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强镇带村”试点实施方案.docx
关于新时代强镇带村试点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有关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区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根据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市"小城大县"“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加快镇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推动强镇带村、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试点基础(一)地处川渝毗邻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镇位于北部,地处成渝发展主轴上市西部与四J11省东部毗邻的核心地带,是川渝两省市四市区八乡镇区域中心,距城区34公里、大足城区36公里、内江市东兴城区37公里、资阳市安岳县城区70公里。全镇辖3个社区5个行政村,总面积92.2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S209sS446xS309三条省道公路横贯全境。大内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在镇开通出入口,将镇和北部直接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即将修建的安荣合高速公路,将镇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向通道有机连结,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加快崛起。(二)城镇集聚能力较强,辐射带动效应明显。镇现有工业企业52家,其中规上企业21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低压阀门生产基地。场镇拥有餐饮、商超、建材、酒店等商业店面3896个,营业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现有中小学校6所,教职工及学生2000余人。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区第二人民医院即将建成投用。近年来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大清流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场镇雨污水管网改造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内江市东兴区、资阳市安岳县等毗邻乡镇人口在镇经商、就业、购房,场镇人气旺盛,城镇外来人口达全镇常住人口30%以上。(三)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镇已形成蔬菜、柑橘为主,蛋鸡、柠檬产业为辅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以镇为核心的蔬菜产业纳入农业部国家优势蔬菜产业集群,2023年蔬菜产业种植规模2.4万亩、产值3.2亿元。以双流村为核心的"万亩蔬菜园区"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称号,双流村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已形成以镇为核心的黄梅滩库区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成功打造"黄桶滩脐橙"品牌商标,塔罗科血橙和纽荷尔脐橙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纽荷尔脐橙多次获"三峡杯"脐橙比赛银奖和金奖,成功创建全市首个血橙出口示范基地。蛋鸡存栏规模及产能规模全市排名前五,建有代兴原种土鸡保种扩繁场2个,年培育优质原种土鸡苗8.8万只、出栏土鸡2万只。阀门企业引进资金、技术等资源,强化品牌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生产多元化、高精度化产品,推动打造特色现代化阀门产业集群。抢抓市、区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机遇,利用近原料产地优势,围绕优质蔬菜、柑橘等农产品,规划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低效工业等资产,规划建设双流、高峰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推动形成1-2个有产业发展规模、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盘活民营低效闲置厂房或国有空置公产房,力争引进3家以上区内外工业企业在设立小微生产车间。(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国资委,镇)3.提质增效商贸消费产业。聚焦全区"4+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打造,立足镇川渝毗邻区位和大内高速等交通优势,规划布局仓储冷链物流业,重点培育以快递行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在成渝中部实现货物的集散、分拨、仓储和配送等。围绕美食之城建设,打造以"烧鸡公"和烧烤等美食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凝聚城市"烟火气"。挖掘社会广泛认同、具有良好信用、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老字号企业,申报认定2家以上老字号。提档升级批零住餐传统服务业,创新消费新业态,建设夜间经济消费集聚示范区。积极引进商品集合店,推动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深度挖掘海棠香国发源地文化底蕴,发挥静南古街市传统风貌区、敖家祠堂文物保护单位、古传经山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镇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引导发展旅游民宿、农家乐、乡村精品客栈等现代田园经济。规划高峰村美丽移民村建设,推动集体经济与民营企业合作设立强村公司,提升联村带农致富能力,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造以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农旅精品村。(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镇)(二)聚焦四条举措。1 .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发展重点,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原则,由"一名镇级班子成员+N个站所办"组成专班,分别对口带动各村加快发展,实行"一个特色产业发展、一名班子成员牵头、一套工作方案推进"机制,镇政府联结金融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创新合作模式,围绕优质蔬菜、林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探索成立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发展统筹化、产业集群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实施"发展联动”计划,采取产业联盟、片区联盟、项目联盟等方式,促进十烈社区与代兴村、玉峰村与含珠桥村、人和社区与燕子坝社区、双流村与高峰村协同联动,提高全域发展的整体协同性。(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镇)2 .吸引人口集翳依托内江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川渝毗邻地区人口向城镇就地就近市民化,引导散居农民结合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等需求向城镇适度集中居住,促进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构建高校”实训基地+教师+技术骨干+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才隹动镇建设西南大学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引导"新农人"农创客"等城市人才、城市居民、社会企业等下乡兴业,回引籍在外企业家、大学生、转业军人等回乡创业,打造市级返乡创业园。(责任单位:区教委、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镇)3 .盘活土地资源。依托闲置村校等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合作。