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会游的玩具》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797949
资源大小:15.5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会游的玩具》教学设计.docx
年级人教版艺术美术会游的玩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会游玩具的种类、特点以及制作原理,包括浮力、动力等相关知识。掌握制作会游玩具的基本方法,如设计外形、选择合适的材料、组装可游动的部件,能够制作出至少一种会在水中游动的玩具。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实践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把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如何使玩具保持平衡和稳定地游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会游玩具制作的兴趣,培养对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制作和玩耍会游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动手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玩具文化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或资料里的会游玩具,分析其外形、结构和游动方式,如传统的纸船、发条鱼玩具、电动小船等,理解不同玩具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如卡纸、塑料瓶、木棒、橡皮筋、小电机等)制作会游玩具,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例如用卡纸制作船体时如何保证防水性,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时如何调整松紧度以实现较好的游动效果。2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突破传统会游玩具的设计模式,发挥创意,设计出新颖独特且能有效游动的玩具,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和游动效果不佳。在制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处理好玩具的外观设计与游动功能之间的关系,使玩具既具有吸引人的外观,又能在水中顺利游动,达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会游玩具的实物、图片、视频资料,包括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古代的木质水鸟玩具、现代的遥控潜水艇等,展示会游玩具的丰富多样。准备制作会游玩具的材料和工具,如彩色卡纸、塑料瓶、剪刀、胶水、胶带、橡皮筋、竹签、小电机、电池盒、电线、螺旋桨、防水颜料、水盆等;展示作品用的展示区或水池。以会游玩具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范例,展示多种创意和表现手法,如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环保型会游玩具、具有复杂机械结构的动力型会游玩具。制作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会游玩具的介绍、作品欣赏和制作步骤展示。3 .学生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材料和工具。五、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3分钟)1.教师在一个大的透明水盆里展示一个正在游动的玩具(如发条鱼玩具),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问:“同学们,看这个玩具在水里游得多欢快啊!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制作会游的玩具。“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知识讲解(7分钟)1.会游玩具的概述(3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会游玩具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简单的利用浮力的水上玩具到现代高科技含量的电动、遥控会游玩具。讲解会游玩具的分类,可根据动力来源分为手动(如通过橡皮筋弹射)、发条驱动、电动等;根据游动方式分为直线游动、曲线游动、上下浮动等。会游玩具融合了艺术与科学知识,是人们智慧的结晶。2.会游玩具的制作原理与要素(4分钟)教师继续展示不同会游玩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讲解制作会游玩具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浮力、动力和平衡。浮力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形状来保证玩具能漂浮在水面,如空心的塑料瓶、轻木等有较好的浮力;动力可以通过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发条的扭力或电机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推动玩具游动;平衡则要注意玩具的重心和对称设计,避免侧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会游玩具的制作原理和自己感兴趣的玩具类型,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提到的关键词,如概述(历史、分类)、制作原理要素(浮力、动力、平衡)。(三)作品欣赏(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会游玩具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传统风格作品时,观察其简洁的设计和巧妙利用自然材料的特点,比如用竹子和纸制作的小帆船,通过风力和水流的作用在水面上缓慢游动,体现出古朴的韵味;在欣赏现代风格作品时,注意其高科技元素的运用和复杂的设计,如遥控的水上摩托艇玩具,速度快且可操控性强,展现出现代科技的魅力;在欣赏创意风格作品时,看其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游动方式,像将玩具设计成一个会游动的水母,利用内部的小风扇和特殊的浮力装置,实现水母的上下浮动和旋转。(四)教师示范(8分钟)1.构思示范(2分钟)教师以制作一个“环保动力小船”为例进行构思示范。确定用废旧塑料瓶作为船体,利用橡皮筋和螺旋桨作为动力系统,船身装饰成海盗船的样子,增加趣味性。2.制作步骤示范(6分钟)首先,准备材料。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塑料瓶,将其清洗干净。在瓶身两侧用剪刀剪出两个小孔,用于安装竹签。然后,制作动力系统。将一根竹签穿过塑料瓶的两个小孔,作为轴。在竹签的两端分别安装一个用塑料片或硬纸片制作的螺旋桨,螺旋桨的形状要尽量对称。用橡皮筋缠绕在螺旋桨中间的竹签上,通过旋转螺旋桨来给橡皮筋储存能量。接着,进行装饰。用彩色卡纸剪出海盗旗、眼罩、骷髅等图案,粘贴在塑料瓶上,把船身装饰成海盗船的模样。最后,在水盆中测试小船的游动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螺旋桨的角度和橡皮筋的松紧度,确保小船能够顺利游动。