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本书的三次邂逅-我在书中邂逅了.docx
我与一本书的三次邂逅:我在书中邂逅了第一次看到马丁戴维斯所著的逻辑的引擎是在书店里,当我看到前言的第一句话"本书讲解并描述的是现代计第机背后的那些根本概念和独创出这些概念的人"时,”计算机背后的"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二话没说,我就买下了这本书。同时,思绪回到了我刚工作的那一年.作为一个冲算机专业毕业的高校生,在工作之初的教学中,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娴熟的计算机操作,在课堂上,我恨不得能多教学生儿招。直到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不经意地问我:“老师,您就知道教我们计算机操作,这计算机操作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私呀?"我愣在那儿,无言以对。从那时起先,"计算机背后”这几个字就始终刺激着我。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却发觉这本“关于计算机起源的经典巨著”和我这个技术出身的老师的思维大不一样,书中的内容我竟然多半读不懂。我干脆翻到书中关于计算机研制的章节,一头扎了进去。从雅卡尔的织布机,巴贝奇的分析机,艾肯、阿塔诺索夫的专用小型计算札到莫齐利、埃克特成功研制出ENIACe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存储芯片的开展,正如书中所说,ENIAC是工程上的极品,这台机器事实上是工程师和程序员们的计算机。我这才明白,计算机操作不等于真正的计算机技术,而是隐藏在计算机操作这个表象背后的计算机技术,让15000根真空管共同工作,让指令与数据共存,让存储器随机存取,把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虽然那时我只读懂了书中关于计第机技术方面的章节,但视野却突然开阔了许多。此后的几年里,我都沉溺在计算机技术类书籍的阅读中,从硬件到软件、从物理设备到程序算法,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经窥视到计弊机背后的隐私了。正值我信念满满之际,给我当头一击的没想到还必逻辑的引擎。几年后一次无意中的翻阅,我被书中的一个故事所振动。故事讲解并描述的是,1945年一群专家定期会而,对EN1.AC的继承者EDVAC进展探讨。随着探讨的深化,专家们的言辞起先变得猛烈,渐渐分成了两派一一"工程师”派和"逻辑学家"派。"工程师”派的领导者就是埃克特,他对自己在ENIAC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傲。不过,EDVAC最终设计报告的著名者却是“逻辑学家”派的领导者冯诺依曼。报告应不在意工程微小环节,而是提出了以冯诺依曼构造而闻名的今日计算机的根本设计。正如书中所说,尽管ENIAC是工程上的极品,但它却是一堆逻辑上的东西。从耗资IO1.O万美元的超级计弊机到今日的微小芯片,全部的计算机都是“冯诺依曼机",都是冯诺依哄基于图灵在20世纪40年头所提出的计算机的根本构造的变种。原来,在计算机技术背后还有逻辑、数学的支撑。我从书中表达计算机技术的章节起先延长阅读,渐渐理解图灵提出的图灵机模型,理解冯诺依曼提出的存储构造原理,理解计算机技术背后的计算机科学,也从最初只读懂1/4内容,到此时此刻的一半内容。虽然计算机背后的隐私之门又被我推开了些许,但这次我反而没那么激烈、兴奋了,因为我始终帖记着书中还没读懂的另一半。当我真正能按着书中的逻辑脉络自然地读完全”时,时间又过去了5年,这时,计算机科学类的书也不知被我翻过多少本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贯穿全书的阅读也使我隐隐发觉了隐藏在计算机技术、科学背后的终极线索。在"译后记"中,我找到了全书的钥匙:“尽管计算机的开展口新月异,但很少有人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很少有人知道如此困难精妙的机器所依据的是什么。它被设计得越来越便利运用,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再对它背后的奥妙感到新颖”我起先试着渐渐理解以前没读懂的那一半,试者理解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字思想,理解布尔、弗雷格、康托尔、希尔伯特、哥德尔等人的思想。尽管还不能完全领悟这些思想的精华,但我起先懂得,再困难的东西也是由简洁的思想一点点开展起来的。假设要了解计算机的本质,我们就必需剥开华美的技术外衣,去找寻最底层的思想。真正的经典都具有极大的包涵性。一本逻辑的引擎,工作之初我只能从中理解计算机技术,看懂全书的1/4;5年后,我才渐渐理解计算机科学,看懂全书的一半:10年后,我尝试着理解计算机思想,起先一窥全书的真貌.这次与逻辑的引擎的邂逅,我已在信息技术老师的道路上困难前行了10年。从对计算机操作背后是什么的探究起先,沿者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思想之路一边读,一边思索。阅读、思索、感悟、成长,这不也正是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信息技术老师的成长之路吗?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10年的跳动脉搏。从最初的重操作应用,到强调真正的技术,再到今口深化挖掘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思想。正如庖丁解牛中,庖丁在给文惠君讲解自己19年解牛的体会时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仿佛乂回到刚工作时的课堂上,一个学生正冲我大声问道:“老师,计算机操作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私呀?"我面带微笑,渐渐道来.(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老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