支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合作建房路径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退出的宅基地以集体收储、地票交易等方式处置。利用“一村万树""共享田园”等绿色期权模式,促进城市群体与农民合作,鼓励农民在零散地块种植景观等高附加值作物,引导城市及其社会群体向农民预订认购。全力推进搭荒地整治利用,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对连片搭荒耕地进行统一整治,以"标准地改革方式盘活利用,在不违背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农业"标准地”产业发展需要,可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设施农业用地或建设用地。(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镇)4 .强化金融支持。引导和鼓励在荣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符合条件的经营性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建设,走好康养、医养结合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推动第二人民医院与区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推行派驻、巡诊、轮岗等方式鼓励医师下乡。健全区、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支持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改造。建立镇中与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对接帮扶机制,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争取区级部门向试点镇下放一批便于管理、有利于发展的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确保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岗位与职责相适应。立足实际,打造"吴优办"政务服务品牌,所有行政许可、行政服务事项纳入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结。(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政务管理办,镇)3.乡村振兴提速行动。建成"四好农村公路”及通院路30公里,安装农村公共照明路灯100o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高标准农田1万亩,因地制宜推进擦荒地复耕复种。推进双流村、代兴村低效园林地、废弃坑塘地开发整治500亩左右。盘活温氏猪场、代兴猪场,建设猪稳产保供基地,为"猪全产业链发展强链、补链。实施防止返贫攻坚行动,提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质效。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到100%。推动教育等闲置公益性资产经营权由镇统筹使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有序盘活。推动先行先试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委、区农业农村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人力社保局,镇)4 .环境治理提效行动。接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开工建设镇十烈社区、燕子坝社区美丽宜居村,推动行政村垃圾分类示范改革。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管网等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新改建场镇雨污水分流改造3公里,建立完善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治理黑臭水体13处。聚焦"绿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三大关键环节,持续推进高峰村美丽移民村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生活环境。改造双河口水库泵站及管网延伸。(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城市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镇)5 .基层治理提标行动。突出党建统领,坚持数字赋能。推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板块"高效协同,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持续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坚持需求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迭代"141"基层智治体系,不断丰富"吾治”基层治理品牌内涵及外延,推进线上线下"双网格"工作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构建党建统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格局。全面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与加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统分结合、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体系。(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委网信办、区城市管理局、区司法局,镇)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统筹,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具体负责,相关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强镇带村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强镇带村”试点方案落实,定期听取试点推进情况,集中研究重大决策、重大改革等推进情况,协调解决试点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等,重大事项向区委、区政府报告。专班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承担专班日常工作。区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镇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镇)(二)强化要素保障。在不占用基本农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前提下,合理保障试点镇建设用地空间。试点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空间整合集聚、高效利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区级有关部门在安排预算内投资、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资金时重点倾斜镇。将镇纳入乡村振兴示范镇,并在试点期间集中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等)(三)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台、日报、微发布等媒体平台作用,开设试点工作专栏、专题,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创新举措、政策解读等内容,提高试点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度,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营造试点工作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区融媒体中心,镇)附件:1."强镇带村”试点主要指标2."强镇带村”试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清单强镇带村试点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6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三5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16年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上村占比()1007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728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