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各个部件的连接牢固性。(五)学生实践(20分钟)1 .布置任务(2分钟)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如动物乐园、海底世界、科幻之旅等),设计并制作一个会游的玩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使玩具具有独特的外观和良好的游动性能。2 .学生操作(18分钟)学生开始制作会游玩具,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不知如何构思的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主题相关的元素和可能的制作方法;对于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如动力系统安装问题、玩具无法平衡,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建议。对于有创意的设计和表现,如独特的玩具造型、新颖的动力利用方式,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作品展示(3分钟)教师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展示区或在水盆中展示学生制作的会游玩具。2 .自我评价(2分钟)邀请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作品的主题、设计思路、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还有自己对作品的满意程度。重点讲述自己是如何通过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装饰来实现玩具的游动功能和体现主题特色的。3 .同学互评(3分钟)引导其他学生从游动效果、创意表现、材料运用和整体外观等方面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评价问题,如“你觉得哪个作品游得最稳?是怎么做到的?”“哪个作品的创意最吸引你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学习。4 .教师评价(2分钟)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创意,对表现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比如游动效果好、创意独特、材料运用合理且整体外观美观的作品。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游动不顺畅、外观设计粗糙等,提出改进建议。(七)拓展延伸(8分钟)5 知识拓展(3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会游玩具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一些模拟生物游动的玩具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运动原理和流体力学;在教育领域,制作会游玩具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有趣的科普方式。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会游玩具的更多价值。6 .艺术拓展(5分钟)展示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对会游玩具元素的创新运用,如在大型水上艺术表演中,会游玩具作为表演道具,通过精心设计和编程控制,实现大规模的群体游动表演,营造出壮观的视觉效果;或者在一些水上主题的装置艺术中,会游玩具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光影、音乐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启发学生可以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来拓展自己的会游玩具制作,鼓励学生课后关注会游玩具在艺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将会游玩具与现代科技、文化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魅力的作品。(八)课堂总结(2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会游玩具知识、制作方法以及拓展的内容。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会游玩具,或者尝试制作新的作品,体验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乐趣。六、板书设计会游的玩具1 .会游玩具历史发展、分类2 .制作原理要素浮力:材料、形状动力:手动(橡皮筋等)、发条、电动平衡:重心、对称3 .制作方法构思:主题选择、材料设计、动力方式步骤:材料准备、动力组装、外观装饰、测试调整效果:游动良好、创意新颖、外观美观4 .拓展思考科学教育应用现代艺术创新(水上表演、装置艺术)七、教学反思在本次会游的玩具教学中,趣味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正在游动的玩具,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制作会游玩具的兴趣。知识讲解环节让学生对会游玩具的概述、制作原理和要素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在讲解制作原理中的浮力部分时,可以结合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实例进行更深人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示范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会游玩具的制作步骤,但在示范装饰部分时,可以增加一些对装饰与玩具功能结合的讲解,比如如何在不影响玩具游动的前提下进行更有创意的装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作需求。学生实践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然而,部分学生在处理玩具的游动功能和外观设计的平衡方面还有些不足,例如过于注重外观而导致玩具无法正常游动,或者只考虑游动功能而忽视了外观的美观。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功能与外观结合得较好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并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这方面的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创作的欲望,但在知识拓展介绍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会游玩具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案例,增强互动性。总体而言,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细节和学生指导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会游玩具制作能力和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