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流变及本土化研究.docx

    • 资源ID:1158926       资源大小:32.1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流变及本土化研究.docx

    中BtlIgB菩萨像发式式样;融及本土化研究古印度地区菩萨像有戴宝冠和束发两种造型形象,这两种形象分别传入中国。束发形式的菩萨形象从数量上来讲,北朝时期束发形式的菩萨像要远少于戴宝冠的菩萨像,但其仍衍生出丰富的发式式样。在河西走廊及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其丰富的发式式样成为中国早期菩萨形象的代表。西域地区却很少出现束发形式的菩萨形象,这可能跟当时的信仰与习俗有某种关系,或是只接受王者形象的菩萨像。犍陀罗地区戴宝冠和束发形象的菩萨像十分常见。但在西域地区,以龟兹地区壁画为例,很少有束发形象的菩萨像。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印度犍陀罗束发形式是弥勒菩萨像特定的图像特征,阿富汗出土的七佛一菩萨像浮雕像中菩萨像为束发形式的弥勒菩萨,这一特征并未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流传,在中国汉地和西域弥勒菩萨像常以戴宝冠的造型出现。详见(赵莉.克孜尔石窟壁画年代学研究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0.)但是中国汉地戴宝冠的菩萨像并非也专指弥勒,除了菩萨像发式与尊格之间没有形成具体的密切关系之外,还需要结合手持物、印相其他图像特征来判断其尊格。这也就表明,佛教东传过程中,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菩萨像发式式样与文化内涵上所具有的差异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义上的菩萨像发式,包括发型(把头发梳成各种造型)和头发上的装饰物两部分,即对整个头发部分的修饰、装饰。1在以往的研窕中,菩萨像的束发形式总是归为头冠的范畴之内,2也有将某一地区或某一类菩萨像发式作为研究对象。3目前来看,学界还没有对北朝菩萨像发式进行全面性梳理与研究的文章。本文旨在通过对菩萨像发式起源及发展的讨论,来分析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内菩萨像发式造型演变过程中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一、菩萨像发式的溯源佛或菩萨的造像一般依据经典仪轨中关于佛、菩萨的规定,但具体到服饰、装扮乃至整体造型,各地则不尽相同。佛教艺术发源地的古印度地区对中国北朝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以下通过梳理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中菩萨像的束发形式,并关注印度本土人物的束发特征,来分析中国菩萨像发式的源流。1 .犍陀罗菩萨像束发形式犍陀罗地区菩萨造像的尊格有释迦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束发形式的菩萨像通常被识别为弥勒菩萨,关于犍陀罗菩萨造像发式的相关研究,马歇尔、宫治昭、富歇等学者认为弥勒菩萨束发造型来源于婆罗门教的梵天形象,梵天为古印度教的神祇,为婆罗门教寻求解脱的修行者形象,其头发束成卷,或者绢成发髻,长发披垂,提着水平,通常并不佩戴饰品。刘慧则认为弥勒菩萨像束发造型直接源于婆罗门教修行者发式。综上,菩萨像束发形式与婆罗门修行者发式颇具渊源。结合手持物,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图式。4束发形象的弥勒菩萨像在印度犍陀罗早期阶段较为流行,其图像的形成被认为与古代印度的世界观、宗教观渊源深厚。5贵霜时期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深受古印度、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6菩萨的形象带有西方人种特征,菩萨像的头发通常为波浪形卷发,其束发方式一般是在头部顶上束有部分头发,绢成一个丸子型的髻,然后由发带或珠串发饰固定,其余部分的头发披在肩膀上(图1-2)。另外,菩萨头顶束起的发髻,有时会松散或作成装饰性的”形,中间有装饰性的宝珠,或是珠串。如美国大都会藏菩萨像,头顶发髻为装饰性飞”形,发髻前饰有月牙形装饰物,发髻由珠串固定(图3)O这种发型外观颇似佛传图中的婆罗门形象,在形象上接近于古希腊罗马造像。7据考古发现,婆罗门发式有青年、中年、老年之分,青年婆罗门的发式有长直发、盘发束一髻,卷发、盘发束一髻,螺髻、颈后有水平发束,前正中间环髻、颈后有水平发束,拢起、侧面做环髻,拢起、被环或绳束起大圆髻等多种样式。8因此,犍陀罗菩萨像结髻发式主要源于青年婆罗门发式中的束环髻的造型。2 .