创设条件,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索阅读的有效激励机制,开设阅读课堂,搭建阅读平台,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展现语文魅力,引领学生对话圣贤,提升能力,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关键词:体悟,激励,机制,平台,资源参考文献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袁泉高中课外文学作品自读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1)3邱声亮科学评价让课外阅读不再盲目(语文教学通讯2012.06)4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