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美食以宋韵:林洪《山家清供》的饮食书写及其文化史意义.docx
-
资源ID:1121110
资源大小:28.4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赋美食以宋韵:林洪《山家清供》的饮食书写及其文化史意义.docx
5三食以宋韵:林洪山家清供的饮食书写及其文化史意义生活美学的演变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有宋一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代。正如学者所言:“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中国伟大的京调法也产生于宋朝。"1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促使宫廷和民间的饮食更趋精细化,另一方面,饮食的发展也使得饮食书写更加多样化。先秦时代,关于饮食的书写主要散布于经书和诸子著作中,汉以后,赋这种擅长铺排状物的文体给饮食书写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唐代诗歌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留下了不少描写饮食的诗作0到了宋代,大量书写饮食的文本散见于诗文集、笔记、谱录等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样态,而卷帙浩繁、内容庞杂的宋人笔记中,也出现了关于饮食的专门著作,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一、林洪及其山家清供林洪,南宋人,生平略见于韦居安梅碉诗话卷上:“泉南林洪字龙发,号可山,肆业杭泮,粗有诗名。理宗朝,上书言事,自称为和靖七世孙,目杭贯,取乡荐。刊中兴以来诸公诗,号大雅梵古集,亦以己作附于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之曰: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格李树云。”2虽然无法确证林洪是否宋初隐上林迪的七世孙,但根据韦居安的记载,他“目杭贯,取乡荐”,即曾冒充临安府籍贯,通过发解试。综合各种文献的信息来看,林洪著述尚有山家清事文房图斑3西湖衣钵集等。山家清供一共104则,基本上一则记述一种美食,这些美食的命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人皆提及的,如"碧涧羹出现于杜甫诗中,“玉桥羹”则是苏轼的儿子苏过研制的,"槐叶淘"为唐宋面食,出现于杜甫、苏轼等人诗中。另一种是原本无名的美食,由林洪自己命名,如“山海兜”"傍林仙""黄金富贵饼等。林洪通过给美食命名,为全书的饮食书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和定围,这也就是山家消供"之"清"。山家清供中记载的美食不限于宋代,有些是过往时代发明创制的,但林洪赋予一道道美食独特的宋人的味,可以说充分彰显了饮食中的“宋韵二质言之,食物,尤其是普通的食物,经过林洪的书写,就带上了一种宋代文人优雅的的致。二、美食的雅化命名山家清供中,约有一半的美食是由林洪自己命名的。林洪起名字的时候,采用了一些手段,努力使平常的食物风雅化。最明显的是将食物与著名人物的饮食经历联系起来,然后借重名人来为饮食命名。如考亭短:考亭先生每饮后,则以越菜供。蔼,一出于吁江,分于建阳;一生于严滩石上。公所供,盖建阳种。集有蔚诗可考。孙螂,以沙卧短,食其苗,云:生临汀者尤佳。34德菜属于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味辛辣。齐民要术云:“肉菜:音早,味辛。4在宋代,德菜是南方人喜食的蔬菜,黄庭坚在次的子瞻春菜诗中说:“萎蒿芽甜落头辣。"准确形容了姿蒿和性菜口味的甜辣之别。在这则文字中,林洪提到的藻菜不止一种,吁江和严滩皆出产短菜,而朱熹所食是建阳的肉菜,林洪认为出于吁江。黄庭坚的孙子黄崂“以沙卧短,食其苗”,对于肉菜的种植和食用颇有心得,但林洪还是将卸菜命名为"考字每",这就把肉菜和朱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朱聂晚年讲学于建阳考亭,称"考亭先生二后世称其学派为“考亭学派工事实上,朱嘉诗集中关于肉菜的诗仅有两首。次刘秀野蔬食卜三诗韵肉菜云:“小草有真性,托根寒涧幽.懦夫曾一噬,盛情不能休。”公济惠山蔬四种并以佳篇来蜕因次其幽i云:“灵草生何许,风泉古洞傍。褰裳勤采撷,枝箸嚏芳香。冷入玄根,春归翠颖长。遥知拈起处,全体露其常。*述及肉菜的生长环境及辛辣的口感。