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镗架体工艺规程及机床夹具设计.docx
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镂架体的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设计者: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XX年11月26日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镣架体的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设计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择,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承诺人(签名):年月日摘要毕业设计是在模具专业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总检的,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设计副完整的工艺分析与夹具设计训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巩固和扩充机械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掌握夹具设计与制造的方法、步骤和相关技术规范。熟练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掌握夹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如制件工艺性分析、工艺方案论证、工艺计算、加工设备选定、制造工艺、收集和杳阅设计资料,绘图及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等。木设计主要对镣架体进行工艺分析和夹具设计。结合公司实际生产要求和产品的特点,在厂原有的设计上,对工装夹具进行了改进设计。本设计对镇架体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股佳加工方案,在充分保证零件质量与精度的前提下,选择高生产率的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节约了材料。本设计中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r辅助设计,在保证高精度的同时简化,传统的繁琐计算过程,使设计更为便捷。关键词夹具:加工工艺:辆助设计:CAD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大力阳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是应届毕业生,理论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敬请各位老郎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粗加工1.2572.5*11o6.3精加工0.05701owo3.2<4)4>40的孔加工余量工序单边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表面粗糙度um粗粮1.2538.5*28O6.3半精镣0.0540R3.2<5)32的孔加工余垃<6)工序单边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表面粗糙度um粗镇1.529.5*js06.3半精镇0.053Om,no3.224的孔加工余量工序单边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表面粗糙度um粗镇0.523.5-,006.3半精慑0.0524"叱3.2<8)中11的孔加工余量工序加工余墩工序尺寸及公差表面粗糙度um钻孔141412.5根据铳削时切削力、转矩和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X51型立式铳床铳削时的功率为Pc=查得CF=30,xF=1.0,yF=O.65,UF=O,83,wF=0,qF=0.83,ap=1.3mm,fz=0.30mmz,ae=15mn»z=10,d=80mm,n=490rmin,kFc=0.63QI3"O.3(1.5"Xox0如FC=80"X490”=28.0NV=123.2innin=2.05ns28.0x2.05PC=KN>=0.0574kwX5I型立式钻床主电动机的功率为45kv,故所选切削用量可以采用。所确定的切削用量为fz=0.30mm/z.fMz=200mfn/niin.n=490r/min.V=2.05m/s(2)基本时间根据铳削机动时间的计算公式),本道工序的基本时间为/+Tf=JKI1=O.5(rf-f2-'.)+(1-3)=.3mm式中1=52mm11=1.3mm12=1.3mrnae=15nnnfMz=200nmmin52+1.3+1.3Tf=200×60×2=32.8s=0.6min2 .工序40:粗铳、精偶上端面两个工步的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粗铳,精铳上端面,下端面,左端面,右端面,计兑方法均可采用以上计算公式,这里不一一计算。本次设计中,主要对侧面,力32的孔进行夹具设计,卜面对这块的加工量和时间进行计算。3 .工序90:粗镇、半精馍。32的孔的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本工序主要进行相像、半精镣和精镇等工步,根据零件外轮聪尺寸、形状等,选用T6IIBX卧式镣床“主轴孔径为48mm,电动机功率为7.5KWa粗镣432的孔(I)切削用量根据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h选用刀具为YG6硬质合金单刃钺刀、杆部直径d为16mm,最小镣孔直径D为18mm,总长1.为2(X)mn01 .确定背吃刀量ap双边余量为3.5mm,显然印为单边余此大小为322=1.6mmI1.、确定进给量f当镣刀直径为I6mm,apW2mm、镣刀伸出长度为16Omm时,f=0.08mmrIIk确定切削速度Cv,C;-x*'计算公式。V=Tn'*ap"",其中Cv=1898xv=0.15,yv=0.20,m=0.20,T=60min,kv=0.9X0.8X0,65=0.468,则100oVv=63.2mmin,n=J1.d=268.2rmin,选取n=250rmin.(2)基本时间选取镣刀的主偏角为45度.Tj=(1.+I2)fn=1.8min=IO8s七、夹具设计本专用夹具是工序90,粗镣、精镣巾32的孔的专用夹具。所设计的夹具装配图及拆装等件图见附录三。夹具的有关说明如卜:(1)定位方案:工件以下端面和底座的左右端面为定位基准,采用支承板和定位圆柱组合定位方案,两个支承板限制了3个自由度,左侧定位和卜.定位限制了2个自由度,上压板支探限制f1个自由度,总共限制了6个自由度.(2)定位元件的选择:1、左侧支撑板:2、左侧定位柱:3、调节压板及螺钉:调节支撑M8×40mnJB/T8026.4-19994、下定位柱:5、移动压板:夹紧机构根据生产率要求及工件结构要求,采用螺旋压板夹紧机构,通过拧紧双头螺栓上侧的螺母使螺钉下移,用索工件,实现夹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夹紧机构采用手动操作。夹紧力主要作用是防止工件在镣削力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和振动,手动螺旋夹紧是可辨的。(4)夹具与机床连接元件:采用与所选的T61.IBX镣床的主轴相配合的过度盘与机床主轴相连接,保证工件的e32的孔的轴线与机床主轴的轴线的重合度要求。(5)使用说明:安装工件时,将螺栓松开,压板拿出,将产品沿心轴插入,两侧面定位板卡住产品宽度不动,继续插入,直径70的台阶卡在定位板里,然后将压板插入螺栓,拧仪螺栓即可将工件压紧,工件安装完毕.(6)结构特点:该夹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零件装夹完毕,仃利于提高生产效率。(7)夹紧力计算:由夹紧方案可知,夹米力与切削力垂直KF1.Fj=+IFc=9.81Cfcaxfcpf"V"<K,cCFC=92叩=Immf=0.06Vc=2.5FCK=1.2Xfc=IFC=0.75nFC=0KFc=1.2算得Fc=27IN又K=1.81.