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理论文稿汇编(17篇)(202408).docx
-
资源ID:1691930
资源大小:66.37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化类理论文稿汇编(17篇)(202408).docx
文化类理论文稿汇编(17篇)(202408)目录1.微短剧为县城文旅发展锦上添花872.用好红色资源凝聚奋进力量893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符号924用品质赢得口碑用创新续写辉煌985.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1006.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37.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1068.守护中华瑰宝让遗产焕发新韵1099以创新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11210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11511 .把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擦得更亮12412 .培育创新人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2713 .把握机遇提升品牌文化内涵13114 .多措并举呵护高温下的坚守13515 .悠悠中轴线灼灼新华彩13816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化惠民142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创新理论145微短剧为县域文旅发展锦上添花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o据推算,其市场规模已接近电影市场规模的70%。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带动下,今年以来,一批微短剧乡村取景地随着剧集的热播而“出圈”,“微短剧+文旅”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辟了新模式。微短剧激活县域旅游。跟着微短剧去“打卡”的新风尚,为各地县乡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线上,一批融入县域自然山川景观之美和地方风土人情的微短剧热播,如我等海风拥抱你我的归途有风旅行奇迹千岛湖等,播放量均破亿,其中描绘的闽南民俗、非遗美食、千岛湖风情等更新了人们对县域旅游的想象。如何借助这波文旅微短剧的热度,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旅游消费,是摆在取景地面前的重要课题。比如,根据微短剧剧情打造同款旅游路线,增加体验性故事性趣味性、完善取景地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尝试开发微短剧周边文创产品等。总之,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将微短剧打造为讲好县域故事、赋能县域旅游、孵化县域IP的新引擎。微短剧激活在地文化。我国很多县乡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怡人的自然风景,但其中不少鲜为人知、有待''唤醒"。微短剧恰为发掘和焕新县域在地文化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在文旅微短剧的创作中,势必要对县域文化要素进行深入梳理,让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展现的文化资源获得更多关注。而且,不少微短剧选择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以创新的、年轻化的、大众理解并喜爱的表达方式重新打开地方文化。借助技术赋能,让内容精准触达并影响用户,必将让地方特色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微短剧助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从投资回报看,微短剧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资金流转快、传播效果好,是吸引投资、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从产业业态看,微短剧往往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文化产业业态,如服装、道具、物流、配送等落地县城。借势微短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或将迎来新机遇。比如,杭州市临平区瞄准微短剧赛道,发力打造“临影厂”影视基地,布局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为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微短剧相关企业、人才落户。在此过程中,随着更为多元、活泼、年轻的县域文化氛围的营造,还将增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引来更多“金凤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短剧的健康发展,包括乡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以新业态得以更广泛传播,从而立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助推传统文化“扬帆出海”。用好红色资源凝聚奋进力量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载体和结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震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让其更好讲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增进文化自信、凝聚奋斗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江西于都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甘肃高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从沂蒙山老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到大别山老区的金寨县红军纪念堂;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引和政策保障。丰厚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闪亮的历史记忆,是生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开展了卓越的革命斗争,在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遗址和遗迹。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江西井冈山八角楼的油灯、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旧址无一不承载着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浓缩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据统计,全国已建成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全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涌现出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他们也是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鲜活教材。新时代,我们清晰听到了红色精神的时代回响。一朝上岛、一生守岛,32年来,“人民楷模”王继才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开山岛,他坚信守岛就是卫国;心有大我,志诚报国,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争做“大科学”争当“大先生”,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追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3年如一日,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群众于悬崖绝壁上修路,终凿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天路”坚定的信念、绝对的忠诚、不懈的奋斗,这些新时代“最可爰的人”标记了我们新的精神坐标,激荡起更澎湃的奋斗豪情,激励着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拼搏向前,笃行不怠。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才能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首要的是,摸清各地红色文物资源底数,加强保护性修缮修复,持续深化保护管理。同时,加强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研究提炼,构建科学长效的红色文化宣讲机制,让红色文化更好传承下去。要主动适应并贴合数字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偏好,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与呈现手段,让红色资源更能打动人心。比如,精心设计红色旅游路线,吸引更多人走进历史现场,在行走中切实增进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再比如,善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红色教育的接受度和感染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资源是共和国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活化用好红色资源,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定能从中汲取更多智慧和力量,增强薛厉奋发的自信和勇气,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荣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符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可以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彰显中华文明的特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符号体系,这些符号不仅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再现,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精神信仰和审美情感。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一种符号的发展变化都凝聚着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创新,在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文化基因和共同的精神象征。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分类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文化符号被定义为能超越事物本身的形式而代表某种意义与价值的事物的物质实体。在符号学角度,文化表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并共同认可、使用的代表性符号。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或象征性,在其意指系统中凸显出悬浮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的符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和符号系统因时代背景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夏、商、周三代,符号以原始图腾和青铜器纹饰为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畏。诸如太阳、云雷、鸟兽等图案,是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想象和再现。进入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汉字的规范化,符号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汉代的石雕、画像砖等历史资料上,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图案。到了唐宋时期,艺术创作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腻,文化符号的使用也显得更加细致和复杂。唐代以莲花、盘龙等为代表,而宋代则以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融入日常器物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明清两代,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更加多元化。明清家具雕刻和玉器上常见的龙凤呈祥、蝶恋花等图案不仅具有吉祥寓意,而且在艺术造型上也趋于精美和繁复。到了近现代,中华文化符号发生了新的变化,西方的几何图形、抽象表现等元素开始与传统符号融合,形成了既传统又现代的特有符号语言。这些符号不仅在视觉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建筑、服饰和日用品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美学趋势。这样的演变过程,不仅证实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深度和广泛性,也展示了符号系统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中华文化符号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由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共享,承载着中华文化价值,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符号系统。这一内涵,明确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主体、阐释主体、哲学基础和指称对象。中华文化符号有很多内容与种类,分为精神符号与物质符号。常见的精神符号有这些:一是思想理念:如儒家思想(包括论语孟子等经典中的思想)、道家思想等。二是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三是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元曲、书法、国画、京剧、武术等。四是神话传说:龙、凤、麒麟等形象。五是历史人物:黄帝、炎帝、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六是精神象征:长城(代表中华民族的坚韧和顽强)、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等。常见的物质符号有:建筑(宫殿、园林、寺院、牌坊、民宅等),手工技艺(中国结、剪纸、刺绣、蜡染、陶艺等),艺术作品(汉代竹简、敦煌壁画等),饮食文化(茶、饺子、粽子、月饼、中国传统菜系等),服饰(汉服、唐装、旗袍等民族服饰),发明创造(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其他(丝绸、瓷器、中药、文房四宝等)。这些只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符号也会不断涌现。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华文化符号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象征角色。这些符号不仅是过去遗留的文化印记,更通过其形式和含义的现代转化,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影响力,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汉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形态布局和谐、表意完整,更在于它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感。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升,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化符号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产品设计上,如衣服上印的文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产品等。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再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