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docx
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春节作最为隆重的传统节口,每个少数民族都用自己传统、独特的方式去庆祝。下面和一起来看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起先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半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早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愿口子甜蜜。大家或结伴巡游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E鞭。布依族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福粮耙耙、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囤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相互祝愿,吃团聚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华蜜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起先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宠爱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喷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土家族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起先,第一天称大年,其次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倾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夫亮。节口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有有余,还吃大锅馀菜,称合菜。初三实行"摆手舞"会,参与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壮族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臼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唱,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耙”,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节日期间宠爱实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相互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兔颇族景颇族:春节期间实行“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F1.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傣族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实行“象脚鼓竞赛",选手们精神激昂、击鼓不停,谁的动作美丽、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相互投掷樵包,看i隹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肯定的时候,姑娘们就静静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口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降雨的'节日一一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祥瑞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奇妙,最祥瑞的口子。独龙族独龙族:过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实行,详细口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确定,节期长短也视打尊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确定哪一天过节后,计弊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假如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终一格时,就知道其次天要过节了。假如用结绳记口,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终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卡多人(哈尼族支系)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闻占时英勇的卡多青年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起先。斗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起先。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水族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宠爱开展踢陛竞赛。竞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普米族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基诺族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在过年时歌手们轮番相互对唱,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其次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找寻自己的情侣。满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每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实行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非常丰富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独具匠心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行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纳西族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相互访亲拜友,轮番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藏族:除夕之夜,实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棵酒、酥油茶和糕点款待客人。彝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担当,让妇女休息,表达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苗族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耙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羌族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瑶族瑶族:大年初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观看风趣新颖的“耕作戏”。这个戏由三个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锄头的农夫,又歌乂舞,表示庆祝农业的丰收。演戏时,扮演耕牛的人要擅长做出各种各样逗人发笑的动作,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欢乐。按当地风俗,谁能摸到牛的眉心,谁就最华蜜。拉枯族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福米耙,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华蜜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佰:族低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耙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谐、甘甜、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