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ocx

    • 资源ID:1063317       资源大小:19.0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ocx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摘要: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关键词:小麦(Triticumaestivum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onYieldcomponentsofWheatZHOUFang-ju,CHENQiao-sheng,ZHANGDao-rong,TANGQing-yi,JIANGQi-bin,WANGYan,1.IUXian-bin,LUTian-tai(XiangyangAgriculturaiscienceAcademyofHubeiProvince,Xiangyang441057,Hubei,China)Abstracts: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yieldandcompOnentfactorsofthreewheat(TriticumaestivumL.)cultivars,Zhengmai9023,Xiangmai55andXiangmai25during20092012,effectivespikenumberhadthemostsignificantpositivecorFelationwithactualproduction(path=O.4125);1000-kerne1-weightwasthesecond(path-0.2872);Whilegrainnumberperspikehadthelowest(path-0.1517)correlation.Theresultsofcorrelationanalysisandpathanalysiswereconsistent.Thevariationcoefficientof1000-kerneI-Weightduringdifferentyearwasthehighest,folIowedbyeffectivepanicle;thelowestwasofgrainnumberperspike.Inordertoreachthemaximumyield,thebreakthroughshouldberealiZedonincreasingthegrainnumberand1000-kernel-weightbasedontheoptimumeffectivespikenumber,and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amongthethreeindexes.Keywords:wheat(TriticumaestivumL.);variationcoefficient;yieldcomponent;correlationanalysis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nIaeStiVUm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1-3。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09-201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探讨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材料是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3个品种均为湖北省的主栽小麦品种。1.2试验方法试验于2009-2012年进行,每年10月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2,3个重复,常规麦田管理。1.3测定项目在小麦生育期间调查各品种的抗病性,小麦落黄时调查各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在收获后室内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各小区的实际产量。1.4统计与分析各性状取各年度间平均值,并采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2结果与分析2.1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对3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效穗数的增加并不会引起每穗粒数、千粒重的下降。2.2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表2),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412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2,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小,为0.1517;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为正效应,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趋向一致。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效应均为正值,且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他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说明任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有效穗数对产量主要是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较小;千粒重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而影响产量;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均较小。2.3不同年度间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进行变异系数分析(表3),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从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年度间,产量性状最稳定的是每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最不稳定的是千粒重,因此说明千粒重的调控性很大,如果在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稳定的情况下,粒重增加,则产量就会有较大的突破。3小结湖北省襄阳市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壤,质地以粘壤土为主,生态条件较为特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小麦灌浆期间降雨量偏多且高温逼熟,大多数外引品种不适应本地特殊的气侯条件,年度间产量变异较大。因此,该麦区要想取得丰产、稳产应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为基础,充分提高千粒重,从而在产量上取得突破。综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1-3。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8,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参考文献1王建武,王进强,陆加荣,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种子科技,2001(5):281-282.2郑建敏,李浦,廖晓红,等.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作物杂志,2012(1):105-107.3孙本普,王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L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4陈佳慧,兰进好,王晖,等.小麦子粒构型性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种业,2010(8):58-60.5周淼平,任丽娟,张旭,等.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刀.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5-40.6马华平,蒋志凯,朱红彩,等.小麦亲本千粒重遗传效应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3):1-3.7姚金保,王书文,姚国才,等,普通小麦千粒重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52-54.8周芳菊,陈桥生,张道荣.小麦生育后期施用水杨酸对千粒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09-4910.

    注意事项

    本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