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小学的探究之旅.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小学的探究之旅一、活动背景:虞永平教授提到:“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幼儿园的时光转瞬即逝,大班幼儿即将告别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迎来崭新的小学生活。“小学”这个充满魔力的词,使他们充满向往,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幼儿一边看着图画书一年级,我准备好了!,一边共同讨论着小学的话题:我们马上也要上小学了!上了小学是不是就要和我的好朋友分开了?我们还能在一个班吗?他们的讨论中有好奇、欣喜、不舍,还有一丝担忧二、活动价值: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J为了满足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探究愿望,帮助他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构建起对小学的初步认知,大班教师以幼儿愿望和问题为驱动,以参观小学为主线,在多元的入学准备活动中,和幼儿共同开启了对小学的系列探究之旅。三、活动目标:01、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小学,强化入学期待,缓解入学焦虑。在参观小学的准备中,通过观察、体验、同伴交流等方式,获得关于小学生活的直接经验,萌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02、在活动中将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养有机地融合和渗透,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元的发展,为科学幼小衔接做足准备。四、活动过程:(一)“约会”悄悄话。将幼儿的生活转化为有价值的课程,教师要拥有一双“理性而有辨别力的眼睛”,多倾听幼儿的表达,尊重幼儿的立场,关注他们的真实问题,教师才能给予适宜的支持。即将步入小学,教师在幼儿的讨论中,及时捕捉到他们对小学感兴趣的事物,形成活动的生发点。01、未知小学大讨论。这天早上,张三兴奋地对同伴们说:“姐姐告诉我,我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到时候我就能和姐姐在一个学校上学了。”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学好吗?”“作业多吗?”同伴们开始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张四说:“小学虽然有点陌生,却很有吸引力,我好期待上小学呀!”张五说:“我很期待穿上小学的校服,因为我觉得校服很漂亮“我希望能够遇到更多的新朋友,因为小学跟幼儿园有太多不一样了。”张六一本正经地说。这时,传来了张七疑惑的声音:“上小学我还有些担忧呢,我舍不得幼儿园,不想去小学。”“对呀对呀,小学那么大,可能会找不到教室。”听到这些疑惑,个别幼儿已经开始露出担忧的表情了,“我们可以去小学看看呀。”追随着幼儿的问题,一场小学的探究之旅开始啦!02、制作问卷统计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很多想要了解的内容,并一一罗列在画纸上,而面对这么多内容,怎样让它们看起来更清楚呢?张三提出:“我们画个表格吧!”她的建议获得了同伴们的肯定,于是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将想了解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整合梳理成一份调查表,期待着和哥哥姐姐见面交流。(二)“约会”进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验是发展的基础,好奇是探究的动力,而真实世界的社会教育能够更好地回应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好奇。是时候来一场“与小学的约会”了,走进小学校园,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发现、思考、行动,在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中感受多彩的小学生活。01、实地考察,看一看。终于等到这一天,带着惊喜、期盼、疑惑,幼儿来到了这个既陌生又无比憧憬的地方。整洁的校园、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丰富的墙壁文化等,到处都让幼儿充满好奇。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努力寻找着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哇,他们走路不用老师带队,还走得笔直,我们也要向哥哥姐姐学习”,张三兴奋地说。张四说:“你们看,这里有路牌,小学里有教学楼、阅览室、音乐室、食堂J02、哥哥姐姐,问一问。幼儿带着整理好的调查表,对小学的哥哥姐姐进行了一次采访,哥哥姐姐们很亲切耐心地解答了疑惑,大家心里暖暖的,“你们每天几点上学?上小学还有午休时间吗?”“我们7:55就要到校,中午可以回家休息。”“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小学里每张桌子之间都有固定的距离,不像幼儿园是靠在一起的。”“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很温柔,小学的老师凶吗?”“我们的老师一点都不凶,数学老师还有点可爱呢!”教师明显地看到幼儿脸上轻松愉快的表情。03、体验课堂,试一试。最令幼儿兴奋的,莫过于他们来到教室里,坐在了哥哥姐姐的桌椅面前,进行了课堂初体验,他们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初步了解了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感受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点,为升入小学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04、红领巾的约定。小学的哥哥姐姐们为弟弟妹妹佩戴红领巾,让他们体验成为一名“预备小学生”的自豪感,张三抚摸着鲜艳的红领巾爱不释手,高兴地说道:“哥哥姐姐,再过几个月我们也能真正戴上红领巾,成为小学生了。”大家互相约定,几个月后,小学相见!05、国旗下的憧憬。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哥哥姐姐们充满敬意的队礼、护旗手整齐稳健的步伐、升国旗仪式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着大班幼儿,他们挺起胸膛、立正站好、行注目礼,专注的眼神满怀对国旗的热爱和对小学生活的憧憬。(三)做有准备的小学生。深入的小学探秘之旅再次开启了幼儿的“热点话题”,他们在小学看到的每一处场景、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体验的每一个过程都成为自己的“重大发现”。他们热切的讨论与分享,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发现。01、“小学VS幼儿园”辩论赛。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小学一节课时间很长,幼儿园玩的时间很长。”“小学有课间10分钟,幼儿园没有J“上小学会用到书和本子,幼儿园就不用。”“幼儿园有很多玩具,小学就没有”幼儿在“小学好”还是“幼儿园好”的观点中表达不同的感受,与同伴共同建构经验,形成对小学生活全面积极的认知。02、“上课”我知道。孩子们对哥哥姐姐们的“上课”很感兴趣,也忍不住动手布置教室,协商讨论制定规则。为幼儿提供角色实践的“真实”机会,让幼儿模拟小学生活,从而自然地积累相关经验,提升适应小学生活情境所需的多种能力,在班级中营造“做小学生”的氛围。