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残疾预防行动实施方案.docx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规划、,_1-刖三县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较多,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平安稳定。为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障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构建"三个功能区、实施"四大工程,推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建好区群联结点、打造产业新高地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确保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现代化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制定本规划。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市"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县全境,面积1518平方公里,包括2个街道及24个乡镇。规划对象: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地质灾害。规划内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等。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2025年。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防治形势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县跨越川鄂中低山峡谷及川东平行岭谷低中山丘陵区,北屏大巴山脉,南依川鄂高原。地质构造上包括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至川东褶皱带,第三隆起带之川黔相鄂隆起褶皱带、大巴山弧形褶皱带以及淮阳山字形构造体系的盾地和砥柱。地处明月山脉东部,以丘陵为主。境内东西部山岭耸峙,切割成谷,千米山峰屹立,山间槽地交错;中部高滩河纵惯全境,一系列溪河、小沟冲、平坝镶嵌其中,形成绵亘起伏的丘陵。最高海拔1183米,最低海拔320米,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地貌成因比较复杂,从结构和组合来看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背斜轴翼为山,向斜轴翼大部为浅丘。境内从北西至南东依次发育四个背斜和三个向斜,它们分别是:明月峡背斜、垫梁向斜(梁平向斜)、卧龙河背斜、高峰向斜、黄泥塘背斜(铁峰山背斜)、拔山寺向斜(万州向斜)、苟家场背斜(箸口背斜)。县境内溪河纵横、沟渠较多,主要有龙溪河、大沙河、回龙河、桂溪河、卧龙河、余马河、三汇河、打渔溪等河流,河流总长度753.8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132处,共威胁居民群众2.34万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28420万元。其中滑坡69处,占比52.27%,危岩56处,占比42.42%,不稳定斜坡7处,占比5.3%o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小型95处,占比71.97%,中型35处,占比26.52%,大型2处,占比1.52%,无特大型。第二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群众共同努力下,县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2015年底县地质灾害158处,截止2021年底现有地质灾害132处,查明新增地质灾害4处,紧急转移群众547人次,直接经济损失约1121万元,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以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方式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解除受威胁群众515余人。“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了地质灾害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大幅提升,地质灾害损失明显减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完善落实责任管理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县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内容和重点专项督查。全面落实并夯实了县政府及规划自然资源、应急、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部门防治责任,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地勘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机制。二、全面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了驻守地质队员汛期长期驻守乡镇制度,形成了群专结合"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日常"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机制,加强了旅游景区、学校、公路沿线、新建农房周边等重点区域专项排查,组织完成了县高位山体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监管,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强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勘查。同时才呆索运用InSAR技术对全县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点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管理。三、逐步提高监测预警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预警预报及监测预警平台,构建了多部门联合初濒会商制度,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推进了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运行。四、保障综合防治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2018.3万元,落实县财政资金投入1222.5万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有效减轻了我县地质灾害风险。第三节"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T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防灾减灾联动协作机制和联动监测预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开展全域士地综合整治,强化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落实这些要求,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目标,完善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等综合防治体系,进一步查明地质灾害风险,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采取科学措施减轻风险,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县地处明月山脉东部,境内东西部山间槽地交错,中部高滩河纵惯全境,地貌以丘陵为主,孕灾条件充分。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59月,当降雨时间较长并多次伴随连续大暴雨时,地表破碎岩体或土体饱水,其岩、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原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斜坡变形体或古(老)滑坡随之激活,从而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近年来,县经济迅猛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渐频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交通、水电、通讯等撤出设施的建设,对原始斜坡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剧,破坏作用日趋严重,常造成新的地质灾害发生。虽处置及时无人员伤亡,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强降雨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对地质环境影响增大,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未来一段时期,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中极端天气和切坡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明显增加,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向乡村转移,呈现随机性更大,隐蔽性更高,破坏性更强的特点,准确预测和防范难度明显增大。全县大型需要市级资金支持的地质灾害多数已经进行工程治理,中小型地质灾害未得到有效根治,县财政资金紧张,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有限,资金压力较大。部分地质灾害仅采用临日由非危降险处置,不排除后期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根据现阶段资金补助政策,补助资金较低,无法充分调动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积极性,群众对现行避险搬迁补助政策认可度及积极性不高,补助政策结合不够,新建房屋选址难度较大,也影响了避险搬迁工作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基层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普遍缺乏专用设备和车辆保障。群测群防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部分群众防灾意识不高。农房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源头管控工作还有差距,建房前期地质调查及评估机制还有待建立完善。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围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二节基本原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隐患早期识别和风险性评估,完善群测群防,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全民防灾减灾避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分级分类、属地管理各级部门应在事权责任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主体责任。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人为工程活动等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相应的防治责任。县规划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县应急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企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交通局负责职责范围内公路、在建公路沿线、边坡、深填方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在建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因施工诱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县城市管理局负责市政设施、市政道路、隧道规划红线范围、公园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水利局负责全县境内河流、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县委政法委护路办负责全县铁路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县经济信息委负责管理职责范围内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高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工业园区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东部新区管委会负责东部新区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教委负责全县中小学校舍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文化旅游委牵头负责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林业局负责国有林区道路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卫生健康委负责医院、乡镇卫生院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渝垫集团、高投集团、兴垫集团负责本公司建设、运营项目的地灾防治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其属地职责负责管理。三、统筹规划、注重协调紧密围绕国家、市、县重大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突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或避险搬迁工作。坚持辍观念,聚篇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关逐页或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统"现划、统T曙。围绕全县地质灾害防湍豆橱唾点防治腾,因地®宜,分用1.等里部署,散防范三大顿灾害问题。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台账,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分级评价体系,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窗验斤触,把风险管控贯第她簸害防治工作全过程。四、避让优先、综合防治强化早发现、早避让,由被动防灾向主动防灾转变,由应急处置为主向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为主转变,结合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有序推进避险搬迁,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依法依规、科学减灾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区双管控,以防为主,强化源头控制,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衔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科学防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