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理论.docx
威尔曼的社会教育理论是社会与教育两种理论的结合,他认为个人与团体之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育,而教育必须有教育理论,那就是教育学。然而教育学是个体的教育学或社会的教育学呢?欲回答以上的问题,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人是存在于社会里,教育就具有引导的作用,而且一个人不能成其为人,所以对于青年的教育必须使其成为完整的人,努力引导他合群。在以上的情形下,他建立了他的社会教育理论:一、社会教育学的意义威尔曼认为"社会的"(social)一词是从拉丁文SOCiaIiS演变而来,而SOCialiS又从SOCiUS一字演变而来,而SOCiUr其意义为“同时代之人”(GenOSSe)或"同件"(Gcselle),动词则为SoCiarC,有“结件"(gcsellen)的意思,最后则演变成SOCietas,那就是社会,即英文的SOCiety,德文的Gesellschafto从以上那些拉丁文字义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含有“婚姻之结合”(EhebUnd)的意义在,然后再扩展至大众的集合,而这种集合是靠实用的法律或共性(共同的性质)来达成的,有时也以神性为基础。他又认为:人具有社会的本质,这是应该强调的因素。每一个人都有社会的本质,因为人是诞生在社会之中的;社会是结伴的,有共同的属性,就个人而言,这种属性是无法与社会分离的,而且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在这种属性中表现出来;就社会而言,社会因结伴而结合。在掌握个人与社会的本质以后,他说:“假如教育是限定在个人的因素与社会的因素的话,那么就必须赋予具有辅导性的教育理论价值。社会教育学不但具有教育学的特殊形式,而且也是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教育学关系密切。”就社会教育学之教育的意义而言,它是与个人教育无法分开的,因为社会教育主要的对象还是个人。依威尔曼的理论,社会教育学的意义是“教育之社会因素的研究”。因此,这种研究的作用有二:一为提高对社会状况的了解的兴趣;一为教育理论针对社会因素的了解与广泛的应用。因而社会教育学的研究,应该把握社会因素,也应该把握教育理论。二、社会教育学的概念威尔曼认为:社会教育学所面对的是:一方面是个体教育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学。两者具有对社会教育学补充的作用,其所表现出来的是:为社会教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内涵。他对社会教育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作了解释:1.个人:个人就如原子一样,是不可分的,而个人是社会的一个原子,是具有接合的作用,其结合是由“社会连带”所促成的。2 .人格:最原始的说法是演员的面具,具有面具、角色、地位的属性,它们是互相关联的,也就是一般所称的“位格”。3 .社会的:“社会的”概念演变成社会,社会的形成是由各个分子组成,而且社会是居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形体。4 .民族的:民族依照发生学的概念,具有血统关系,而且每一个人一诞生后,其民族属性就已确定。5 .财N“财”本来是指物质而言,例如财产,但后来转借到精神与道德里来,变成一种无形的内涵。“财”的最重要概念为:“财的移动”与“财的传递”。“财是解决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因为它具有沟通的特性,而且在意义上,具有指导的价值。在社会组织方面,它是“物尽其用”,有助于青年人发展。“财的传递”就促成了三种社会更新的过程,即:(1)社会更新的过程:未来各项事物的更新。(2)成长的一代进入生活协同体中之社会更新的过程:生活习惯、道德、风俗等的同化。(3)教育之社会更新的过程:把教育视为可了解的作用,以达到精神内涵的传递。关于以上论点,他说:“教育理论将透过'财'的概念,而赋予个人与社会相同的作用,而达到正确的平衡。”他所说的“财”是“精神财”或“道德财”这两方面,尚包括“文化财”。三、社会连带的理论威尔曼认为社会是有组织的,而构成社会组织的要素是“社会连带”,促进社会团结无形中的一条带子,而社会连带中最小的单位是家庭(威尔曼所说的社会连带与涂尔干所说的社会连带意义不同)O社会组织分三序列:1 .第一序列:血统关系:家庭、宗族、民族。2 .第二序列:地缘关系:家、故乡、祖国。3 .第三序列:情感关系:家庭、社区、教会。在以上三个序列中,家庭是社会的起点,而“社会连带”便是促成家庭与社会的发生关系。