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原因重探.docx

    • 资源ID:1795301       资源大小:29.0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原因重探.docx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原因重探【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以兴建人民胜利渠为标志拉开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序幕。“引黄灌溉”作为一种利用黄河水资源,抵御干旱、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在1949年后的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史上具有代表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陷入“失序”状态,具体表现为:引黄工程蜂拥上马和灌区用水“大引大灌”,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和次生盐碱化问题。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究其缘由,与完成粮棉高产指标和缺乏有效监管不无关系,根本上则暴露了黄河水权制度建设的缺陷,为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敲响了警钟。随着黄河下游引黄工程的复灌,水权和黄河水资源管理也逐渐确立和规范起来。回顾这段历史,既是对新中国治水兴水艰辛历程的再回顾,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关键词】引黄灌溉;人民胜利渠;水权;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是利用黄河水资源,抵御干旱、保障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伊始,本着“除害兴利”并重的治黄原则,黄河下游兴建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后改称为“人民胜利渠”,从此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们大搞引黄灌溉,弄了个8000万亩的计划1958年至1961年,引了400亿方水”,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陷入“失序”状态。一则表现为短时间内黄河下游大规模扩建增建引黄灌溉工程;二则表现为引黄灌区“大引大灌”,结果造成“大约减少了1000万亩耕地,2000万亩耕地碱化了,减产粮食将近100亿斤”。“引黄兴利”演变为“引黄之笏”,教训深刻。遗憾的是,至今这段历史并未引起重视,只有个别学者介绍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遭遇顿挫的解释也基本停留在“没有按照科学办事,盲目蛮干”的“大跃进”语境内,缺少深层原因探究。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第一渠”,其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扩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又在20世纪60年代初按下“暂停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1970年初复灌。它是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工程,经历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从兴起、受挫到重新发展的全过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笔者以黄河下游“引黄第一渠”一一人民胜利渠为中心,透过这一时期黄河水资源利用所经历的曲折,重新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丰富新中国成立后“除害兴利”治黄实践的历史叙事,加深我们对当前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历史必然性的理解。一'完成粮棉高产指标是引黄灌溉失序的首要原因黄河下游流经的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区。但是,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分布极不均匀,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水旱灾害为甚。据统计,14701979年间,510年中华北平原就有491年遭受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占总年数的96.3%,无旱涝的年份仅有19年,占3.7%。“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相较于水灾带来的瞬时性危害,干旱的破坏性更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耕地面积少、淡水资源缺乏的条件下,使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总量,引水灌溉农田是中国这个古老农耕国度保障农业生产的传统水利之法。黄河可以为干旱的华北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水利专家曾就利用黄河下游水资源发展农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黄河是华北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水源,黄河下游具备引黄灌溉的条件。一是地形便利。黄河过京广铁路后,两岸是广大的平原。河北岸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降三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正好用来发展自流灌溉。二则水量有保障。当时黄河年平均水量48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6亿吨。已有灌区年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尚有二三百亿立方米流入大海,可待利用。三是水质优势,黄河的水质属于淡水,完全合乎灌溉要求。黄河的泥沙来自西北黄土高原,内含宝贵的肥分及有机质,沙碱薄地上一次淤,可以肥两季。可见,引黄灌溉可以有效缓解黄河下游旱情,保障农业生产。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描述了引黄灌溉实现粮棉增产的美好愿景,指出根据近十年的水文观测资料,黄河的多年平均水量约为470亿立方(立方公尺),虽然只有长江的多年平均水量的1/20,但是只要充分利用,却可以把灌溉区域扩大到11600万亩的土地,在这个灌溉区域内可以使粮食增产137亿斤,棉花增产12亿斤。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在面临黄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国家财政状况紧张,缺乏组建大型灌区经验等不利条件下,还是下定决心在黄河下游兴建引黄工程。1949年11月,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确立了“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方针,水利部据此决定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作为“有极大收益的重要工程”予以支持。该工程位于平原省新乡境内,1951年3月开工,1953年8月完工。建成时,可灌溉6县72万亩农田,是黄河下游首个大型灌区。