印度本土造像的束发形式贵霜时期马图拉佛像雕刻是印度本土式的,完全不同于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雕刻艺术形式。印度马图拉菩萨造像与犍陀罗雕像有着明显的区分,如一件现藏在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的带有“菩萨”铭文的造像,其年代记载为迦腻色迦三年的马图拉菩萨立像,铭文虽是“菩萨”,但雕像并没有佩戴珠宝饰物。因而,也有研究者认为是马图拉最早的佛像之一。9131马图拉早期的佛像中总是被标记为“菩萨”,但其形象则完全符合常见佛陀的造型。9132如现藏在马图拉政府博物馆的卡特拉佛陀坐像(图4),在它的左右两边有二胁侍,主尊像头顶肉髻似为卷贝壳或蜗牛形发髻,二胁侍头上有一圭型叶状饰物,头发从圭型饰物中穿出来,其余头发与珠串饰盘于头顶。以上可知,马图拉菩萨造像常以戴圆盘宝冠的形象出现,很少有束发的形式。图像中胁侍菩萨像所戴圆盘宝冠造型的参照蓝本是印度本土传统的药叉像。另外,药叉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的世俗女性特征,其发式特点为头顶上的圆形发髻、珍珠环、花饰,以及垂在肩上的发辫(图5)。这一发式特征后来被佛教人物形象(飞天、摩耶夫人等)所吸收,最终也影响到中国菩萨像发式式样。3 .发冠古印度佛教造像对中国产生了三次大的影响,其中最大一次影响来自第二次,约为公元56世纪。此时期印度教在本地崛起,毗湿奴、湿婆雕像大量涌起,在印度教造像中湿婆造像通常以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涂灰,缠发椎髻,头戴一弯新月等特征。9230发冠塑造显示出不同的样式,比较常见的样式包括椎髻、散发或发髻冠,其中以发髻冠最为常见,在印度各地区对“发”和“冠”的表现也各不尽相同。常任侠对湿婆发冠的有着详细的描述:“如湿婆的发髻,绢做角椎髻,发上随情况不同而戴有各种饰物:骷髅、毒蛇及新月,如是即所谓的发髻冠。Tl0湿婆的发髻有时呈散开状犹如光轮,这就是所谓的发髻轮。有时也梳成扇形冠,或者是把发髻做成高高盘旋的三层圆锥形,或是戴火焰冠等等。也就是说湿婆头饰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发”为冠,形成发冠。笈多时期印度教神祇形象的发式因素渗入佛教艺术形象中,如犍陀罗弥勒菩萨束发式的发髻被扎成高结式的“发髻冠”,发髻前有化佛标志。11综上,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从贵霜时期发展到笈多时期,其样式呈现多样化表现。与此同时,印度教神话因素渗入其中,图像之间互相转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菩萨像的束发形象呈现出多种复杂文化属性。二、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分类与特征古代印度束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亦与多种混合因素交融在一起。中国早期菩萨像束发形式中主要的外来因素仍以犍陀罗样式为主,佛教艺术在汉地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本土世俗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带有中国审美意识的菩萨像发式。笔者将北朝时期菩萨像的发式类型概括为两类,即半束发形式A型和全部束发形式B型。1.A型发式第一种(A型)是将部分头发束上去,剩余的头发分成两股,分别从肩膀两侧垂下(图6)。根据A型发式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类,即Al型和AIl型。Al型的头发为椭圆形或馒头状,发辫为卷发样式。Al型常见有四种式样,Al式呈现出印度犍陀罗发式特征,如松原三郎中所收录的十六国时期鎏金铜观音造像,12菩萨像头发用窄布帛固定,发髻为扇形,并雕刻出发丝,剩余头发被分成两股披在肩膀。Al式以武威天梯山石窟寺北凉时期4号窟中菩萨像壁画为例,菩萨像头发在头顶束成馒头状,用红色布帛固定,剩余头发披在肩部,耳边有一缕卷发丝。Al式以敦煌莫高窟北凉275窟中的束发菩萨像为例,发髻为椭圆状,束发带犹如宝冠的冠披。2AI式呈现出北方民族特色,如炳灵寺石窟169窟中胁侍菩萨像发式,束发带为布帛裹成的长条状,两边形成两个三角状。All型主要特征表现为发髻成为一个整体造型,并由单髻向双髻、多瓣髻发展,两侧发辫出现三层直发(或卷发)形式和圆形物CAll式以麦积山石窟140窟菩萨像为例,发髻为方型扇形,中间隐约可见有分线,肩膀侧有发辫垂下。All式为贴有花饰的双髻造型,如庆阳北石窟寺中菩萨像,束发带中出现有花朵或圆形装饰物,发髻呈方形双髻造型,并在额前的发髻上贴有对称的两个花饰,发辫为直发,由圆形物固定后顺肩而下。All式双髻造型以青州地区出土的北魏正光六年贾智渊造像为例,胁侍菩萨像发髻作中缝线形成两瓣式,用宽发带扎系,发带中间位置有一圆形物,束发带在两侧作装饰性花结后垂至肩部,呈褶皱状。