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要素推进基层党校基本培训.docx
紧扣关键要素推进基层党校基本培训开展基本培训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党校初心、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生动实践,为各级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路径和方法指引。县级党校处于全国党校系统的基层,是培训和教育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遒主阵地。但由于县级党校培训对象面广量大,加之受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很难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尤其是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体。如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普及,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委党校顺应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要求,聚焦基本培训关键要素,在做好常规班次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培训,发起成立了“马跃皋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村村到”宣讲活动,把党校课堂延伸到村(社区)一线,实现了如皋348个村(社区)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内容上突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在理论教育方面,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紧跟这一思想的最新发展,开展经济、法治、文化等分领域、分主题的系统化培训,帮助基层党员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铸魂、固本培元。在党性教育方面,依托如皋本地各类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出更多贴近基层党员生产生活实际的新专题,讲好讲活本地的红色历史、革命文化,既突显党性教育特色,又增强课堂吸引力,让面向基层党员的党性教育可知可感、鲜活生动,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在能力培训方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现实课题,针对不同村(社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党员“量体裁衣”,提供课程菜单给基层党员自助点单,满足个性化需求,切实提升基层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基层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对象上突出基层党员。一是灵活学制提升参与度。充分考虑基层党员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需要,注意避开农忙时段,灵活设置培训学制,探索长短结合、分段分期等宣讲方式,合理安排宣讲时间,减少对基层党员日常的影响。适时把党校课堂延伸到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场庭院,化“大教室”为“小课堂”,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基层党员身边。二是创新形式提升接受度。采取集中讲授、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线上线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基层视角思考,用群众语言交流,将“普通话”转换成“家乡话”,将“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把书面化的“大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小故事”,让基层党员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三是注重互动提升认可度。授课,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输出,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坚持尊重基层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和群众同坐一条板髡,感受基层脉搏,共话群众关切,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声筒”、民情民意的“收集员”,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成效上突出走深走实。明确周期常态长效,杜绝运动式的一阵风宣讲,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在如皋全市所有村(社区)开展常态化培训,通过一个周期的培训,确保完成计划内的基本理论、党性教育、能力提升相关课程,保证基层干部和党员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做到学用转化无缝衔接,结合基层发展各项工作,引导党员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把党的创新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党员立足自身特长和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切实把宣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通过评估反馈聚力提升,重视基层党员对于宣讲效果的评价,畅通意见反馈途径,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不断提升基本培训质量,确保久久为功、常态长效,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如皋原野上生根开花,为如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石留权来源:学习时报市医保基金监管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市医保局坚持破难题抓关键,探索医保基金“事前防、事中查、事后治”数字化信息化、无缝隙全环节监管模式,实现医保基金监管由粗放零散向精准全覆盖转变。2023年度全市追回医保基金*余万元,基金使用质效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一、优指标、强预警,推动医保基金监管“关口前移”。一是优化医保服务协议。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出特色,在国家、省协议条款基础上,增加结算数据核对、材料报送要求等本地化条款,细化协议履行、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省内率先创新设置24项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质量保证金拨付和年度清算挂钩,提升协议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量化重点监控指标。在省内率先创新性设置重点监控指标,对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人次人头比、次均费用、辅助用药等重点指标进行量化监控,每季度对重点监控指标进行数据稽核。三是强化智能预警应用。全市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智能监控系统,完善医疗机构端事前多重预警功能,实施医生医嘱处方、护士医疗计费”双提醒”,在上传医保基金结算单据前进行预审预警,有效减少各类违规行为的发生。2023年智能审核共*万人次,拒付医保基金*万元,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二、精准查、专项核,推动医保基金监管“协同发力”。一是开展数据精准筛查。建立数据筛查规则库,由原来按比例抽查的模式,变为精准、点穴式全覆盖,在医保结算平台开发设计“连续出入院检测”模块,精准锁定重复住院、分解住院等问题病例,经人工复审、确认后,在月结算拨款时即可完成基金扣拨。2023年共查出连续出入院病例共*例,累计扣拨违规医保基金*万元。二是建立专项稽核机制。每季度定期开展病案质量检查,大数据初步筛查后,对疑点病组进行专项稽核,重点查处诊断编码及入组错误、例均费用变化幅度较大等情况。2023年度共稽核抽取*份病例,发现高编高靠问题病例*例,依约扣回医保基金*余万元。三是推行部门联合检查。卫健、市场监管对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检查,主动与公安部门对接开展线索核查,联合检察院、公安、财政等部门加大对医疗机构分解住院、挂床住院,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等常见违规问题的整治力度。2023年度,对*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现场检查,追回违规医保基金*余万元。同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涉嫌行政处罚的予以处罚,符合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条件的应移尽移,涉及卫健、公安、市场监管等其他部门职责的,按程序做好问题线索移交移送工作,确保违约违规违法问题处理到位。三、深分析、强治理,推动医保基金监管“常态长效”。一是建立运行监测分析机制。将体现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费用控制等要素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再住院率、时间费用消耗指数等指标,以及重点药品使用数量、费用等情况纳入监测分析范围,开展职工、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分析,向医疗机构公开收支结余、可支付月数等基金运行数据,对全市各就医类型的住院人次、人数、人次人头比、报销比例等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提高医疗机构精准使用监测数据能力,减少违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每月归集医疗机构实际收入、医保基金收入支付、病例分布等数据;每季度对医疗机构的监测指标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研判发展趋向、提出整改建议;年底对医疗机构全年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汇总问题,掌握各医疗机构、各类别病组及医保基金的总体运行情况。累计印发监测分析通报*期,召开运行分析会议*次,下发函询通知、收回整改回复5*份。三是引导医疗机构建立内部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建立集业务培训、病案检查、优秀病历评选、病案质控联络员机制和病案信息化校验为主的院内质控体系,建立DRG付费模式下的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从粗放式增收向成本核算与管控增效转型,推动医疗机构自我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行业自律、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真正实现“源头治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支撑,医保基金监管一直在路上。面对医保基金监管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挑战,*市医保系统将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护航医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