在山家清供一书中,经过林洪的命名,短菜仿佛是专属于朱熹的美食,与“考亭先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联结,而林洪把这种连结固定下来,一种普通的菜蔬由此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考亭挣"之名,尚有朱熹食肉经历与相关诗作为据,而如"东坡豆腐"这样的名称,林洪甚至没有在书中交代,苏轼究竟与这种豆腐有何关系:豆腐,葱油前,用研桂子一二I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320以上是山家清供中东坡豆腐3一则,交代了这种豆腐菜肴的两种烹制方法。豆腐用葱油前,加入经过研磨的一二十枚香槛子和酱料同煮,或者单用酒煮。苏轼与美食有很深的渊源,见诸苏轼自己文字而以“东坡”命名的美食,有"东坡羹,后世所传“东坡肉”也与其黄州时期所作的食猪肉诗有关。但这里所述“东坡豆腐”及其做法,并未见于苏轼自己的记载,它可能创自苏轼,也可能为世间所传。林洪甚至没有援引文献为据,甚至连道听途说的苏轼与“东坡豆腐1的关系都没有说明,就直接给此种豆腐美食冠以"东坡”之名。但是这样一来,香桂子煮豆腐或酒煮豆腐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了。消人黄钺寄葛秋农在3诗自注中述及"东坡豆腐"的做法:"切豆腐方寸许,煎以深油令透,仍杂以草笋煮之,谓之东坡豆腐。"5我们可以发现,借“东坡豆腐"之名,如何煮法,放什么辅料,其实没有一定之规,“东坡豆腐"之名既立,则后人克煮时尽可自由发挥.山家清供中以名人命名的美食还有“太守箜:南朝梁吴兴太守蔡搏(原书作“遵")以自己种植的白览、紫茄为食,不给百姓增加负担,林洪感慨说:"世之醉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34太守蔡搏饮食之俭朴与世人贪图口腹之欲、好逸恶劳形成鲜明对比。林洪只介绍了“太守觉”的食材,而没有提及制作方法,但以"太守命名,原本的寻常菜肴自然变得与众不同了。除了借重朱熹、苏轼等名人之外,林洪对美食的命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给它们起一个充满诗意的优雅名字,通过这样的命名,食材普通、滋味清淡的美食便被赋予了特有的制味。“山海兜”原是宫中房新创制,用新鲜的笋和蕨菜,加上鱼虾切块,过热水后蒸熟,加上酱、油、盐、胡椒粉等调料,和绿豆粉皮拌匀,加醋食用。可以想象,这道美食兼有笋、蕨、鱼、虾的鲜嫩,加上粉皮滑爽的口感,一定极为鲜美。但它原先的名称是“虾鱼笋蕨兜",这样直白地用食材来命名,实在是大熊风景,冬无诗意。林洪为它重新命名,并说明理由:“今以所出不同,而得同于俎豆间,亦一良遇也,名山海兜"311此道菜所用食材出产的地方不同,笋和蕨菜出于山中,鱼虾出自海里,林洪认为它们有幸相遇,成为一道美食,故可名为“山海兜工与“虾鱼笋蕨兜"相比,山海兜非但指明了食材的来源,而且使这道美味佳看拥有了广闾的气象,仿佛是集天地山海之灵气于一身,境界骤然不同。另一个例子是“贿金煮玉"。“博”是煎炒的意思,所谓"烦金春玉1其实就是用笋制作的两种美食。一种是将鲜嫩的笋和以薄面,用油煎至金黄色,另一种是将笋切成方片,加白米煮粥。笋是最普通的食材,两种美食的制作方式也相当简单,但林洪从济顽笄疏拖油盘内熠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两句中得到启发,将两道美食合称为"燃金煮玉38,虽然烹制方法并非林洪发明,但这样的命名却囊括了圮制方法(烯、煮)和美食形象(金、玉),给简单的面拖笋和笋煮粥赋予了无限的韵味。既获此名,身价倍增。类似的命名还有“雪霞熨,其实是芙蕾花煮豆腐,“红白交错,恍如雪弊之霞.318;“松玉”则是白色的毯菜;“金玉羹1是用羊汤煮切片的山药和栗子;“神通饼1是姜片葱丝和面及糖,再油炸;“酥琼叶”则是将隔夜的蒸饼片炙烤,类似于今天的燧馒头片。凡此种种命名,皆使书中所涉科馔出人意表,达到一种神奇的效果:读者看了这些看馔的名称,还没有看林洪的介绍,就急不可待地去猜想,这究竟是什么食材制作的呢?林洪对山家清供中部分美食的命名,使名与实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林洪正是通过名称的诗意与科馔的清淡简朴之间的反差,完成了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提升。可以说,这种反差越大,越能显示出林洪的文化品味与文学才能。同时,也符合山家清供之“山家的自我定位。宋代宫廷与富贵人家饮食之奢华自不待言,林洪则反世道而行之,营造了另一个清雅的、独属于“山家1的美食世界。正像有的研究者所言:“通过书写饮食活动,作者的个人体验不仅能反映赋予食物以道谯意味的传统,而且有可能超越微观层面而反映出整个社会共有的、更普遍的文化意识形态。”6具体到山家清供产生的宋代,我们不妨说,这种“整个社会共有的、更普遍的文化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宋的工三、诗歌与饮食的审美追求除了给每种美食起一个诗意的名字,山家清供的文本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前人或同时代人的诗句,其中也包括林洪自己的诗句。