人民胜利渠开灌前,“这里十年九旱,是气死龙王地”,1951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77斤,棉花29斤(皮棉),开灌后,“干旱威胁解除,农业生产顺利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三、五年功夫,生产水平大有提高,1957年灌区平均每亩粮食收到279斤,皮棉53斤,较灌前粮食提高58%,棉花提高83%”。由此看来,引黄灌溉为干旱地区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干旱半干旱的华北平原表现得尤为突出,引黄灌溉也因之更受决策者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虽然中央高层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产生了分歧,但分歧很快就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以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右倾保守思想”的批判而暂告一段落,农业合作化随即加速发展。1955年春,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至67万个。在全国范围内,实际形成了这样一股空气:谁不跑步前进,谁就是“小脚女人走路”。负责国民经济生产的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了1955年夏季提出的计划指标。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计划指标一再提高。粮食产量:1955年9月确定的1956年计划指标仅比丰收的1955年预计数增长1.7%,12月改为增长8.1%,1956年5月又改为增长9.1.%0棉花产量:1955年9月确定的1956年计划指标比1955年预计减少1.3%,可是,到了12月则改为增长16.9%,1956年5月又改为增长18%o为了配合粮棉增产任务,水利部于1955年6月24日召开了“引黄水量分配座谈会”,决定引黄灌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大灌溉面积90多万亩(不包括淤灌)。引黄水量分配会议之后,开始筹备人民胜利渠的扩建工作。引黄灌区的改建与扩建的初步意见明确指出扩建对于粮食增产的积极作用:如将潜力充分发挥和利用起来,灌溉面积可以扩大到380多万亩,除河北、山东、天津市以及沿卫河两岸河南境内灌溉253万亩以外,现有的灌区也可以扩大到130多万亩较原有的增加60多万亩,可以每年给国家增产粮食2400万斤。1956年春,第一期扩建工程完工。但是,原计划增建的二期工程武嘉灌区却没有开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意见是:“武嘉灌区究竟用渠道灌溉或用机井提水灌溉或用井渠结合灌溉尚未能作最后结论,还须进一步调查研究。此地区的盐碱地改良和排水系统的规划以及将来发展黄河大灌区(共产主义渠、武嘉灌区、原延封灌区)的配合,也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将原设计暂缓实施。”可见,当时对扩建引黄灌区仍有一定的规划和把控。可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四五八”指标正式下达全国,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四五八”指标是一组牵动20世纪中叶中国农村生产力变革的“增产数字”,实际上也成为引黄工程加速上马的“发令枪”。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全文刊发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纲要(草案)。纲要(草案)第6条指出: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这就是“四五八”指标。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四五八”指标正式下发全国。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国大办农业的决心。为实现“四五八”指标,各地发出了粮食“过黄河、跨长江”的号召,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的方式,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全国兴修水利的劳动力投入屡创新高,1957年10月份二三千万人,11月份六七千万人,12月份八千万人,1958年1月份达到一亿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和要求下,之前暂停的引黄灌溉济卫二期扩建工程也紧急开工了。1957年10月7日,水利部发文指示,由黄河设计院对引黄济卫灌溉扩建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只是,这一阶段的扩建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策略。11月28日扩建工程正式开工,12月5日河南日报头版以当前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灌溉枢纽即将在我省出现引黄灌区人民胜利渠扩建工程开工为题报道了开工情况。这项扩建工程完成后,可以增加引水量280秒公方,其中的170秒公方的流量,将流入河北的沧州和天津两个专区的近海盐碱地区,冲洗盐碱,发展水稻200多万亩。另外的110秒公方的流量,灌溉豫北地区的浚县、内黄、南乐、武陟、获嘉、原阳、延津、封丘、长垣等县的263万亩农田。加上原有渠道引的50秒公方流量灌溉的就是6万亩和卫河、南运河两岸灌溉的130万亩,人民胜利渠引用黄河水达330秒公方,灌溉土地689万亩,成为现代化的最大灌溉工程。1958年5月1日,扩建工程在渠首举行了放水典礼。河南省副省长齐文俭谈及扩建工程的意义时,他说:“今天竣工的引黄灌溉济卫扩建工程,是开发黄河,利用黄河水资源的重大措施。这项工程的完成,对于我省提前实现'四五八有着重大意义。”这项扩建工程被命名为“共产主义渠”,寄托了冀鲁豫三省希望华北平原“不知饥僮、水旱从人”的美好愿望。几乎与共产主义渠同时,1958年春,新乡专区又在封丘大力兴建红旗引闸门,计划向封丘、长垣、滑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等7县送水280个流量,兴建引黄大功灌区。(新乡专区)引黄灌区面积由1957年人民胜利渠一个灌区96万亩扩建了原延封灌区、武嘉灌区、卫东灌区、红旗灌区共5个灌区I1.OO多亩,扩大十倍多,引水量由50秒公方增大到610秒公方(包括卫河下游用水)。整个黄河下游的引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从1957年开始,两岸普遍建闸引水灌溉农田,一大批引黄工程蜂拥上马。河南省的情况是,“自1951年兴建人民胜利渠以来,相继兴建了中大型灌区13处(内有向河北送水180秒立方米一处),共计大型涵闸6处,泄洪闸1处,中型引水涵闸7处,机械抽水站32处(3001马力),共计设计引水能力为1763.1秒立方米”。为了保证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和东风渠引水,1960年6月又修建了花园口枢纽工程。至此,整个引黄灌区分布于新乡、安阳、许昌、开封、郑州、商丘6地(市)的42个县,19591960年,引黄灌溉面积达170多万公顷,比1957年增加44倍多。同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在打演张引黄灌溉工程建成后,也从1957年开始加速修建引黄工程。19581959年兴建了刘庄、位山、韩墩、马扎子、陈垓、苏泗庄、簸箕李等一大批大型引黄灌区。截至1961年山东省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752万亩,实灌515万亩。短短一两年间,黄河下游共建引黄涵闸22座,设计引水能力3361立方米

    注意事项

    本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失序原因重探.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