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宿命”:在戏剧与文学间徘徊-ThePredestinationofChinaFilmFluctuatingbetweenDramaandLiterature.docx
《中国电影的“宿命”:在戏剧与文学间徘徊-ThePredestinationofChinaFilmFluctuatingbetweenDramaandLiteratur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的“宿命”:在戏剧与文学间徘徊-ThePredestinationofChinaFilmFluctuatingbetweenDramaandLiterature.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电影的“宿命”:在戏剧与文学间徘徊ThePredestinationofChinaFilmiFluctuatingbetweenDramaandLiterature作者:宋杰作者简介:宋杰,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院长。原文出处:电影艺术(京)2013年第5期第42-48页内容提要:中国电影尽管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但其主流的电影观念仍然是非电影的。早期中国电影受传统叙事观念的影响,将电影作为戏剧的延伸,即影戏。当代电影在商业压力和小说改编成功的电影的影响下,文学思维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剧本中心一文学主导的观念正在成为投资者的共识。剧本中心一文学主导并不能改变目前电影投资大部分血本无归的
2、格局。未来商业电影的拯救者,应该是那些懂得电影语言的新一代导演。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14年01期一、早期中国电影:影戏一叙事中心人类心理有一个依附和顺从传统和习俗的惯性,格式塔心理证实,人们常把陌生的东西归结到他所熟悉的旧有事物上,同时也把那些不规则的视觉物归纳为某种规则的事物上。中国人似乎比别人更顺从传统和习惯。当摩托出现在北京街头时,老百姓都把它称为“电驴子,即用电驱动的驴。现在满街头都是的电动车,人们习惯碱之为电单车。当电影由西方输送到中国时,人们自然地将电影比作戏剧,于是就有了所谓“影戏”的说法。所谓影戏,即在银幕上演出的戏剧。如此电影就不是电影了,不过是幕布上演出的戏剧而
3、已。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该片是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舞台片断的纪录。任景丰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这部影片却宿命式地给未来中国电影打上了“影戏”的注脚。电影最初并不是讲故事的工具,卢米埃尔最初的电影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等从标题上就能知晓这些1分钟左右的影片只是生活场景的纪录。电影发展为讲故事的工具,主要是从格里菲斯等人发现分切镜头开始的。尽管电影作为商品并不是电影的美学必然,但电影制作的庞大经济投入必然使电影成为媚俗的工业。于是,叙事成为电影工业的宿命。当中国人开始制作电影时,火车大劫案已经出现,以叙事为主的电影占据了电影的主流。中国电影故事
4、片从1913年起步至1930年,尽管有个别另类的影片出现,但占据主流的是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讲求传统故事内容,同时又不忘电影教化功能的叙事电影。在1926年前,两人均采取合作的方式,分别担任编剧和导演。他们的电影,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电影的主流形态与风格。1913年,我国第一部剧情片难夫难妻亮相。该片的编剧是郑正秋,导演则是美化洋行的买办张石川。他俩当时都没有电影制作的经验。张石川20年后回忆道:为了一点兴趣,一点好奇的心理,差不多连电影都没有看过几场的我,却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允下来了。因为是拍影戏,自然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郑正秋是张石川的朋友,之前对戏剧比较熟悉,还为报刊撰写剧评,
5、便承担起编剧的任务)我和正秋所担任的工作,商量下来,是由他指挥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由我指挥摄影机的地位变动。这工作,现在最没有常识的人也知道叫做导演,但当时却无所谓“导演”的名目。导演的技巧是做梦也没想到的,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做戏镜头的地位是永不变动的,永远是一个远景。初始年代的中国剧情电影是模仿戏剧开始的,脱胎于当时的文明戏,演员大都来自文明戏。由于几乎都是短片,因此其结构和程式还比较简单。其中不乏杂耍式的滑稽闹剧。1920年后,长篇电影出现,但影戏的观念和做法更加明显。具有历史价值的一系列影片,几乎都向传统的戏曲戏剧情节结构学习,注重戏剧性情节的营造,同时强调电影的教化作
6、用。其中,家庭伦理剧尤为明显,黑箱冤魂和孤儿救祖记具有典型的意义。黑箱冤魂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影片的时间跨度较大,要厘清这些关系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也正是这些看似复杂的故事将观众牵记在影院中。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以及戏曲舞台中的故事铺成方法,自然成为郑正秋和张石川借鉴和效仿的对象。这样一来,在接受了戏剧原则后,中国早期电影理成章地引入了传统文学的故事讲述方法,并一直保持着所谓文学为先的创作轨迹。之后的孤儿救祖记为这条道路增添了标志性的风景和发展的活力。孤儿救祖记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学故事中并不新鲜,但在电影中却是第一次与观众相遇。郑正秋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善于运用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
7、、起承转合、悬念丛生、情节突变等传统叙事技巧来整合曲折的故事,同时在影片中又加入幽默或搞笑的细节来调和节奏,使得影片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与当时的国外影片相比,孤儿救祖记在情感和文化上更接近中国观众的口味,因此,该片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孤儿救祖记在当时的电影语言和技术上是突出的,但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编剧。对电影技术并不在行的郑正秋用一个有点俗套但非常有效的故事挽救了明星公司,也确立了自己主流电影中流砥柱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影戏说由于实证稳固了作为当时中国电影主流主张的地位。尽管早期电影的空间调度基本上沿袭舞台的场面调度,如张石川所言,镜头多为固定不变的远景,表演也是做作的文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电影 宿命 戏剧 文学 徘徊 ThePredestinationofChinaFilmFluctuatingbetweenDramaandLiterature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99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