104则文字里,引用诗句近60处,这还不包括仅提及诗期而未引用原句的情况。引诗成为该书重要的文本特征。就著述类别而言,山家清供属于宋人笔记,笔记中引用诗句的确很常见,但笔记毕竟不同于诗话,在一部篇幅本就不长的笔记中如此频繁地引用诗句,书写对象又是饮食,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发生兴趣。与北宋初陶毅的清异录、北宋末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笔记中书写饮食的文本相比,大量引用诗歌可以说是山家清供最鲜明、最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些诗句对山家清供的文本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没有这些引用的诗句,美食就失去了精神依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山家清供中美食的名称,凡是林洪自己命名的,很多都来源于诗句。如拨徼供一则云: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枇、酒、得、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铳,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K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筱。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云: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311这道出自武夷山的美食,其实就是兔肉火锅。关于火锅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说法(参见土猛、仪馈刚:我国火锅的历史源流,农业考古2022年第3期)。而见诸文字记我的,当以山家清供3中拨霞供一则为最早(参见董治:火锅古今谈,中国烹饪1984年第11期)。林洪交代了1拨/供"的食用方法,即把生兔肉夹起放在沸水中摆熟,和料汁一起吃,这和现代人吃火锅的方式完全一致。作者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六曲初尝这种美食,过了五六年在何伯岩的宴席上再次品尝。杨伯岩是南宋学者,字彦除,号泳斋,杨和王诸孙,居临安府第,淳祐间除工部郎,著有六帖补九经补韵3泳斋近思录衍注3OS乘等,所以林洪称其为1唔古学而消苦者Z这样一道充满山野之趣、吃法十分原始的美食,无论是武夷山的止止师,还是身在京城的杨伯岩,都只识得其妙,却未授其名。“拨霞供”这个诗意的名字,还是林洪自己起的。在这则文字里,林洪并没有交代为什么叫它“拨皱供",但为之赋诗:1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畿。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311这首诗中间几句我们不得而知,但“拨霞供1之名无疑来源于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两句诗.沸脚翻滚的汤汁是白色的,如江中浪花,夹入汤中涮动的兔肉片是红色的,如晚霞夕照。有了这两句诗,我们就不难明白兔肉火锅为何叫“拨强供”了。他人的诗句,也是林洪命名美食的灵感来源。如:“柳叶韭”得名于杜甫以赠卫八处土“夜雨剪春韭”;“酥琼叶”得名于杨万里炙蒸饼“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神仙富贵饼”得名于元绛(章简公)的“术荐神仙饼,百蒲富员花;“持鼓供1得名于黄庭坚糟蟹六言二首(其一)“一服金相玉质,两松明月秋江":“玉延索饼得名于砧游书怀3"久缘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煮玉延":"鸭脚羹”得名于白居易官舍闲题厂禄米獐牙稻,园蔬鸭脚羹;“碧筒酒”得名于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三)“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木鱼子得名于苏轼棕笋“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木鱼子当团参”得名于葛天民诗句“烂炊白扁豆,便当紫团参工这些看馔所用的食材都很平常,借用诗句命名之后,食物瞬间被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