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docx
一般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与教材编委会2023年9月28日逋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定设研究会2023年10月23日窜定I-A-刖三中医堪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规定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战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措施,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博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该课程以课常讲授为主。各院校可根据实际状况,结合试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足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措施方面的适应能力,乂充足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应了中医现代化的规定。本课程按90课时设计。各院校可根据实际状况合适调整,但不得少于72课时。试验课及其所用课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状况另行安排。正文绪论【目的规定】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2.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重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网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维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种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IR要内容【课时与措施】课堂讲授。共安排6课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IR要特点4课时,其他2课(三)阴阳交感与互版: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版的概念与意义。(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B(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论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互相关系O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阅明人体的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二)五行特性:木日曲直;火日炎上;上爰稼稽:金日从革:水日泄下。(三)事物和现缴的五行归类:归类的根据、措施和成果(构成五行系统)。二、五行学说的堪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二)五行制化与胜宏: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互相关系。(四)五行的母了相及:母病及了: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论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络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措施的特点概说(不列标题):论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措施的基本特点。一、重视宏观观测二、重视整体研究三、报长哲学思维四、强调功能联络【课时与措施】课堂讲授。共安排12课时。其中,精气学说2课时,阴阳学说5课时,五行学说4课时,中医学思维措施的特点I课时。第二章藏象【目的规定】1.掌握版彖的基本概念,脏、喝、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3 .举提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牛理特性。4 .举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5 .华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脾、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6 .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 .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重要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缴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14.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2315 .王新华执笔.中医基础理论.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198616 .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7 .需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19 .王埼.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附3重要参照古籍书目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二十二子(缩印清代浙江书局汇刻本)国语(左丘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雄经伤寒论(东汉张机)金匮要略(东汉张机)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诸病源候论(陷巢元方)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圣济总录(宋赵佶敕编)济生方(宋严用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扁鸽心书(宋实材)素向玄机原栖式(金刘完索)儒门事亲(金张从正)脾丹论(元李杲)格致余论(元朱震亨)医学正传(明虞技)慎斋遗书(明周之干)图书编(明章演)医学入门(明李梃)薛氏医案(明薛己)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类经(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医贯(明赵献可)理虚元鉴(明汪绮石)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医旨绪余(明孙一奎)温疫论(明吴有性)医宗金鉴(清吴谯等编)医门法律(清嗡昌)寓意草(清喻昌)张氏医通(清张璐)证治汇补(清李用粹)锦囊秘录(清冯兆张)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温热论(清叶桂)温病条阴(清吴珊)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医学真传(清高士宗)医砒(清何梦瑶)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医林改错(清王清任)类证治裁(清林琳号)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医醉义(清费伯雄)医原(清石寿棠)读医fi笔(清周学海)血证论(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医学求是(清吴达)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清代名医医案精髓(泰伯未辑)附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时分派简表教学内容课时总课时绪论1中医学的哲学基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中医学思维措施的特点12版象20臧象学说概论2五脏10六腮3奇恒之腑1脏腑之间的关系43精气血津液神8精I气3血1津液1神14五行学说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4经络8经络学说概述1十二经脉5奇经八脉1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15体质4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体质的分类1体质学说的应用16病因12六淫、病气7七情、饮食、劳逸2病理产物37发病4发病原理2发病类型28病机10基本病机8疾病传变29防治原则6防止2-1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