=38f1=0.111=58可得Fj=868.7N可知垠螺栓夹紧机构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夹具结构图如下:八、设计小结通过此次毕业设计,让我能将自己这四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重新拾起整理,并且在心中有r一个知识体系,知道如何去调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不r解的、不曾接触过的专业知识,知道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区学习并掌握它。记得刚开始接触到毕业设计的题目时.,对于这个题目觉得无从下手。最后在老牌的指导下,才知道原来这个题!目的用意就是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机械产品的整个加工流程,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重新收拾一遍,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卜扎实的基础。有了这次毕业设计的经历,我深刻理解了一副好的夹具对丁加工一个个产品来说是多么的或要,也学会如何招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我们都知道,每套夹具都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的结构合理性,稳定性,越来越好的,所以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份设计说明书就完r,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任何的设计都不可能时完美的,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木次毕业设计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我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本次毕业设计历时一个月左右,从最初的领会毕业设计的要求,到对拿到自己手上的零件件的工艺与性能的分析计算,诸如对产晶结构的分析,对形状的分析等,不断地分析计算,对要进行设计的零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中的各种实际因素,最后确定本次毕业设计的工艺方案。然后是对加工余量的计算,直到夹具总装配图的绘制,用时近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进行了大员的计算:从工艺计算,到夹具的计兑,再夹具零件的公差与计算,到各种零件结构尺寸的计算以及主要零部件强度刚度的核算。其间在图书馆翻阅了许多相关书籍和各种设计资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的训练,也培养和锻炼r一种自己查阅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首先感谢学校及学院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特别要感谢指导老师给我的指导,在设计和说明书的写作以及实物制作过程中,我始终得到他的悉心教导和认真指点,使得我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仃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整个工艺流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在他身上,时刻体现着作为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严逆求实的教学风范,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和求同思变、不断创新的治学理念。他不知疲倦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治学要求,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另外,还要格谢和我同组的其他同学,他们在寻找资料,解答疑惑,实验操作、论文修改等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最后,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使我能如期完成这次毕业设计。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感谢学校对我这两年的培养和教导,感谢学院各位卷导各位老师三年如日的谆谆教导!九、参考文献I.李益明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 .崇凯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3 .刘登平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4 .王凡主编实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5 .柯建宏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6 .都克勤主编机床夹具结构图册贵州人民出版社7 .杨叔子主编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8 .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 .邹慧君机械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目出版社10 .于向军,赵德铭机械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崔占全,邱平善机械工程材料,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2 .巩云朔、田万禄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3 .侯志撤浅析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14 .徐鸿本,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5 .张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6 .陈明,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7 .华茂发,谢骐,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8 .陈锦昌.计算机工程制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 .李柱.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温松明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4'521 .刘朝儒彭福荫高政一主编.机械制图.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 .张代东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应用基础.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5'I0323 .王卫卫主编.材料成型设备.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4.47'4824 .傅建军主编.模具制造工艺.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