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治水.docx
王安石治水王安石一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自幼跟随父亲旅居于江西、四川、广东、江苏、河南等地,青年时亦曾至各地游学,深入了解各地不同的人文风貌。丰富的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他崇尚学习求知,实地考证。郅县知县的地方官之路是他开始践行的起点,他心系民生,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形成了关于治水的见解,并体现在他的地方治理中。王安石在赴任郢县知县的第一年就详细了解了辖区内农业整体情况及水文地貌。他经调研得知,郸县先天水文条件优越,水源丰富,当地人本无干旱之忧,但由于水利设施常年无人治理,导致水道堵塞、储水系统被破坏,以至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不辞辛劳,短短十几天走遍了郸县管辖的十四个乡镇,深入了解各乡实情,耐心劝导民众参与到疏浚河流湖泊、修建水库堤坝的工程中去。邺县经游记详细记录了王安石调研各乡镇河道情况和动员民众的日程安排。他亲自指挥并巡视水利工程的修建,”观噢工凿石”“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王安石始终处于治水一线,亲力亲为,民众受此鼓舞,也积极响应,贡献力量。最终使水有所归、有所储,田有所用,免受旱涝之灾,粮食连年高产,百姓收获颇丰。邦县知县任后,王安石又历任南北多处地方官,目睹了各地老幼民众饱受水旱灾害的困扰。基于这种现状,他派遣人到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他们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制定了农田水利约束,相当于北宋的“农田水利法“.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推行他的“新法”°农田水利约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方争言农田水利这项法令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注重招纳贤才。无论官民,只要熟知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修建的都可以向官府提出自己的建议,若确实是有利于治水治田的建议,则给予奖励,或录用该人为官吏。二是注重民情采风,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调查研究。王安石下令各地方官员要详细调查辖区内的荒田及需要疏浚或兴建水利工程的情况,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呈至中央统一解决。三是注重民众力量。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到水利建设中去。这三条内容实质上聚拢了专业治水治田人才,统计各地江河湖泊土地的实际情况,吸引治水治田过程中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最终达成主动发现问题、专业人才指导问题、兴修水利工程以解决问题的局面。自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全国兴建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仅水利田建设就达10793处,主要成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埋塞湖陂的修复,主要手段为疏浚湖塘、还原湖塘原貌,建设灌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缺水的农田,使得湖塘既可在水灾时储水,又可在旱灾时供水。例如,对濠州钟离县长安堰、沧州北三堂、济州南李堰、濮州马陵泊等湖塘所做的生态修复。二是对河道的疏浚,主要针对因泥沙淤积而泛滥成灾的河道做疏浚。疏浚的办法为利用水流冲击淤沙以减少泥沙的淤积,又利用“浚川杷”等工具冲荡泥沙以减少沉积。汴水、漳河、蔡水、淖沱河等大河流在当时都疏浚成功,大大减轻了河流两岸的水灾隐患。三是围造淤田,利用水利工程将河流内积聚的淤泥导入荒地之中,使得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达到了既疏浚河道又造就农田的目的。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认为要积极调动众人的力量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大自然蕴含财富,水利工程的完善有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良田广阔、人口众多,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但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故虎牢迤东距海口三二千里,恒被其害,宋为特甚。“黄河在下游平原地带多处决口,并数次改道,最终分成二股河,水患严重。由此黄河治理便显得十分重要,成效事关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当时黄河水患的根本原因在于黄河水道在下游分成两道,水流速度减缓,使得河道中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愈来愈高,堤坝难以防护。王安石认识到了黄河水患发生的关键所在,遂主张要恢复黄河原貌,将黄河下游的两条河道重新归为一条。并尝试使用“铁龙爪”“浚川杷”等清淤工具清理河道淤泥,治理黄河长期存在的泥沙问题。在黄河治理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欧阳修对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治黄提出了异议,王安石却认为若以万人之力解决十万人忧愁的事情,那就应该立马去做。虽然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对黄河的治理未竟全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要穷尽人力来做好这件事。人主动施为需要以认识自然与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所谓''天变不足畏”,认识自然可以消除人在面对自然时过度自信或恐惧的心理状态。王安石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人通过学习才能知晓万物之理,识得日月星辰、山川丘陵、江河湖海。向自然学习,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才会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王安石颁布的农田水利约束要求众人因地制宜治理,结合实际,广泛调查当地的地貌及水利条件,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提升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形成对治水的客观认识。在水田治理的过程中,王安石始终尊重客观规律的运行,认为人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合理地利用自然之物。他写的一首诗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为的作用在面对自然时的意义:“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牛和马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但如果不给牛穿鼻、马套头,牛、马怎能为人干活?穿牛鼻,络马首就是人在自然面前有所为的结果。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王安石治水的实践中。人既不能被水旱灾害的发生所吓倒,也不能束手旁观、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众人之力,通过兴修水利、整理田地、清理淤泥等措施治理河水,防范水旱之灾。王安石在治理水田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地农田水利的实情,依据客观实际,聚集众人之智,将自然之害变为自然之利.如其诗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认识事物,同心并力使不惧怕浮云挡住眼前、挡住前路。王安石水田治理的实践不仅对当时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世带来了长远的收益。乔清举崔惠涓来源:学习时报在2024年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党建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行政执法队伍在交通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成功的有效路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的特点(一)行政权是权力基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不仅仅是执法机构内部资源的重组与整合,与行政权的重构和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不同,行政权是权力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的有关程序规则。