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14篇)(20231219-1227).docx
-
资源ID:1667959
资源大小:21.9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建评论汇编(14篇)(20231219-1227).docx
党建评论汇编(14篇)(20231219-1227)目录1 .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22 .党的八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63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134 .考核切忌“唯材料”205 .毛泽东崇尚理论联系实际226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当下启示307 .年度考核功夫在“卷”外388 .强信心促发展I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409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4510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担当5111 .学习“不偷、不装、不吹”的老老实实作风5512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6313 .直奔一线“摸活鱼”6614 .自觉遵守当干部的规矩69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把握大势、贯通古今、立足全局上下功夫,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书写文化繁荣新篇章、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时刻胸怀“国之大者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八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历史上,党的八大作为我们党全面执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作出关于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规定,形成了正确的路线,从而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中央从1955年起就进行了大量调杳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除多次外出开展调查外,还用了近2个月时间仔细听取了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刘少奇同志先后同党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座谈;陈云同志也对资本主义、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小商败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扎实的调研,党更加认识到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以及八大召开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为党的八大探索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当时的现实国情,党的八大对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选择、目标战略、实践路径、价值取向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认识和成果。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时我国虽然已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且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国家,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去寻找答案。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带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遵循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原则,毛泽东同志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时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应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他认为:“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走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观点。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党的八大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基础上,结合当时国情,初步规划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二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就是当时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则是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刘少奇同志在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时指出,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国解决分配土地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问题。有鉴于此,他在通知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三是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好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发展。毛泽东指出,如果对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毫无头绪,就要对这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展开深入而详细的调查研究,等到把问题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也就能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了。毛泽东很形象地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四是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他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原则,就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调查结果,进而产生结论。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J五是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在1941年3月17日写的农村调查序言中提出,做调查研究的态度必须恭谨勤劳,把调查对象当作同志看待,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他还强调,调查研究必须“眼睛向下”,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二做调杳研究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调查研究中较常用到的收集材料方法为例,毛泽东颇有心得。1941年8月1日,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专门提出了七种收集材料的方法。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毛泽东丰富而深刻的调查研究思想,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一是调查研究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领导地位,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毛泽东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尤其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亲自参与调查研究工作,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二是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亲自参与调杳研究,包括深入基层,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召开调查会,制定调查纲目,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结果记下来;二是要坚持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实际调查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结论,对调查所得材料要认真验证,反复核对,去伪存真,从事实出发探寻规律,从实际出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是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一要明确开展调查研究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要首先针对该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明确选用何种调杳研究的方法,从而有效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利于集中精力尽快解决问题。二要及时形成调研成果,调查研究不仅要“走马看花”,更要“下马观花”,在深入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尽快形成调研报告等系统性成果,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毛泽东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等调研成果,不仅对调查研究形成了系统性认知,还有效推动了实际工作。三要注重调研调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在2023年4月3日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深化调杳研究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需要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和不断发扬光大。练,与考核初衷背道而驰。深入基层考核,要俯瞰“全景”不能只挑亮点,更要揪住问题,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多走随机线路、开展暗查暗访,让工作不扎实的干部“破防”“红脸”;多以“查漏补缺”代替“直泼冷水”,注重“对症下药”“送药上门”,切切实实将问题治在源头、让实绩挺在前头。把成果运用的功夫下在“卷”外,跳出“时效”看“长效年度考核作为激励担当作为的“风向标”、选拔任用干部的“指挥棒”,若只考不用,会让实干型干部寒心。年度考核不但要总结好“过去式”问题、深挖“现在式”病症,更要打好“将来式”算盘,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监督、关心关爱以及容错纠错等干部工作全链条,实现奖优劣罚和畅通能上能下,让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干部干事、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历史和实践表明,城市建设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积极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新路子。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和谐布局。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美丽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百姓满意度,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环境、发展机会留给人民,让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加舒心地享受绿色生活、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机会,努力于担当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本领,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