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docx
沂蒙革命根据地如何改善民生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创建的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抗日战争时期,*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鲁中、鲁南、*战略区的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区。*战争时期,华东、*和鲁中南行政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均驻扎于此,使之成为*乃至华东*区的首府,被誉为“*的小*”。从*年*创立至新中国成立的*年间,沂蒙革命根据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探索,为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支撑*抗战局面、支援兄弟根据地、孕育沂蒙精神,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政治引领。据*地方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有名的土匪在沂蒙地区就有*股之多,整个沂*区社会混乱,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年*月,日军入侵*后,开始对*军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掠夺。*年*,日军连续*天屠洗*城,被杀害的群众就达*多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更是对沂蒙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反复大“扫荡”。在内有匪患横行外有日寇入侵的恶劣环境下,沂蒙地区村落凋零、田野荒芜,灾难深重的沂蒙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王尽美、李清漪、刘晓浦等为代表的沂蒙早期共产党员,在沂蒙大地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党积极宣传全面抗战的思想主张,在根据地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使广大沂蒙群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对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品格产生了强烈的认同,自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沂蒙革命根据地建立前,沂蒙人民受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由来已久,生活极端贫困。抗战前的沂蒙农村,约3*的地主占有*.*的耕地,而*.*的贫雇农仅占有土地的*地主除了出租土地、雇佣农工剥削农民之外,还通过放高利贷残酷盘剥黄苦农民,大部分农民辛勤劳作却缺衣少食,生活极度贫困。为使广大沂蒙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从*年开始组织群众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雇农待遇。在很短的时间内,沂蒙根据地就有*以上的村实行了“双减”,人民群众的生活大大得到了改善。*年,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沂蒙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把没收的地主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让沂蒙广大劳苦大众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翻身*的梦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从而从内心深处更加感激拥护党和人民军队,筑牢了沂蒙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群众根基。发展教育事业。在沂蒙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为了让沂蒙人民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沂蒙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在根据地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经费普遢开办抗日小学,让穷人的孩子都能够免费读书。竭尽所能兴办中学、师范学校,为根据地建设培育大批人才。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各级党组织在各村办起夜校、冬学、民校、读报组、识字班等,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的生动景象。据*的大众日报记载,当时仅鲁中沂蒙区就有冬学*、学员*,识字班*、学员*多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特别是让沂蒙广大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翻身*后的妇女迅速团结起来,成为党组织、妇救会的得力助手,在拥军支前、动员参军、生产劳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涌现出了沂蒙红嫂等先进群体。开展卫生防疫。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状态,沂蒙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下,沂蒙地区原本就落后的卫生事业更是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私立中医堂铺、西医教会医院、私人医院及诊所有的关闭,有的毁于战火,沂蒙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更趋严重。加之沂蒙地区广大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蔓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沂蒙根据地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抗日民主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历尽艰难万险从敌占区购买疫苗、药品,千方百计挽救群众生命。据记载,仅*年至*年*年间,沂蒙地区的抗日民主政府为预防天花支付的种痘经费就达林万元(*币),在*区接受种痘的儿童共*万人之多。兴*利工程。沂蒙地区水系发达,沂、沐河分别发源于*北部的*和沂*麓,由于流域多为山丘地带且历史上多无堤防,常*洪暴发、河道决溢,造成洪涝灾害。特别是位于沂河与汶河交汇处的袁家口子*,历史上曾多次因洪水暴涨,致使周边村庄尽成泽国,万余亩膏壤被淹没,大量群众流离失所。数百年间,当地土绅名流也曾几经筹划,修筑土堤,但缺乏根治措施,屡修屡决。*,抗日民主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动用民工*人,奋战*月,筑堤*米,其中石堤*,水患得以根除。同时,为解决沂、沐河的水患问题,自*年始,*省政府就开始制定沂、沐河治理方案,并于当年编制了导沐工程的初步治理方案。*年*,第*导沐工程开工建设。导沐工程分*期完成,共出动民工*.*万人次,累计完成土石方*立方米,用工日*个,占地*.*,实现了让河水改道的壮举,大幅度减轻了鲁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威胁。作者:王春玲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