在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家庭为基础,由家庭引导他与社会发生“社会连带”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国家成为“社会连带”的负荷者。因为国家有其行政的力量,以其行政力量促进社会结构的关联。四、社会教育学的课题威尔曼认为社会教育学的课题主要的有:1.教育之社会因素的研究。4 .根据社会面来建立教育理论。5 .社会教育在促使个人超越个人的单面性,透过教育而达到社会的完整性,注重超越过程的研究。6 .社会连带用之于历史的研究,和其价值系统的建立,尤其是偏重在有关“财”的探讨方面。他提倡社会教育学的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法,用以了解教育的社会因素,然后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对青年实施社会教育。五、社会教育的功能威尔曼认篇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二:1 .照顾:对于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人予以照顾,在照顾中要实施道德教育,尤其是负责照顾的人应该支持这一种做法。2 .教学与陶冶:依据社会的状况而实施,并作正确的安排。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1)社会教育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为形成个人本质的过程;一为形成社会本质的过程。并因而形成了两极:一为个人化;一为社会化。(2)社会教育的本质,在于养成受教者具有制度化的观点,使受教育者对社会有深入的认识。在社会教育功能方面:教育工作所愿示出来的是“社会的成就”。教育在于养成人的知识、能力、意愿,使能适应社会生活;教学在于传递“精神财”,利用训练而实施道德训练。他认为:正确的教育其结果在肯定人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社会教育所能发挥的功能,威尔曼是持积极的看法,他除了把教育看成是“社会更新的过程”、“社会的成就”以外,还把教育看成是“教育即是后辈的同化”、“教育即是社会的繁殖”等重要的概念。六、社会教育的作用威尔曼认为:社会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其所施之于受教者为照顾与陶治,用责任的意识与道德的目的来引导受教者。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除了自动的同化以外,还要求受教者具有知识、能力与道德。尤要重视道德,因为教育就是一种道德行动,也是一种道德义务。他又认为社会教育应着重生活的价值,尤其是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团体生活、民族生活。社会教育就是要在各种生活中产生作用一一道德陶冶的作用,这种作用成为社会教育的根本及生活的根本。七、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威尔曼认为社会教育有三个广义的机构:(一)社会社会本身就负有数育的义务,而且社会是众人结伴而成的,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去教育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二)国家国家是以权力为主,在本质上,这种权力是由社会关系来固定它。国家是重要的社会数育机构,是因为许多社会教育的事业都要靠它来兴办。(三)教会教会具有超越国家的性质,教会办理社会教育,在以宗教的力量使人的精神获得帮助与拯救。肆、结语威尔曼的社会教育理论,具有两极化的概念,很显然地,他看重个人的价值,同时又强调社会的价值;他重视个人的本质,同时又强调社会的本质;他提出个体教育学,又提出国家教育学。各使相互并存。然而他并没有忽略两极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提出了“社会连带”来做为两者之间的桥梁,让它们能互相沟通,因为他认为社会具有整体性,是互相关联的。于是他认为“社会连带”在学校教育中发生作用,学校的功能不仅是在鼓励学生创造,而且还要与社会发生关联。学校中所使用的语言、道德、传统等,成为“精神运动的运河”。他非常重视教会在社会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说:“教会为学校之母”。关于以上的观点是:在中古世纪时教会兼办学校,所以说:“教会为学校之母”。在十九世纪时,教会确实是对社会教育发生极大的作用,著名的社会教育学家,常常是神职人员。威尔曼为社会教育学下了另外一个定义:“社会教育,就其名称而言,国家必须视其为社会连带'的一部分来认识,其次,家庭、社会、教会也有其地位,它们必须成为社会情况的负荷者。