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的MIMO-OFDMA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ocx

    • 资源ID:1260728       资源大小:333.03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的MIMO-OFDMA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ocx

    ()MAf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基于MAT1.AB的MlMo-OFDMA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1208022学号:120802219学生姓名:陶静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二O一六年五月十八日基于MAT1.AB的MIMO-OFDMA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摘要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形势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用户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I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及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等方面具备优越的性能,是未来通信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阐述了MIMC)技术和OFDM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然后通过分析MIMO技术和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设计出简单的MIMo-OFDM系统。基于MAT1.AB软件对所建立的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进行了仿真,并对SlSo-OFDM系统和MlMO-OFDM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MIMo-OFDM系统方案能够在不增加误比特率的情况下增加信道容量,最后结合空时分组码(SpaceTimeBlockCoding,STBO对MlMe)-OFDM系统进行了完善并采用MAT1.AB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相较于未完善的系统完善后的系统的误比特率指标明显降低,传输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无线通信;MIMO;OFDM;误比特率PerformanceEvaluationofMIMO-OFDMASystemusingMatlabAbstractAs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hasresultedinmoreinfluencesonpeople'sdailylivesandbusinesses.Higherrequirementsshouldbeprovidedbycommunicationsystemtomeetpeople,sneeds.Thecommunicationsystemwhichbasedonthetechnologyof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and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enablestonotonlyincreasethesystemcapacity,butimprovethespectrumutilization,andmoreovertoeffectivelyagainstfrequencyselectivefading,hasbecomethekeytechnologiesinthefieldofcommunicationinthefuture.Thispaperfirstgivesanin-detailedsurveyonMIMOandOFDMtechnologiesinacademicsociety.Afterthat,wedesignedasimpleMIM0-0FDMsystembymeansoftheanalysisofthebasicconceptsandthearchitectureofMIMOandOFDMtechnology.FollowedbyperformanceevaluationviaMatlabtocompareSISO-OFDMandMIM0-0FDMsystemsintermofchannelcapacityandBitErrorRate(BER)tovalidatetheproposedMIM0-0FDMsystemoutperformsSISO-OFDM.Finally,wefurtherintegratedspace-timeblockcodesintotheproposedMIM0-0FDMsystem,throughsimulationresults,wecanobservethatBERcanbesignificantreducedcomparedtoitscounterpartwhichwithoutimplementsspace-timeblockcodes.Keywords:Wirelesscommunication,MIMO,OFDM,BitErrorRate(BER)第1章绪论11.1 课题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2. 1OFDM研究概况11.3. 1MlMO研究概况21.4. 2MlMO-OFDM研究概况31.3 论文结构3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42.1OFDM基本原理42.1.1OFDM数学描述42.1.2OFDM系统框图72.2MIMO原理及数学描述92. 2.1MIMO系统模型93. 2.2MlMo信道容量112. 2.3空时编码技术112.3无线信道环境及数学描述12第3章仿真与分析143. 1MIMO信道容量仿真143. 2MlMo-OFDM系统与仿真164. 3基于STBC的MIMo-OFDM系统与仿真193.3本章小结20第4章总结215. 1完成的工作214.2不足与展望21致谢22参考文献23附录24第1章绪论1.1 课题背景对于无线通信系统,其性能的优劣通常采用有效性和可靠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其中,有效性的衡量一般采用频带利用率,而可靠性的衡量则通过误信率和误码率。故高频带利用率和低误码率是一个良好的无线通信系统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多输入多输出(MlMO)技术可以在无线信道上成倍地增大信道容量,它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即降低了误比特率,并且这些优点的实现不需要提高发射功率或者增加信号带宽,高效地将空间资源转换为频谱资源。