All式中发髻呈四瓣式,刻出缝线,发髻前有各种饰物。A型发式分布范围涉及整个中原北方地区,这两类式样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内流行的发式特征。Al型发式是十六国时期至北魏初期这一阶段较为流行发式式样,其四种式样流布于凉州一带的石窟寺及单体造像中。All型发式是北魏中晚期汉化政策推行后开始流行的式样,分布地域较广,如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出现有All型发式,特别是在麦积山北朝时期的洞窟中,清晰的呈现了Al型和All型发式式样的流布与发展:Al型主要分布在麦积山早期洞窟中,如北魏78窟、69窟、163窟、185窟等,All型主要分布在北魏至西魏洞窟中,如北魏120窟、127窟、西魏60窟,123号窟等。2.B型发式第二种(B型)是将头发全部罪成髻,形成一个整体造型。常见的式样有单髻、双髻及多瓣髻造型(图7)。北朝时期的B型发式呈现出从单髻(高髻)向双髻及多瓣造型发展的趋势,笔者将其分为单髻(Bl型)和双髻及多瓣造型(Bll型)两类。常见的单髻造型有扇形、桃型、肉髻型等造型。Bl式以云冈石窟第6窟菩萨像为例,胁侍菩萨像头发被绢成扇形造型,后用发圈或是发带固定住,发髻两侧有冠披,肩膀上无发辫。Bl式为作中缝线的桃型(又似菱形)发髻造型。Bl式发髻为低平状,由红色发带束发。Bl式为肉髻型。双髻及多瓣髻造型有四种常见式样。Bll式双髻以丁朗俊合家造像碑胁侍菩萨像发式为例。Bll式三瓣髻以荥阳市大海寺遗址出土北魏孝昌元年(525)弥勒造像碑中文殊菩萨所束发式为例。北魏孝昌二年(526)骆道明造像中胁侍所束发式为四瓣髻BIl式。青州北魏晚期菩萨像所束发式为多瓣髻Bll式。B型发式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带,Bl型最早出现在云冈第二期洞窟中,Bl式零星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陕西一带,并在各地衍生出丰富的式样,如Bl式、Bl式主要分布于青州一带,Bl式见于邺城地区。Bll型出现要稍晚于Bl型,北魏晚期(六世初之际)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一带发展起来,其中尤以河南和山东地区出土的菩萨像发式式样最为丰富,有单髻、双髻、三瓣及多瓣式等造型。综上,北朝菩萨像发式类型在各地出现丰富的式样,其式样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六国时期至北魏中期。A型发式在甘肃地区石窟寺及各地出土造像中发展,在式样上并未脱离对犍陀罗菩萨像发式的模仿。这一阶段的菩萨像多以A型半束发、脑后垂冠披的形式出现。第二阶段为北魏中晚期至北齐北周时期。这一阶段为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的重要发展阶段。Bl型束发式样的出现也影响到Al型的发展,衍生出All型,但All型发式并未在云冈石窟中发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迁都洛阳后,在汉化政策的不断推行下,这一举措也影响到佛教造像服饰式样变化。此后,中原北方各地石窟寺及出土菩萨像的束发样式开始变得丰富,逐渐融入了中国固有的审美观念,与世俗流行发式并行发展。其中尤以山东青州和麦积山石窟寺的菩萨像All型发式最具地域特色,两地菩萨像发式在式样上呈现出极大的形似性。三、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嫡变与文化特征中国菩萨像发式伴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而发生变化,以其丰富的式样呈现了佛教造像样式中国化的缩影。早期菩萨像深受印度、中亚文化的影响,以半束发的形象在中国北方地区流布与发展。在佛教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特征的影响并催发了多种造型的发式,其丰富的式样不仅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体现,在发髻造型、装饰物、额前发髻及发辫等方面更多地集中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内、不同地域、民族、习俗背景下的多元化文化特征。1 .菩萨像发髻的造型北朝时期菩萨像的头发的造型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历经了改头换面,融合了当时世俗流行发式特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菩萨像双髻发式的出现。南朝地区出现双髻造型的佛像人物要早于北朝地区,最重要的例证为3世纪前后吴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北朝菩萨像发式式样流变及本土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