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大思政课”建设改革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docx
-
资源ID:1800681
资源大小:14.1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在2024年全省“大思政课”建设改革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docx
在2024年全省“大思政课”建设改革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市属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在2024年全省“大思政课”建设改革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五个强化”,深入持续深化教学内容、备课方式、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五项改革试验”,扎实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篇大文章。强化组织领导,深化思政课“大改革”。*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将其列为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审定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态化调度推进,先后多次到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校进行调研,指导全省教育系统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全省上下改革一盘棋、思想一条心、行动一个调。“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小组组长常态化走进高校,现场聆听思政课,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协调推进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现在,全省上下“大思政课”改革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效不断显现。强化红色教育,推进思政课“大融合”。聚焦*特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制定*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创建细则,创建大中小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99所,营造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浓厚氛围。持续开好讲好红色文化十讲地方课程,举办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代练,提升红色文化教育实效。将红色基因融入“第二课堂”,持续开展“红色走读”竞赛活动,创新举办*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每场超100O多万人次观看直播。2024年3月,”为了可爱的中国”大型思政宣讲活动走进高校,共计4000多万人次线上收看直播,实现教育宣传和大思政课的有效联动,”一堂流动的大思政课”得到青年学生的频频点赞和认可。将红色基因融入文明实践,组织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2023年“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共组建服务团队1000余个,参与人数9000余人,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强化教学改革,建好思政课“大课堂”。*紧紧围绕“问题如何找、专题如何设、教学如何抓、效果如何看",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紧扣全员备课教研,持续落实好“省级+片区+校内”三级备课制度,及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三进”教学交流会。改革以来,省级备课200场次、片区备课664场次、校级备课2230场,覆盖思政课教师4542人。紧扣教学方式改革,持续实施推广“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教学模式,调配优秀教师按专题跨校授课,邀请红色讲解员以及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把讲台搬到舞台、在舞台中开办讲台等方式,切实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把思政课讲深讲活讲透。紧扣教学资源建设,坚持立足校园建资源、跳出校园找资源,结对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评选出42个省级家门口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研发30堂省级实践教学特色课程资源和52堂”专题+艺术”思政课,把“赣籍开国将军百战图”“*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等资源引进校园。强化队伍建设,建成思政课“大师资”。坚持强教先强师,以树标杆、促发展、强保障为抓手,切实抓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确保讲好思政课“后继有人“。抓好典型选树,积极选树最美辅导员、最美大学生、最美书记校长等先进典型,发挥*教育宣传专班的专业优势,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典型事迹,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努力探求教育正面宣传与思政改革建设的同频共振。抓好教师培养,实施新入职教师专项岗前培训制度,构建全员培训体系,探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融合培训、双向兼职,开发50个培训专项课程包,2019年以来,共培训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9900余人次。积极为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搭建平台,按照“点题+领题+答题”模式,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和“思政课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选树6个名师培育对象,省校分级建成120个名师孵化工作室,2个工作室入选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抓好师资保障,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明确专职配比不低于70%,省委综合考核、专项巡视等均把思政课教师配比列入其中。设立思政课教学政策性研究专项、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项目,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保障思政课教师各项待遇落地。强化协同联动,健全思政课”大系统”。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陶瓷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牵头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联盟现有40个成员,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中五大方位、19个省(区、市)。联盟启动以来,主办了7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集体备课、专题论坛等活动,组织了32次师资培训和理论研讨,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指导,1800余所大中小学6.5万余人参加,形成了跨省(区、市)协同机制,思政课“大系统”初见成效。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8次进行专题报道,联盟成员在所在省(区、市)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实施以来,*省“大思政课”工作合力得到进一步集聚,思政课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持续上升。学生家国情怀更加浓厚,志愿到基层、西部和边远地区服务和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思政课建设质量明显提升,获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5项,思政教学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改革经验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工作情况教育部简报等简报刊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通过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经验。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市属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严格落实学校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在“三全育人”试点建设的框架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对标对表,着力推进思政课标准化建设一是旗帜鲜明地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听课讲课。在开学、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设“思政大课”,切实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同、全校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二是理直气壮地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坚持在强化思政课程建设上下大功夫,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新学期开始,在全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着眼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基本精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六门思政课程全部按规定学分开足开齐,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皖江文化概论等特色通识课程和思政选修课程群,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三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思政课建设标准。学校以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020)、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等为标准,推进思政课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思政课建设基础指标如独立机构、组织保障、制度建设、专项经费、师生比、课程集群、学分学时、集体备课等。二'守正创新,着力深化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学校通过学科建设与课程创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出了“理论认知信仰认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一是通过学科建设与课程创新,建立价值引导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科研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六个省级教学团队,聚集师资力量开展专题式教学,打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5门省级精品课程,着力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二是通过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主题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举行“青春思政课”“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开展系列思政活动。赴多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精品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企业家讲思政课。遴选打造一批思政课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集中资源力量制作一批专题思政“金课”。教学创新成果获得*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奖项。三、固本培元,着力强化思政课建设支撑一是量质兼顾,着力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加强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外出研修、能力竞赛、工作论坛、课题研究、双师型培养、工作坊团队等多种形式提升素质。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集体备课,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入选省级示范教研室名单,积极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和和课程类项目获批省级立项数十项。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扩大规模到优化结构、由粗放发展到内涵提升科学发展样态。二是建强马院,着力强化思政课建设学科支撑。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周末理论大讲堂”以及省级智慧思政课教学平台,确保及时学习好党的创新理论,讲准党的创新理论。五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厅级项目*项,出版书籍*部,论文*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