然而,MlMO技术也存在缺陷,由于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实质上是多路信号互相重叠形成的,因此,不同时刻信号间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会出现码间干扰现象,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OFDM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高速率的数据流转换成很多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使低速子数据流依次调制到对应的子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同时:由于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虽然总的信道并非平坦,但是每个子信道上可以看作是平坦性衰落,从而来消除ISI(InterSymbOIInterferenCe,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这一特性可以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通过普通的频域均衡消除。鉴于此,将MlMo技术与OFDM技术结合不仅可以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而使MlMO技术所存在的频率选择性衰落问题得到改善,而且可使数据速率极大提高,系统容量增加。因此,M1M0-0FDM技术被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3 .1OFDM研究概况OFDM技术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它的形成归功于许多通信领域科学家们的贡献。早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子信道频谱相互重叠的并行数据来进行传输和实现频分复用的方法便被人提出,该方法可避免高速均衡的使用、抑制窄带脉冲噪声、对抗多径衰落,进而使频谱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可以说是OFDM系统的雏形。不久之后,该技术就被应用到了多种高频军事通信系统中,这极大的促进了OFD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RObert.WChang发表文章OrthogonalFrequencyMultiplexDataTransmissionSystem提出了传输信号通过一个带宽受限的信道时无ISl和ICl的原理。1967年,BUllOnR.Saltzberg发表文章PerfomanceofanEfficientParallerData提出:设计-一个有效的系统主要应该集中考虑如何减少相邻信道的交叉干扰(CroSSInterference),而不是仅考虑每个独立的子信道情。1971年Weinstein和Ebert通过文章DataTransmissionby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Usingth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提出把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应用到并行传输系统中,用其实现多个调制解调器的功能,从而使正交频分复用只须经过基带处理便可实现而无需带通滤波器,使OFDM技术的实现难度大大降低,进而促进了OFDM技术的推广应用。1980年,AbrahamPeled和AnlonioRuiz对C)FDM技术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第一次引入了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来解决正交性问题,他们将OFDM符号的循环扩展加入到了防卫间隔中,当CP大于信道冲激响应时间时,就能够实现弥散信道中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虽然加入CP也同时带来了能量损失,但是相比于其所获得的几乎是零的IC1.还是值得的。而之后随着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的提出,以及近年来半导体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OFDM技术的运用愈加广泛。目前,OFDM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多种无线传输标准中,比如有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AUdiOBroadCaSting,DAB),数字视频广播(DigiIalVideoBroadcasting,DVB),无线局域网IEEE802.1la/g和欧洲电信组织(EUrc)Pean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Institute,ETSI)的宽带射频接入网的局域网标准Hiperi1.AN2,无线城域网IEEE802.16标准等,Wi-Fi和WiMAX技术的兴起使得OFDM成为一种“时髦”的技术。同时也是长期演进(1.ongTermEvolution,1.TE)技术中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已在4G1.TE技术中得到试用,预计仍然会作为未来5G中主要的调制技术。1.4 .1MIMO研究概况早在1908年,Marconi就已经提出了有关MIMO技术的观点,他认为MIMO技术可以用来实现抗衰落。然而真正推动MIMO技术发展的工作则是由AT&TBell实验室的学者完成的。1994年,PUMraj等人提出多天线系统。1995年Teladar提出了在衰落情况下的MIMO容量。1996年Foshini给出了一种多入多出处理算法一D-B1.AST(Diagonal-Bell1.aboratories1.ayeredSPaCe-Time,对角-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算法998年Tarokh等讨论了用于MIMO的空时码,随后WolinanSky等采用V-B1.AST(Vertical-Bell1.aboratories1.ayeredSpace-Time,垂直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算法建立了一个MIMO实验系统并通过室内试验证实发该系统可实现普通系统中极难达到的频谱利用率。这些工作的推进使得MIMO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2.2MIMO-OFDM研究概况目前,对于MlMo-C)FDM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增加。在国外,D-1.ink>IntekAtheros与Broadcom等公司先后发布了各自的MIMc)-C)FDM的芯片组,欧盟启动了STlNGRAY项目,致力于室外宽带无线接入的正交频分复用演示系统的研究。目前,MIMo-OFDM技术已被多种无线传输标准采纳。例如,IEEE802.11nIE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的MIMO-OFDMA系统的设计与仿真.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