03、书包里的秘密。“背着书包上学校”是小学生的标志,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每天早上,幼儿将书包放入收纳柜,细心的幼儿发现书包肩带的长短、宽窄不同,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肩带。同时,幼儿尝试整理书包,发现书包里的秘密。初次尝试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状况百出,如:整理的书包乱糟糟,翻来翻去找不到铅笔盒,书包里面的书本有大有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总结出了整理书包的好方法,如:教师以铅笔为切入点组织比赛,请幼儿比一比谁先拿出铅笔并分享小妙招;学习根据书本的大小进行分类,大的书一起放在下面,小的书一起放在上面;还可以按照物品的种类整理,书一类、本一类、文具一类,按照从大到小排好放进书包里等。04、我的时间我做主。根据“我们的一天”流程图,孩子们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活动,开展“一分钟有多长”等活动,逐渐知道一分钟能跳几个绳、拍几个球、能搭几个积木等,通过具体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时间的长短。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时间签到墙,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小钟表上的时间,记录自己的来园时间。活动的间隙,幼儿还会围着签到墙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谁最准时?谁迟到的次数最少?用具体的数字代替抽象的时间概念,理解“遵守时间”的意义,每天按时来园变得不再困难。同时,教师鼓励幼儿给自己的活动制定计划,让自己做事更有计划性、更有目的性,提高做事效率。(四)游戏新体验。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将参观小学中印象深刻的事物迁移到游戏中来,他们自由畅想、自由选择同伴、自主选择材料,开始了围绕小学的主题拼搭建构活动。张三说:“大家快看,我们用碳化积木搭了教学楼,有好几层高呢!”张四说:“好漂亮,可就是搭得太小了”。张五说:“对啊,教室里还要坐很多小朋友呢!得把它变得宽点”于是,她们齐心协力开始建造更高更大的“教学楼”。只见她们找来更多的长木板平铺、垒高、围合,一阵忙碌之后,更高的教学楼建好了。张三奇怪地说:“咦,教室里面怎么这么黑呀?”嘟嘟说:“别着急,让我再看看设计图纸,哦,原来我忘了建窗子啦!”大家赶紧对照设计图纸搭建窗户,他们一拥而上,都想将竖立的长积木取走,将前后两面墙镂空变窗子,可刚取走一根,房顶上的积木就开始掉落下来,屡试屡败,大家有些气馁。于是,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找来两根单元积木,垒高在一起正好是长积木的高度,用平行示范的方式在一旁搭建,幼儿模仿学习,成功完成了窗户的搭建。“你看,这是小学的操场!”“好大呀,我搭的是小学教学楼!”听到两名幼儿的对话,其他同伴也都兴致勃勃地围了过来。这时,张三说:“必须建一个空中长廊,这样两栋楼就连起来了!”张四说:“对对对,我们参观的小学就是这样的!”于是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有的幼儿负责挑选合适的积木、有的幼儿进行“长廊”建构,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共同想办法,用圆柱体积木竖立做支撑,长木板架空做楼板,这样用桥式塔的方法很快就搭好了长廊。但仔细端详,便能发现长廊的两端不是连接的教学楼外墙就是悬空着,这显然是不行的。在接下来的建构时间里,幼儿专注于实践自己的想法。他们沿着教室有窗子的一面墙也用桥式塔的方式搭建了阳台,并与长廊相接,这样,一个“7”字形的回廊便大功告成啦!当幼儿搭建的高大漂亮教学楼“竣工”后,他们的搭建并没有结束,他们继续在两栋楼前面搭起了食堂、在教学楼西边搭建了小卖部最终,美丽的小学在他们手中“诞生”了。五、活动反思。(一)活动特点及价值。01、弱化成人思维导向,强化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人视角的幼小衔接活动,多是强加到幼儿身上的“量身定制”,很多时候并没有解决幼儿的真实问题。本次系列活动中的教师善于蹲下来,用心倾听和了解幼儿对上小学好奇什么、担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基于幼儿表征和分享所反映出的已有经验,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再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各项准备为指导,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入小学的关键准备,构建幼儿自己对未来小学生活的完整经验。02、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助力幼儿全方位认知。通过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体验小学课堂等方式,充分让幼儿亲身体验与感受、直接参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导演”,真正做到小学“新”体验,参观“我”做主。在辩论活动中,幼儿能独立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论活动培养了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辩论过程中幼儿对于小学和幼儿园的认知逐渐丰富,并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小学生活也有了渐进式、全方位的认知,构建起对小学的客观经验和积极态度。03、追随幼儿兴趣指向,生成多元游戏化体验。幼儿自然地生发出拼搭建构“小学”的想法,聚焦到小学的“教学楼”,最后又扩散到整体的“小学”,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游戏主动权,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真正做到幼儿发起、幼儿推动,他们自主选择建构材料、自己协商分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大胆设计、大胆向同伴介绍、大胆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他们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成为了建构游戏真正的主人,同时具备了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教师适时适宜地使用提供图示、试误、结构转换等策略,提升幼儿游戏质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要求,走好踏入小学校园的关键一步。(二)反思及改进策略。01、完善调查表。在简单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到幼儿想了解的小学生活,以及孩子们井然有序的逻辑思维,但是个别幼儿的调查表过于简单,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帮助分析其中的价值。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分享和整合的方式,有效帮助幼儿整理和拓展他们自发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在梳理汇总问题一一分享与调整一一实施调查的过程中,完善他们的经验体系。02、改善时间体验。以往我们总是催促幼儿“快点”“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