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尘防毒管理制度.docx
防尘防毒管理制度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消除尘毒危害,防止急性中毒和职业疾病的发生,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制度。1、基本原则1.1在总经理的统一领导下,各车间,科室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尘毒危害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防尘防毒工作。要做到远有打算,近有安排,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1.2防尘防毒的基本措施是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改革不合理的工艺过程;以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实现操作密闭化;采用湿法作业;防止粉尘或毒物的泄漏和扩散;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隔离操作,减少作业人员与尘毒物质的接触;加强作业现场的通风和换气,保证作业环境内空气新鲜:定期检测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防尘防毒技术知识教育,不断提高每个员工的防尘防毒技能;采取有效的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等。1.3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等必须加强管理,防止毒物泄漏和扩散,使作业场所的尘毒浓度,以及'三废"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2.防尘防毒管理细则2.1副总经理对的防尘防毒工作负领导贡任,应积极组织、落实、检查各有关单位认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作业场所的的尘毒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卫生标准,以防止急性中毒和职业性疾病的发生。2.2安全科应把防尘防毒的宣传教育作为厂级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员工熟知尘毒物质的理化性质、对人体的危害、预防中毒的措施以及各类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新员工和实习、培训等人员,未经厂级防尘防毒技术的教育,以及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2.3化验科应定期检验作业场所及岗位空气中各种尘毒物质并将测定结果及时送给安全科存档。2.4尘毒测定方法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根据作业场所的尘毒情况合理确定测定点和测定时间。2.5安全部门对各岗位尘毒测定结果应及时地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当所测定岗位的尘毒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应会同调度、工艺等部门及所在车间认真查找原因,并责成专人负责及时处理。2.6事业部每年在安排生产计划时,要将完成防毒防尘规划和采取技术措施所需的经费、设备、器材等同时计划,一起安排,把防毒防尘的措施计划列入技术措施计划和财务、物质计划中,切实予以保证。2.7设计单位、基建部门必须严格执行防尘防毒设施与"三废''治理措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原则。2.8各职能部门、车间应参加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设计审查及验收工作,发现不符合防尘防毒要求的,要重新返工,否则不予验收投产。2.9厂房设计布局应合理,有毒与无毒,毒性大的与毒性小的应隔开,对尘毒危害较大的车间及场所,应设置通风排气和供员工淋浴,冲洗皮肤、眼睛的喷洗设备。2.10车间负责人应经常对本车间的员工进行岗位尘毒性质、对人体危害、预防措施及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3.防尘防毒措施3.1对产生散发尘毒物质的工艺设备,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完好,杜绝跑、冒、滴、漏,使泄漏率降低到2%以下,符合文明生产的要求。3.2对散发出的的尘毒物质,应加强通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和净化处理等措施,不得随意排放,防止二次污染。3.3有尘毒的作业点,必须加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管理,保证作业场所通风设备完好。3.4有尘毒的岗位,每个作业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发给专用劳保用品和器具,对有腐蚀作用的尘毒岗位的作业人员,应发给必要的皮肤防护剂。现场应设置气体防护器材专用柜,并配冬足够的、完好的防护器材。气防应保证其防护器材随时处于战备状态。3.5生活所用的水、汽,必须与生产用水、汽分开,禁止直接连通,以防生产系统有毒有害物质串人生活水、汽系统。3.6澡堂、卫生间等生活污水,在排人下水道前,必须经过水封等安全措施,防止有害气体从下水道串入人生活间。3.7盛装毒害品的容器,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不得泄漏、扩散,容器外应有警告标志。3.8有粉尘的作业,应积极采用湿法操作和密闭式尘源措施。1.1 9检修盛装有毒有害物质的容器等,必须严格遵守安全交出和进塔入罐制度。3.10 使用、贮存剧毒物品的单位,要建立严格的收发制度,专柜贮存,要双人双锁保管,禁止乱发乱用或擅H送人。3.11 生产区内或散发有毒有害介质的区域内,不得设置住房或工棚。3.12 新从事尘毒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就业前职业性健康体检,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不满18周岁的的未成年人以及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禁止安排从事尘毒作业,劳资部门应严格执行。3.13 凡从事尘毒作业的人员,公司人力资源部按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将其结果存入员工体检档案。对已确诊接触尘毒危害发生严重疾病的员工,人力劳资部门应会同安全技术部门及时将其调离尘毒作业岗位,另行安排适当的工作。4.防止急性中毒的方法4J检修盛装有毒有害物质的容器设备,必须执行安全交出和进塔入罐等有关安全规定。1 .2带有毒气体抽插盲板时,非刺激性气体压力不得超过2kpa,刺激性气体压力不得超过0.5kpa,温度不得超过45C。4 .3检修中需使用防护器材的监护项目,应由车间向安全科申请借用,填写借鉴,安全科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护。车间在进行作业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监护。4.4监护作业前,监护人应了解施工方案、参加人数及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检查作业人员使用的防护器具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道路是否畅通等。