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限公司程序文件.docx
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依据IS09001:2016、18014001:2016、IStMSOO1.:2018)版本:A/0编制:文件编制组审核:一批准:发放编号:01受控状态:2019年08月01日发布2019年08月01日实施XXX科技有限公司修订记录序号更改页码更改内容更改日期备注12目录1 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控制程序42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63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I1.4 合义务控方程序175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96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227 信息交流、参与与1.商控制程序298 成文信息控制程序349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3910职业俅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4311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4812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控制程序5113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5514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景控制程序5815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6116内部审核控制程序6317管理评审控制程序6818不符合、步件调杳处理控制程序7119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74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确定公司管理体系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并策划应对的措施,以确保能够实现公司既定的方针和目标及预期结果,增强有利影响,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实现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特制定本程序。2范圉适用于本公司管理体系所涉及的风险和机遇的确定及控制。3职责3.1 总经理及最高管理层成员负货确定公司层面的风险和机遇及其控制措施。3.2 各部门主管负贵确定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及其控制措施。4活动控制4.1 定义4.1.1 风险:在定环境下和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4.1.2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4.1.3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4.1.4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若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4.1.5 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史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4.1.6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笑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4.1.7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故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4 .1.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5 .1.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4.2 风险和机遇的确定4.2.1 公司企管部组织公司各级领导和部门,针对管理体系各过程所涉及的风险和机遇进行识别确定,必要时,可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以确保确定的风险和机遇适宜和充分。4.2.2 确定风险和机遇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的战略风险、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包括顾客满意风险、供应链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物流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4.2.3 确定风险和机遇时还应考虑以下可能涉及的方面:三种时态,即“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W“正常”、“异常”、“紧急”:五个方面:即:人、机、料、法、环。424企管部负成将各部门识别确定的风险和机遇进行汇总,形成&风险分析报告,组织相关人员确定风险和机遇的级别,并讨论确定风险削减的措施或计划。4.2.5 总经理或其指定人员对确定和评价的风险和机遇进行审核,以确保识别确定充分、分析评价合理,必要时可请专家指导。426经批准的*风险分析报告,由企管部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并组织学习讨论,作为日常工作的防错潴则加以应用,尽可能的规避和降低过程风险。4.3 风险和机遇的更新4.3.1 各部门如仃增加新的活动、新的项目或新的产品时.,应及时识别和评价风险和机遇,并及时更新风险分析报告讥432每年管理评审,企管部负责将风险分析报告提交管理评审进行讨论,对过程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5相关文件J1.-6.1.1-01风险分析报告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对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淹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用以制定公司的环境目标及指标,确保能有效地监测及控制I1.t要环境因素,特制定本程序。2MS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更新。3职责3.1 管理者代表3.1.1 负责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的批准。3.2 企管部3.2.1 负资归口协调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汇总、评价和更新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322负责公司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确定年度环境管理控制的重点项目、部位、环节,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3 各部门3.3.1 负贵本部门活动中自身能够控制和期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提出控制措施。4活动控制4.1环境因素的识别4.1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4.1.1.1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所有部门、企管部及所有场所。4.1.1.2相关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识别的环境因素。4.1.2环境因素识别的步骤和方法4.1.2.1 企管部组织各部门有丰宓经验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针对办公区、研发部等区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沆4.122评价人员根据生产流程,针对每个操作单元,定性地确定物料的投入、产出,即该过程中输入的原材料、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输出的副产物、噪声、废气、废水、粉尘、固体废弃物、废油等,必要时形成工艺流程分析图。4.1.2.3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到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八个方面。a)三种状态:1)正常状态:即正常作业的状态;2)异常状态:非正常作业状态,如设备故障、修理、启动和关闭,现场操作用电停电等规定外操作的发生;3)紧急状态:不可预见的、潜在的并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状态,如火灾、爆炸、雷击、意外事故等。b)三种时态:1)过去:过去遗留并且现在依然存在影响的环境问卷:2)现在:现有的污染和环境问题;3)将来:指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C)八个方面: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的消耗、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4.1.2.4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要应考虑生命周期的观点,要体现全过程环境管理思想.从采购、施工过程、检修维护、检验试验、交付及使用、处置等,考虑污染物向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噪声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相关方环境影响等。4.125环境因素识别人员结合现场观察法,对所属范困内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非生产性部门由环境因素识别人员到现场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所见和询问仃关日常活动情况进行识别,确定该区域的环境因素。4.126已确认的环境因素由各负责评价人员登记在环境因案调查评价表中,登记时应做到登记工整、内容详实,对环境因素尽可能明确相关信息,为环境因素的评价提供依据。4/27企管部对识别的环境因索结果进行核对、审核。审核确认后的6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由企管部发放到相美部门和区域,作为环境管理和控制依据。4.2环境因素的评价企管部根据公司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多因子评价法和是非判断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4.2.1 是非判断法如果公司具有下列情形之-的环境行为,应判定为重要环境因案:a)污染物排放存在潜在超过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要求的:b)物资、资源、原材料的消耗高于本单位历史平均水平的:C)物资、资源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的:d)有节能降耗潜力的:e)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大的:。产生危险废弃物:g)潜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或对职工健康有明显损害的:h)曾经发生过,或在同行业发生过污染事故的:i)对相美方施加影响程度较大并I1.相关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不能满足本企业环境控制要求的:j)相关方合理抱怨和要求:k)相关方特别关注的。4.2.2 多因子评价法a)对污染物类环境因素的评价:污染类环境因素的总分M=a+b÷c+d+e.当M215,该环境因素为重要环境因素。b)对能源资源类环境因素评价:能源资源类环境因素的总分N=f+g。当N27,该环境因素为重要环境因素。C)评价因子及等级和分值的设定见表I:表1:评价因子等级分值污染类环境因素评价因子等级分值评价闪了等级分值a.排放量(或法规符合性)因子b.搭放频次因子排放量大(超标)5持续发生5排放量中(偶尔超3间断发生3标)排放量小(符合)1偶然发生1C.影响范圉因子d.影响程度因子超出社区5严重5周围社区3一股3场界内1轻微Ie相关方关注度因子非常5一股3基本不关注1能源资源类环境因素f能源资源消耗因子g能源资源可节约程度因子消耗大5加强管理可明显见效5消耗中3改造工艺可明显见效3消耗小1较难节约14.2.3如果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很多,为保证重点突出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经专家讨论确定是否列入重要环境因素.43重要环境因索的拄制a)制定控制的目标、指标。制定目标、指标时要考虑与重要环境影响有关的重耍环境因素:b)针对目标、指标制定控制措施:C)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作业性文件:d)制定应急预案等.4.4环境因素更新4.4.1 每年管理评审前,企管部根据各部门和企管部反馈的信息,做出是否需要对环境因素重新进行识别、评价并登记.4.4.2 因以下情况引起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须依照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要求,追加识别、评价并登记。a)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发较大生变化时:b)新、改、扩建项目、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引用:C)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时:d)相关方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抱怨;e)发现有重要环境因索遗漏时,以及最高管理行认为有必要时。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有环境因素未被识别或评价发生错误。5相关文件BN/PD6.2-01目标、指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