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docx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为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成果,按照市委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部署要求,促进我市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现就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工作方案。一、发展目标抓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建制改革“两项改革”实施后,农业产业空间扩展、资源集中的有利条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梯次推进,市场主体、规模经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引领、联农带农原则,重点推进竹、茶、馥酒专用粮、蚕桑、油樟及生猪、水产“5+2”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农业装备、农业冷链物流等先导性产业支撑,做强全市涉改乡镇产业基地,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加快推动涉改乡镇和谐发展、更优发展提供产业支撑。20XX年,选择1个涉改乡镇作为试点乡镇,建成种植业主导产业核心区相对集中连片高标准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20XX年起结合试点经验,在全市48个涉改乡(镇)逐步铺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到20XX年,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实现涉改乡镇全覆盖,建成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5()个以上,通过示范带动,培育形成以酒、竹、茶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省前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市打下坚实基础。二、重点工作(一)实施现代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将涉改乡镇纳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的规划建设范围,围绕现代农业“5+2”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XX培育12个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片建设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坚持“旱涝保收、XX机作业”标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新平台等“六新”理念,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口强产业基地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使用良好的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示范基地涉改乡镇全覆盖。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竹业局、市水利局、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市交通运输局等。(二)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各涉改乡镇围绕农业“5+2”产业基础,精准产业定位,就地就近建设烘干、冷链物流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提升产地初加工率。发展品种专用、生产定制、产销对路的精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新模式。支持XX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中心组织科技攻关,形成独有的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的关键核心被术。支持XX纸业35万吨竹浆纸工程全面达产,XX纸业二期45万吨竹浆和24万吨全竹浆生活用纸项目完成环评、力争开工投产。支持发展竹食品、竹板材、竹家具、竹炭等竹加工产业。充分发挥“天府龙芽”“XX红工夫”“XX早茶”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打造精制XX茶的“XX舰”。紧盯已签约落地南溪区XX德康300万头生猪屠宰、肉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发挥生猪全产业链在我市形成的经济效益。服务支持XX宸煜林业等企业油樟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投产见效。鼓励支持重庆丝玛帛科技有限公司与XX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合作,加快推进蚕丝包覆纱项目,提升茧丝绸精深加工水平。鼓励支持牛霹、好牛道等企业联合推进肉牛精深加工项目。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竹业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等。(三)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各涉改乡镇将产业布局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XX居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以产兴村、以产促村,产村相融、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金秋湖“XX早茶”生态休闲区等11个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开发与酒、竹、茶等相关的乡村特色文创基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利用“互联网+农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实现网上销售,依托益农信息社电商平台,开展为农服务、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推介宣传活动,推动涉改乡镇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竹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壮大涉改镇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运行质效,加快组建跨区域、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和特色优势产业行业协会,实现各乡镇农民60%以上加入农民合作社或村集体股份公司。新培育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00户以上,优先将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社长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安排。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排头兵”工程,引导、支持企业同行业战略合作、沿产业链重组,鼓励龙头企业到天府(XX)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捱牌、融资,每个产业培育1一2个加工水平高、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项目,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竹业局、市人力资源社保局、市财政局等。(五)实施绿色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在涉改乡镇以酿酒专用粮、竹笋、茶叶为重点,以优质安全为目标,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土康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推广节水、节料、节能新工艺,实施''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等低碳发展模式。坚持“以用促禁”原则,全面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促进粪污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处理,注重现代养殖业和现代种植业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六)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推进涉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引导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等资源集聚,建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等,推进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开展涉改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每个涉改乡镇产业基地建设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田或I个适度规模健康种养示范场。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竹业局、市农科院、XX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七)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工作。加强涉改乡镇主动融入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产权的盘活利用工作,着力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建立健全农村产权评估、交易、收储“三中心”建设,推进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XX所的运行正常化,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在涉改乡镇探索“国有资本+村集体经济+民营资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充分发挥XX酒茶集团公司和县(区)国有农投公司优势及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赢”新格局。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工作局等。三、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一)试点目标任务。确定翠屏区金秋湖镇为20XX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乡镇,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具体任务如下:试点乡镇基地标准化水平提升。试点乡镇主导产业集中连片示范基地IO(X)O亩以上(养殖业适度规模化养殖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种植业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基地XX机作业道路通达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种养循环面积比重达到7()%。试点乡镇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就地就近有初加工设施,农产品产地初加率达到60%o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冷藏保鲜率或干品冷藏贮存率达到60%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75%以上。主导产业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交易量比重达到2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品牌认证登记比重达II50%以上。试点乡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有龙头企业带动,平均每村有I个以上农民合作社,村民小组有家庭农场。乡镇至少有1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建有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基地有1个科技示范田或1个种养示范场。(二)组织项目实施。试点时间为20XX年4月至20XX年4月,建立县级主导、乡镇主建的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方案工作任务涉及的农业项目纳入项目支持。市农业农村部门根据试点目标组织试点方案审核,积极争取落实中、省向试点乡镇安排项目。率先在试点乡镇实施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主体培育、绿色发展、科技服务五大提升工程。对高标准农田、省级园区培育、“鱼米之乡”创建等已有规划指向的项目,优先将试点乡镇作为项目实施区域。对规模养殖场建设、循环利用工程、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品牌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等项目,有建设需求的试点乡镇首先安排。对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科技示范工程等项目,试点乡镇全覆盖安排。(三)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农业“5+2”特色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中、省涉农财政项目资金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每年统筹资金给予支持,实行项目化管理。深化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推广“银政担企“合作模式,利用好五粮液乡村振兴基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风险补彳尝金、省市县农业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发挥乡村振兴贷、好农贷、惠林贷、收储贷等金融产品支农惠农的主力军作用。盘活用好镇村资产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天府(XX)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天府农业板”牵头作用,为挂牌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帮助企业通过股权、债券等低成本融资,提高农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构建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群众自愿筹集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四)强化组织保障。在涉改乡镇认真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承担试点工作首要责任,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实施方案,倒排工期,保质保量完成试点任务。县(区)党委、政府承担对试点乡镇工作成效的主要责任,每年应对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市直有关部门做好督促指导,加强对上争取。县(区)、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试点工作宣传报道,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市涉改乡镇提供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