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
-
资源ID:1700683
资源大小:25.9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docx
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前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现状基础第二节主要问题第三节机遇挑战第二章目标与战略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目标第四节空间战略第三章以“三区三战”为基础,构建“美丽江西”国土空间新格局第一节统筹“三线”划定和自然灾害风险空间管控第二节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分区格局第三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第四章提高农业空间质量,建设读那沃野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第二节建设绿色高产农业生产空间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第四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五章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守护“一湖清水”第一节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第二节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节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第四节实施全域生态修复第五节加强流域协调保护第六节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第六章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蝶色崛起第一节加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第二节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第三节培育做强南昌都市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十三五”期间补充耕地903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05.70万亩,为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稳定在430亿斤以上奠定坚实基础。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是全国“最绿”省份之一。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4.7%,I(X)个县(市、区)中94个生态质量保持优良。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明显下降,有效支撑经济发展量质双升,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上升至第15位O城镇开发格局持续优化。南昌都市圈发展态势良好,形成沪昆、京九两条城镇产业聚集带。国土空间品质明显改善,有序保障城镇绿地、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76%的自然村实施整治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交通、能源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高速铁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高铁设区市全覆盖、县县通高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创新过渡期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空间需求,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行动。笫二节主要问题自然资源紧约束问题突出。全省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资源不足1亩,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3,部分地区耕地质量面临下降风险,耕地保护压力突出。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贫乏,能源自给能力不足。生态空间质量有待提高。受长江来水和气候变化影响.2003年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下降且时间变长,湖区面积缩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2022年翻阳湖星子站水位创历史新低。全省森林质量不高,乔木林亩均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抚河、赣江上游地区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口区域性设施支撑能力不足。支撑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格局的对外交通通道还未完全贯通,主要枢纽开放水平和吞吐量与周边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水利设施在防洪、供水、水生态保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城镇空间集聚不足和发展粗放并存。全省城镇体系不完善,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偏低。南昌都市圈等优势发展地区要素聚集度不高,与周边省份都市圈差距较大。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不高、用地相对粗放。优势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集约和绿色开发水平不高U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关联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配套基础设施薄弱,“绿水青山''价值转化不充分。国土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不均衡,服务品质有待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差距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低。国土空间特色风貌不突出。第三节机遇挑战国家战略落地迎来重大政策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江西在推进中心城市和门户节点城市发展、引导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加快重大设施规划布局等方面带来新机遇。“两山理论”深入实施创造重大转型机遇。近年来江西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睑区建设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加快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实现发展动力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转型机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位优势升皴凸显重大地缘机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江西“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随着江西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和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省多向开放优势将进一步强化,为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转移、面向区域消费升级需求发展新兴产业带来更大机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江西省在航空、虚拟现实、移动物联网、硅衬底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为实现“变道超车”“换车超车”增添了新动能。平衡发展和保护关系对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提出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强化资源消耗管控。江西省正处于经济加快追赶、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优化空间资源与设施要素的配置上面临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土空间安全提出新挑战。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江西省极湍天气发生频率明显提高,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加大,水利、防灾减灾设施应对能力不足.局部地区生态功能退化、粮食减产风险增加,对生态安全、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带来挑战。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对国土空间竞争力提出新挑战。近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分化、极化态势更加明显。人口”七普”数据显示,江西省仍然是人口流出大省。未来,国内区域之间竞争更加剧烈,江西省在吸引发展要素、提升空间竞争力过程中面临突出挑战。人口结构变化对国土空间品质提出新要求。规划期内,全省人口面临增长拐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人口流动趋势依然明显,同时中等收入群体将稳步增加,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生态产品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对国土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更高要求。第二章目标与战略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目标,针对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和空间战略,统筹安排各项规划任务。第一节指导思想加强耕地利用全周期管控。依法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茏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和数字化治理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开展耕地利用情况动态监测评价,监测耕地种植用途变化动态。对耕地种植用途改变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推动梆地质量提升。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睦设,提高耕地质量与产能。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扩大桔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等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开展酸化耕地降酸改良治理和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施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优先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其他耕地改良,在水土流失区开展耕地匏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引导耕地休养生息。加强耕地整理开发和战略储备。结合规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按照“占一补一''要求,以保护好生态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严格认定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新增耕地审核、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进出平衡动态监管力度,实现对耕地资源的全周期监管。在农产品主产区内,选择与现状耕地连片分布、有水源灌溉条件的宜耕农用地,优先划入耕地战略储备区,保护耕作层生产能力,保护恢复为耕地的潜力。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建设。市县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促进零星分散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鼓励利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保持和培肥地力。严控崔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批准确需占用的,应先补划后占用。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地区,不得规划新建可能造成污染的建设项目。第二节建设绿色高产农业生产空间加快“两区”建设,保障粮油供应安全。以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南丘陵盆地、赣西丘陵盆地为重点,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粮油生产基地。全面完成2802.28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701.11万亩油菜籽生产保护区建设任务,支持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窿设。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挥绿色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畜禽、水产、蔬菜、果业、茶叶、油茶等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重点建设“一片两爱”生猪生产基地(赣中优势片和沪昆、京九沿线),沿江环湖水禽生产基地(赣江沿线、环鄱阳湖),优势肉鸡和牛羊优势产区,环鄱阳湖渔业生产基地C加强生猪、牛羊、肉鸡、水禽等重要畜禽产品用地保障,夯实重要畜禽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优化和提升城郊蔬菜产区、供港蔬菜产区、供沿海及“一带一路”茏菜产区、特色蔬菜产区和水生蔬菜产区等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以及“一主多特”果业生产基地,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南三大茶叶生产基地,赣西、赣南、环鄱阳湖三大富硒功能农业发展板块。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做好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工作,合理保障设施农业用地需求,支撑现代设施种养业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空间绿色高效利用。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脸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专业园区集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农业多功能性经营模式的转换与升级,鼓励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推进省级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合理规划建设O加强都市农业发展空间保障。加强南昌、赣州等中心城市郊区、周边农村地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其他优质农用地资源的保护,因地制宜建设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都市农业基地,加强生鲜农产品就近供给能力。鼓励城市周边农业空间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以县城为单元统筹村庄规划布局。以县(市、区)为单元,将全省村庄按照集聚发展、城郊融合、整治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类型进行分类,统筹县城村庄布局,引导编制村庄规划。按照保护优先、总量约束、潜力挖掘、布局优化、清晰可辨的原则,统筹考虑农村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确定宅基地范围,在村庄规划中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等用地原则上布局在村庄建设边界内,按照村庄规划管控。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以县城为单元加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多元化供应。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不宜分散布局的产业项目在开发区集中布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引导农产品初加工、产业直销配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等项目,在村庄合理布局、适度集中。保障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冷链物流、农机库棚、农事服务中心、休闲农业等项目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别盘、酒店、公寓等房地产开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分割转让转租。县域统筹优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