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docx
关于新时代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卫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医防融合发展,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实施"八大行动",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统一领导、权责匹配、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全面构建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公共职责、人员配比和专业构成。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标准化率达到100%o(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疾控局)7 .加强公共卫生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现有实验室基本条件和技术,实施公共卫生实验室提质工程,通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切实提升疾控机构一锤定音"检测能力。按照公共卫生实验室能力建设规划,全面构建以疾控机构为核心,以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科研院校为补充的公共卫生实验室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强化对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快速检测和准确鉴别能力。到2025年,区疾控中心通过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达到1200项,建成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微生物、理化实验室,提升现有实验室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建设,提高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农兽残、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营养等实验室检测能力,建成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检测平台。(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疾控局)8 .构建多点触发的重点疾病监测预警网络。依托市区两级现有数字化平台,完成区疾控中心三级等保标准业务机房和网络信息化建设,建设区级"数字化疾控"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提升重点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哨点监测的及时性、敏感性,完善协作工作机制。按照重点疾病监测目录,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和协作工作机制。组建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到2025年,全面构建以哨点医院主动监测为核心,以其他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症状监测、病例报告监测和实验室病原体监测为补充,涵盖入境检疫、食品安全监测、城市污水监测、动物疫病监测、环境监测、病媒生物监测、学校及养老院等重点机构健康监测、药店监测、网络舆情监测等多方位协同监测内容,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多渠道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教委、区民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林业局、区疾控局、海关,各镇街)9 .健全健康危险因素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全覆盖行动,到2025年,开展空气、水、食品安全风险、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等监测。强化对各类监测数据的综合运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风险研判评估精准度。聚焦人群健康问题,健全健康行为监测评估体系,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营造无烟社会氛围。逐步扩大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试点覆盖面,积极推动将健康内容融入区级部门有关政策。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以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18.1%以下。(责任单位:区教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气象局、区疾控局,各镇街)(三)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行动。10 .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完善平急转换、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具体运行模式,完善不同等级应急响应动态调整标准和程序。建立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责任单位:区级各部门,各镇街)IL提升重大疫情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完善应急医院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优化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疾病传播,加强区级背囊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实施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渝西应急医院投入使用。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实现全覆盖,规范设置和运行发热门诊(诊室)和肠道门诊(诊室),区内公立医院建设传染病病区。(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12 .健全重大疫情应急救治机制。按照重大疫情中脆弱人群应急救治管理办法,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对重点人群实施网格化分色健康管理服务。依托"区一镇(街道)"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到2025年,全区"120电话10秒内接听率达到99%、3分钟内出车率达到96%以上,城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在12分钟以内。提升区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分级储备制度,完善各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等管理制度,形成动态调整机制。(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四)实施医防协同行动。13 .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按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督查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财政投入、绩效总量等挂钩。(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疾控局)14 .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流动。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各级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临床医师配备标准,明确职责任务,规范执业注册,允许临床医生通过考核加注公共卫生执业范围。在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公共卫生内容,切实推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流动。(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15 .探索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配合市级试点工作,其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因工作需要,可以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传染病及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诊疗、暴露后预防用药等一定范围的处方权。探索允许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经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后,申请增加全科医生执业注册。(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16 .推进实施医疗健康双处方制度。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融合,加快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双处方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对患者采取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措施。到2025年,60%以上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就诊患者中全面实施双处方制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17 .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向医疗机构派驻疾控监督员制度,协助、督促、指导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类型明确派驻人数、时长、职责等。(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五)实施公共卫生人才科技支撑行动。18 .扩充公共卫生人才总量。扩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实施公共卫生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人员实施备案管理。继续实施属地化医学生公开招聘,提高招聘项目中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占比,推进公共卫生人才转岗培训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到2025年,每万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8.6人,其中,每万常住人口疾控机构人员数达到1.8人。(责任单位: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高新区管委会、区疾控局)19 .培育引进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区疾控机构加大对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结合实际适当提高公共卫生人才招聘学历层次。积极推进“双聘”试点引进高水平人才。现有人才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向公共卫生领域倾斜。到2025年,建立市级首席专家工作室,遴选市级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团队(工作室)人才1-2名、选派优秀公共卫生人才参加国内外访学研修、参加成渝两地公共卫生人才互派学习,遴选培养公共卫生及有关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轮训监督执法人员;区疾控中心培育和引进硕士研究生10名以上,培育学术技术带头人才1-2名,以及各类市级专家3-5名。(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疾控局)20 .分步落实绩效政策。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参照同级公立医疗机构超额绩效平均水平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超额绩效,并建立同步调整机制。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职能职责开展有偿性技术服务等业务活动取得的事业收入,剔除非人力成本后的部分主要用于事业发展,也可作为超额绩效工资的经费来源。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人员收入不低于所在医疗机构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21 .加强公共卫生科研和重点专(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申报一批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科技项目研究,聚焦全区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分阶段实施一批区级公共卫生科研专项,形成一批在市内有影响力的公共卫生科研成果。建立公共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机制。开展公共卫生重点专(学)科、重点实验室创建。强化科卫协同、教卫协同,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充分发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作用,开展病原微生物监测、重大传染病发病机制研究等科研活动。建设消毒与感染控制、病媒生物防制指导中心,职业健康管理指导中心。(责任单位:区教委、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高新区管委会、区疾控局)(六)实施数字公卫一体化"建设行动。22 .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应用。加快"社会渝悦疫智防控"推广应用,建设互联互通、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实现病例报告、症状监测、实验室检测等数据实时共享和自动抓取。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学生健康、动物疫情、药品销售和网络舆情等有关信息共享交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健全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自动采集和智能预警。(责任单位:区教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疾控局、海关,各镇街)23 .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鼓励区疾控中心建设医防协同、上下联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自动抓取、分析研判有关诊疗数据和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实现对重点传染病患者、慢性病患者、地方病患者、职业病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诊疗信息、随访信息的实时共享查阅。探索通过互联网实施健康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小切口谋划开发在线便民服务应用场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线上服务、智能化健康提醒、一键急救等功能。加强数据管理维护,确保信息安全。(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各镇街)24 .建设统一调度、智能辅助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卫生应急资源"一张网",实时动态掌握和调配队伍、装备、物资等各级各类卫生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应急处置数据实时交换共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动报告、监测预警、资源可视化实时动态展示、辅助智能决策和在线实时指挥调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各镇街)25 .建设卫生健康执法监管服务平台。升级执法业务信息功能,实现执法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推广全市联通的卫生健康非现场监管应用体系,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用人单位、学校等领域建立非现场监管应用场景,对公共卫生风险实现快速预警和处置。按照数字化执法统一应用标准,实现分级分类监管、信用监管等监管功能的数字化应用。拓展惠民便民服务途径,实现线上举报投诉、执法信息公示等执法服务功能。(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各镇街)(七)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爰行动。26 .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聚焦传染病、脊柱侧弯、近视、肥胖、发育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等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托市学校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