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宣传理论工作要多关注“草根”阶层利益.docx
-
资源ID:1809924
资源大小:13.7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宣传理论工作要多关注“草根”阶层利益.docx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宣传理论工作要多关注“草根”阶层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意识形态。这是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否认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这只是从理论和应然的角度来说的,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不是能够切实而不是表面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同时,更需要广大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以无私的心态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事关民生的问题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说明。现实中一些“杂音”值得重视,它们通常不是以反对人民利益的面目出现的,而是以代表人民利益之名行损害人民利益之实,以过程损害结果,以手段破坏目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声音往往在社会上引起一部分强势群体的共鸣,代表着他们的心声。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些“杂音”通常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表现之一:一些理论研究缺乏人文关怀作为当代中国的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关怀“草根”阶层的幸福,关注他们的利益与命运。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在其科学研究中摒除了对于底层民众的关注,那么就意味着他的学术工作尚未完成其道义上的使命与责任。当下,一些学者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上,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同于“一部分人贫穷理所应当”,把“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同富裕”抛之脑后;一些学者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不是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边,而是代表先富阶层和精英阶层,特别是在探讨下岗、贫富差距、医疗、住房、教育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缺乏人文关怀。无论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是法学家,的确需要冷静地分析现实问题,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但这绝不等于冷酷无情,更不是要求他们以“见物不见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向公众解答各种现实问题。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视而不见,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精神的,背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初衷。表现之二:一些学者充当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经过30多年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一些行业、部门本身利益主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主导改革的“内部人”有的本身就不是中立的,而是身陷其中。同时,社会中强势群体与这些“内部人”形成联盟,用各种方式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呼声已经被压在了最底层。在今年“两会”期间,某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数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严厉批评,称这些人利用特殊地位“圈钱”,”其魔术般致富与敛财速度超过了任何垄断企业,因为他们是靠权力和不对称信息致富:学者、专家不是一般的企业老板、经理,他们所主张的经济政策对国家改革的方向有着非同常人的影响,实际上他们也能够影响政策导向。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对少数专家学者道德的质疑,正是缘于他们中有不少人担任了各种公司的独立董事、咨询顾问,并且拿到了很高的报酬;有人也确因拿了人家的钱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失语”或“乱语”,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学者不但为“五斗米折腰”,而且还为彼此之间的“圈钱”自圆其说。比如,老百姓不满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子,有人就站出来说:“这是供需不足造成的,(既然开发商的)房子都卖出去了,房价怎么会不高?”又比如,针对套空了许多股民钱袋的股市,个别经济界主流精英回避内幕交易等腐败问题,妄称“离开社会总财富的变化,纠缠于分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表现之三:一些宣传舆论对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忽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们的宣传舆论工作在不断改进中力口强,切实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首要的职责,很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然而,就主流舆论切实代表弱势群体利益方面,也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在于一些媒体没有准确把握群众利益需要变化的规律,在无意识中助长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趋势。例如,房地产企业与一些地方政府构成的利益集团,已经对于当地房地产发展形成了强势垄断,依靠普通大众的呐喊是难以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制度构建。这时,如果我们的主流舆论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甚至为虎作依,那么大多数人的利益将无从保障,毕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先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为了站稳脚跟,求得生存,选择不同的报道视角也无可厚非,换句话说,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声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有些媒体嘴上挂着人文关怀的口号,实际上在选择、处理新闻,特别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新闻时,充斥他们脑际的只是新闻的趣味性和轰动效应,至于采访对象的处境和感受以及该事件背后的影响,他们不是没能力考虑而是根本就不愿考虑。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思想,到列宁关于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考,人文关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念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的意识形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仅仅是体现在遥远的未来,还要体现于当下;绝不是仅仅落实到抽象的人身上,而是要关怀具体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注重人民群众的整体,又不忽视具体的个人,做出“改革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价值选择,并将其迅速转化到政策措施层面上,对住房、教育、医疗、“三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加以解决,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大成果,是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的新的突破,使党的根本宗旨中本已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意蕴彰显得更加明确,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在有关利益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这也为我们如何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加强宣传理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1 .要时刻关注民生。意识形态建设不仅仅要从归根到底的终极意义上代表人民利益,而且还要在意识形态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建设从来就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业,不能就事论事,必须紧密结合人们现实利益来进行。例如,因为贫富差距过大、腐败问题严重、下岗失业、商业不诚信等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下降。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选择有两条:一条选择是从人们的思想认识入手,努力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必然性,引导人们不要因此而降低对社会主义、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另一条选择是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政府和决策者从现实利益关系入手,运用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手段不断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需求,让民众看到党和政府努力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人心。显然,后者对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意义重大。2 .要切实促进公平。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利益集团,唯一可取的解决办法,就是给予每个公民、每个利益集团有同样的自由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由此可见,当下我国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些人尽力增进自己的利益,而是一些人难以表达自己的利益。人们通常提及的垄断性行业、房地产开发、电信、电力等既有垄断权又有商业化经营权的机构,就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了政府决策,以特权方式获得了巨大利益的社会群体。为此,当然需要通过完善民主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引进制衡机制,使政府各个部门都服务于公共利益。然而,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关注公平,使公平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社会心理、宣传舆论等各个方面,把有悖公平的现实和问题,明明白白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使不公平的人和事无处藏身。此外,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从细微处看到大的方向,由现象察觉本质,对一些言论、观点要见微知著,看到思想背后的利益诉求,对于有违群众根本利益的,宣传舆论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3 .要努力追求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者们以自己的知识获取利益无可厚非,但一些人以自己的“良心”换取金钱,却令人痛心,他们破坏了社会的正义。当下,防止少数学者失足“道德高地”,必须要从感情、伦理和制度上入手,切实解决好“为谁说话,怎样代言”的问题。在感情上,要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们深切体会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理解他们的难处和苦衷,切实引起他们的共鸣,关注民生,贴近老百姓;在伦理上,要强化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能为了实现一己私利和“分到一杯羹”,就放弃客观性和公正性,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制度上,要建立违规处罚机制,对少数学者违反学术道德、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惩处,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四川省前不久推行了“统一评标专家库制度”,有13名专家因不能公正评标而遭到“终身禁止评标”的处罚,这一做法就是一个好的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就在于强化学者们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摒弃、谴责将正义抛之脑后的行为,使追求正义、维护正义的人和事得到褒奖,使破坏、违背正义的人和事受到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