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劳动实施方案与评价.docx
XXXX中学劳动实施方案与评价(草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思想,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落实教育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响应学校弘扬劳动精神的号召,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制定XXXX中学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施方案与评价。二、总体目标1 .通过劳动实践基地劳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及热爱劳动的品质。2 .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3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三、实践活动形式劳动基地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劳动教育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1 .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劳动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高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2 .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允许高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形成书面心得体会,记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四、劳动实践主要原则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2 .技术性原则。劳动技术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基础性原则。劳动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具备基本劳动技能,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4 .适应性原则。教师在实施劳动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水平,把握好劳动实践活动内容的可接受性。5 .安全性原则。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严格遵守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五、途径和方法1.组织领导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教育课专用教室;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教育资源。2 .师资建设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通过不定期的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动实践课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劳动实践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实践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劳动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3 .课程资源学校利用实践基地,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实践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4 .教育管理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观察劳动一一模仿劳动一一独立劳动熟练劳动一一创造劳动”的顺序发展的。5 .展示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六、劳动教育实践评价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积极的劳动实践体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二是通过对劳动结果的评价,培养认真负责、团结互助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效为对象,体现劳动教育实践多样性特点,通过学生劳动表现、劳动交流、劳动情况记录、劳动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综合评价。(一)行为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行为评价是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态度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自评、互评是重要的劳动实践行为评价方式。自评和互评过程中,相互熟悉的若干名同学组成评价小组,每个人以别人对自己劳动实践行为的评价为依据,相对客观地评价出劳动实践学习情况。(二)成效评价劳动教育实践中的成效有时表现为一种行为,有时则是一个任务的完成,或者是共同组织完成一个劳动实践项目。因此,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效评价要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相结合,如果是劳动实践任务,评价的内容要看任务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等结果方面;如果是一个劳动实践项目的解决,评价的内容要关注学生劳动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与目标达成等方面。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及时开展劳动实践成效评价,便于教师发现指导中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对他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做出有意义的分析,总结取得的进步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课程化实施为主要手段,强化了劳动课程意识,在丰富的劳动教育中实现全面育人,既是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更是生命更好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