很显然地,青年陶冶要反对陶冶的一致式样,要求教学的自由,将社会与教会容纳进去,不但要根据国家的命令订定陶冶的类型'与标淮',而且要从本质方面去共同努力。”威尔曼对社会教育理论的建立,贡献很大。他认为人具有社会的本质,所以能营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时必须实施社会教育;并且教学必须以社会为条件,因为社会提供了学校的传统的陶冶的场所。此两者有互为关联的关系,因为学校的陶冶造成社会的成就。由于威尔曼在教育方面及社会教育方面的理论有重要的贡献,而且他也是重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在他死后的三十七年,即一九五七年,分别在德国的慕尼黑、佛来堡及奥国的维也纳,建立了威尔曼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主要课题,在于形成研究团体与工作团体,提出研究计划,以及以行政方面来支持研究计划的进行,尤其是支持学术工作人员从事个别的研究,而那些研究是高等教育机构的设备所无法支持者。威尔曼研究所从事研究的范围,主要的是哲学、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对于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促进,不余遗力。此外,也在谋求建立基督教的人类学的学术地位。所谓“基督教人类学”是基督教哲学与新人文主义、理想主义、历史主义的综合。此外,威尔曼研究所也与出版界合作,出版威尔曼全集,有关威尔曼的研究、威尔曼教育手册、数育辞典等,对于教育学术的研究贡献良多。第五节拿多尔普的社会教育学理论拿多尔普是德国重要的社会教育学家,在我国一提到社会教育学家,马上使人联想到拿多尔普。由此可见他在我国社会教育学者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壹、生平与著作拿多尔普于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杜塞道夫,于一九二四年八月十七日死于马堡。他在杜塞道夫接受中学数育,从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六年,先后在波恩、柏林、史特拉斯堡等大学研究古典语言学与哲学。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和在学校服务一年。他于一八八五年起就在马堡大学当教授,为马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认识理论的研究,建立精确科学的基础,并将科学理论转于实用方面。他在马堡大学担任哲学与教育学的讲座,主张教育学应建立成为“新理想主义的科学”,它不但是具有经验的事实,而且也具有理念。把教育学建立成“马堡的教育学”。此外,他对逻辑理论很有研究。其主要著作有:社会教育学(一八九九)、柏拉图的观念理论(一九O三)、普通教育学(一九O五)、社会教育学论文全集共三册(一九C)七)、哲与学教育学(一九O九)、裴斯塔洛齐(一九O九)、精确科学之逻辑的基础(一九一O)、哲学一一它的问题与它们的问题(一九二O)、普通心理学(一九一二)、社会理想主义(一九二O)、现代哲学的本质的阐释(一九二三)、实践哲学讲演集(一九二五)、哲学的采统学(一九五八)、数育与哲学(一九六四)等。贰、中心思想拿多尔普的教育思想是受柏拉图、康德、裴斯塔洛齐、柯亭等人的影响,认为教育思想包括教育、陶冶、意志、理念等四方面。因此他的教育学称为“意志陶冶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一词,在使用上,相当于意志的陶冶。”他把教育视为是自我意识的成长。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是发展的,教育就是在促使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交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是来自个人主观之经验的意识,然后再进入社会的领域。因此,意志陶冶理论的前提是从内在的关联开始。而意识便是内在性关联的开始。数育和社会之间的概念,不只是外在的关系,还有内在的关系,因为教育不只是自我教育,它含有整个的社会因素在其中,且个人是完全生活在社会里。在社会中至少是有教师与学生。教育的概念就是基于这种现象而建立,而且教育都有数育的目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的适用,不仅适用于社会生活,而且有助于人的社会的建立。他又认为:教育与社会均是社会教育学所要探讨的,而最重要的是:确认人只有透过人的社会才能成其为人。尤有进者,社会的提升是个人的延伸与扩大。基于以上的论点,社会教育应该把握教育理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