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心得.docx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这是探讨生阶段第次听学术报告。这次报告的题目是“MEMS传感器封装”,报告人是王林根。王林根是一位工程师,同时也是我们的师兄,是杨院长的学生。由于第次参与的讲座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同时讲座的内容又是与我们相关的是属于封装专业,因此也是很主动地参与。可以说这次的收获很大。刚起先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他的作状况,他在国外某家公司任职工程师,这是一个很令人艳羡的工作。他给我们讲的内容并不是很肤浅的东西,说实话当时也不广解传感器的真正结构、用途等基本学问。在听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很迷茫。但是,当时杨院长跟我们说,这些东西王老师平常只会跟他的客户讲,换句话说,这些都属于商业机密。听到这些当时会场每个人不由地鼓掌,我们也很感谢王老师会跟我们共享他的劳动成果。尽管我还是有些听不懂,但我还是努力去听。当时还带了录音笔,只不过后来那些数据没能保存卜来。对于听不懂的学问点,我会努力将它们记录下来。但是由于性格问题,当时或者会议结束后并不敢亲自去向王老师清教。对于这点,现在回想起来就会觉得当时应当英勇地去请教的,终归学术真的须要沟通,没人会讪笑自己的不懂,不懂又不敢去问,那才是最悲伤的。不过,会议结束后自己真的去查询了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去查询资料,也别是最终能够将问题解决,自己弄懂r那个问题,那个过程真的很开心,同时对于搜寻资料的投入程度很深。我想这就是去听讲座的个好处吧。这次听讲座的另外的收获是订正了自己许多在作报告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导师要求我们定期做学术报告,当时我们并没有参与过别人的学术报告,因此对于自己在作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并不知道。就拿PPT来说。我们在做PPT学术报告时,几乎都是照着PPT念,并没有跟底卜的听众有什么眼神的沟通之类的。而王老师对自己要讲的东西很清晰,思路也很清晰。他的PPT图文并茂而且字也不会太多。从那次之后,我们再做学术报告时,我很大程度地做了改进,同时也获得r导师的认可。还记得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时候,当时除了照着PPT念之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思路完全乱套了,而且在演讲的时候也是磕磕巴巴的,断断续续,让听众听起来很难过。听了王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就想,别人可以讲得那么流利我为什么不行以呢。为广克服以上缺点,我在完成PPT之后花r将近两天的时间,将我要讲的内容全部打在Word文档中,反复练习。这样一来自己的思路连贯,语言也不会断断续续。这样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许连续三次这样做之后,在以后的学术沟通我就不须要那样做了,我基本上可以将自己的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多次参与了学术沟通之后所得到的启发。参与学术沟通除r学问上可以得到提升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本身也会得到激励。每次参与完学术讲座,自己都会得到充电。因为学习一端时间后自己会觉得乏累,产生偷懒心理,或者是自己在获得一些小小的成果之后就很简单傲慢。就像只井底之蛙,自己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但是没有亲身体会,所以难免会产生傲慢。参与学术讲座之后,给我们讲座的都是些很厉害的人。自己接触到这些人之后都不觉得产生钦佩心理,同时会议结束后自己也会加倍努力。特殊是第一次参与王老师的讲座,因为他又是我们桂电毕业的,我们觉得我们跟他很接近,因此受到的激励特殊大。我们导师也很清晰这一点,他很注意这样面的培育,所以从研一到现在导师让我们多参与会议,多蓼与培训,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多多接触那些大人物,从这样面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参与完多次国际会议后我们也的确收获了许多。就比如说英语方面,国际会议学术沟通都是用英语来演讲的,我们平常也不怎么爱学习英语,虽然导师多次强调要加强英语的学习,但是我们还是会产生懒散心理,总以为这只是导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参与完国际会议,在回来的当天自己就痛下决心要加强英语的学习。我想这就是参与学术会议受到的最实在的激励。虽然外出参与会议很累,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的。我们专业硕士只要求参与5次学术报告,可以说假如从次数来算的话,自己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我不想把参与学术讲座当做一种任务。有时候学院要求参与的讲座自己间或也不去参与,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只是想参与自己喜爱的。当然,在时间充裕的状况卜以后还是多多参与学术讲座,就当做时时常地给自己充电。学院也会组织各个方向的学术讲座,虽然有时候跟自己方向不相关,但我以后还是要求自己多参与。可以多学学别人的对不同领域的探讨思路,从而转换成自己的思路.这样,空闲的时候总比在宿舍睡觉、玩嬉戏要有益。以上是我对王林根博士的学术讲座以与之后参与的学术讲座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