(二)主体统一、规范。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拥有的决策权、管理权和执法权需要进一步整合,各个功能单位的分工明确,管理效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下,主体具有统一、规范的特点,要避免出现多头、重复执法的现象。(三)客体较为复杂,综合性更强。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的新模式中,原本属于各个内设机构的执法权力被整合到了一个部门,它的工作范围涵盖了道路(路政和运政)、水路、港口等多个领域,已从单一的客体变成了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客体。行政管理对象的多样性,要求行政管理活动更具全面性,且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人员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性。二、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党建工作的意义(一)有助于执法队伍行为的革新。思想理念会对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工作人员的行为习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必须加强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能够有效地推进执法队伍改革,能够在创新党建活动的基础上,向行政执法人员传输最新的执法理念,提升新时代交通运输管理质量,确保执法行为符合规范,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二)可以提高执法队伍的执行力。我国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还有待改善。所以,要注重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对执法人员思想认识、责任心等的培训力度,为增强执法人员的执行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使执法人员形成陵时注意自身言行的良好习惯,将秉公执法的观念牢记心中。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执行力,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和稳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三)能够防止执法队伍出现思想偏移。在综合执法队伍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思想偏激的人员,这会给相关执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部分执法人员也会被极端思想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执法工作中,执法人员经常与思想偏激的人员接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部分执法人员的思想和政治观念就可能发生偏差,从而对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所以,要注重党建工作的开展,避免执法人员的思想偏差。三、全力做好新时代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党建工作(一)以人为本,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中,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代表着行业的形象,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加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执法管理部门可以从交通运输行政机关自身的规章制度出发,加强党建工作。同时,在开展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党建工作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交通运输执法管理部门要遵循“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充分激发执法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做好员工的关怀与激励工作,从而建立单位与员工的和谐信任关系,相互尊重、共同成长。此外,管理部门要全面掌握执法人员的思想动态、执法方式、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尽量做到人性化,为执法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节假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充实员工的思想文化生活;在员工生日、生病及遭遇困难的特别时期,可以组织有意义的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提高执法人员的归属感。(二)创新党建工作组织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要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使党建工作取得实效。第一,提高执法人员的理论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对其进行舆论监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行政执法责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第二,在开展党建工作时,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影响和警告执法人员,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第三,以真情感动人,在开展党建工作时积极听取执法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执法人员解答相关问题,在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执法人员对党建工作的关注度;第四,将执法队伍集中起来,利用交通法律知识竞赛、执法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执法队伍的专业水平,从而保证执法队伍的工作成效,促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第五,建立健全的党建工作体系,保证高素质的党员干部能与时俱进,适应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的要求,从而使其切实有效地克服工作中的难点。(三)加大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改善,制约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改进,影响了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服务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重视程度,加大党建工作宣传力度,对思政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交通运输执法管理部门要制定必要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能职责,对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扩大其影响范围。此外,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党建工作。例如,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课讲座等方式,让党员员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改革。(四)倾听群众意见,保持党建工作温度。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提高交通综合执法队伍党建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要走得更远,就要更好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保护群众的基本权益,更好地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温度,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心。第一,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和整理,集中力量,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