4.5监护人员必须对被监护人员的安全负贡。监护人有贡任提醒被监护人执行安全措施,发现被监护人违堂作业,应立即停止其工作。监护人对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危险作业,应督促改进,经提出后如仍不改进,有权拒绝监护工作,并及时报告公司安全部门负责人。4.6监护人必须选择适当的监护地点,注意自身防护,同时做好处理事故和进行抢救的一切准备工作。监护人不得脱离监护现场,不得参与检修作业,不得做影响监护的任何工作。4.7危险性大、防护措施复杂及多人作业的工作,安全科应视情况增加监护人,时间长需倒班的监护工作,监护人应轮换进行,但必须将现场情况交接清楚。被监护人发生意外,监护人应戴好防护用具,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抢救。4.8被监护人在作业中若感到不适,呼吸困难,应及时发出信号,迅速脱离现场,严禁在毒区摘下防护用具。4.9生产现场备用的防护器材应放置在事故柜内,加锁,便于取用,用后应及时通知安全科更换。4.10安全科应配备空气呼吸器、氧气瓶、长管或过滤式防毒面具,并要保持完好能用。还应备有担架等。4.11每一员工应牢记安全科、调度科的电话号码,并能及时正确报警。5.多人中毒事故的抢救5.1事业部制定发生多人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方案或医疗急救方案,现场抢救方案由安全部门负责编制,医疗急救方案山公司办公室和安全部门根据公司附近的医疗机构情况,与建立医疗机构共同编制,经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印发至全公司各单位,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果断正确地进行抢救。5.2发生多人中毒重大理故时,总经理或总工程师须亲临现场担任事故抢救的总指挥,安全部门负贡人应协助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做好抢救工作:在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未到现场之前,事故所在车间主任负责指挥。5.3现场发生中毒事故,任何首先发现者应立即向调度科和安全科报警同时积极进行抢救。调度科和安全科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5.4救护人员进入有毒气体区域进行抢救,应听从指挥,佩戴防护器具,抢时必须两人以上分组进行,互相照顾,迅速将患者抬离毒区。抬运方法应正确运送要及时。严重出血的患者应及时采取临时止血包扎措施。5.5抢救在高处作业的患者,应采取防止坠落摔伤的措施。5.6发生毒性液体及气体大量泄漏并造成中毒事故时,现场人员应分别采用如下措施:5.6.1立即电告安全科、调度室,简要说明具体情况,如地点、中毒人数等;5.6.2在可燃气体的毒区应停止一切动火和发生火花的作业,消除一切火源,防止爆炸和事故犷大;5.6.3戴好空气呼吸器迅速通知附近无关人员图开现场,并严禁闲人进入。5.6.4迅速切断有毒物质来源,采取泄压和紧急停车等措施;5.6.5打开门窗,开启排风装置,加强通风,驱散毒物。5.7.急救工作应遵守以下规定:5.7.1坚持“迅速、就地”的抢救原则,将患者抬离毒区放在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安静地方,立即进行抢救。对呼吸已停止,但心脏跳动刚停而有体温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不得中断。提倡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或给予吸氧进行抢救。5.7.2中毒者如被有毒物质污染,应立即脱掉被污染的衣裤等,并将沾染在身上的毒物用温水冲洗干净,防止毒物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加重中毒症状。要注意患者保暖,防止受凉。5.7.3在医生赶到现场检查患者以前为现场抢救阶段,医生到现场以后,应将患者的情况向医生、指挥人员交待清楚,救护人员经指挥人员同意,方可离开现场。6.其他多人事故的抢救6.1发生多人事故时,负伤人员或者最先发现者应立即报告值班长,值班长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应立即报告总经理。6.2发生多人事故时,总经理、生产总调、工艺科及安全部门的负责人等必须到现场指挥抢救,迅速处理。6.3工艺部安全科接到多人事故的报告后,联系救护车应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准备抢救。6.4调度室在接到多人事故的报告后,应立即从工艺上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6.5车间主任在事业部领导和抢救人员没赶到现场以前,应尽力组织职工进行自救。在自救的同时,应尽量避免事故扩大,尽量保护事故现场的原有状况。6.6救护人员到事故现场后,应在事业部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抢救负伤的人员。抢救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及时将受伤害人员脱离危险区域,放置在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安静地点,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将受伤人员送医疗单位进行治疗。6.7当发生低压电触电事故时,首先应迅速切断电源,必要时可用绝缘器具切断电源,或者站在绝缘物体上,用单手去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抢救者切勿触及触电者的肉体。6.8发生化学灼伤事故时,应立即用清水较长时间的冲洗灼伤部位。(1)眼部灼伤用清水进行冲洗时应放置水流直接冲击眼球:(2)浓酸、浓碱等化学性物质造成的灼伤,可先吸除或擦除灼伤物质,然后用水直接冲洗,切不可用水立即冲洗。6.9抢救事故结束后,应按事故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概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伤害者的情况、伤害程度、事故发生经过和发生原因等,向公司主管部门报告。6.10多人事故发生后,须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事业部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调查,当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会组织也可派员参加。7.体检与职业病的防治7.1新员工及外调进公司的员工,在入厂前应经过健康体检。不适宜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人力资源部不得将其分配到有毒有害岗位。7.2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员工,人力资源部应定期组织职业性体检,并建立体检档案。7.3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职业性体检一次,具体时间、检查项目,由职业病防治机构确定。7.4对从事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可实行短期脱离,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症或过敏症者应及时调离。费职业病的范围和诊断标准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对已确诊职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