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劳动伦理叙事的迁延与异变-TheExtensionandChangeoftheNarrativeofLaborEthicsinLocalContemporaryChine.docx
《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劳动伦理叙事的迁延与异变-TheExtensionandChangeoftheNarrativeofLaborEthicsinLocalContemporaryChin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劳动伦理叙事的迁延与异变-TheExtensionandChangeoftheNarrativeofLaborEthicsinLocalContemporaryChine.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劳动伦理叙事的迁延与异变TheExtensionandChangeoftheNarrativeofLaborEthicsinLocal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作者:王朱杰/孙基林作者简介:王朱杰(1981-),男,山东平度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孙基林(1958-),男,江苏丰县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山东威海264209)o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20年第20202期第107T14页内容提要:在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劳动”一词有着独特
2、的历史意味。在延安文学时期,劳动伦理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勤勉的土地耕种成为农民身份认同的标志,并由此衍生出相应的伦理价值和意义。在这一时段的文学叙事中,乡土劳动伦理发挥着支撑性作用,农民对现代革命话语的理解和接纳凭借着乡土劳动伦理逻辑而达成。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乡土劳动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农人本色,还上升为一种政治品性,具有了传统伦理价值之外的政治以及相应的美学价值。新时期乡土文学一方面罐续了“十七年文学”劳动伦理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逸出了其意义系统,开始向乡土劳动伦理回归,显露了一种弥合历史罅隙的叙事心态。Inthecontextofmodernandcontemp
3、oraryChinesehistoryandculture,thewordulabor,hasauniquehistoricalsignificance.IntheperiodofYan,anliterature,laborethicsrevealedastronglocalflavor.Locallaborethicsplayedasupportingrole.Peasants,understandingandacceptanceofmodernrevolutionarydiscoursewasachievedthroughthelogicoflocallaborethics.Inthepe
4、riodof“SeventeenYearsLiteraturew,locallaborhasakindofpoliticalcharacter,whichhasthepoliticalandaestheticvaluebeyondthetraditionalethicalvalue.Inthenewera,thelocalliteraturebegantoreturntothelocallaborethics,revealinganarrativementalitytoclosethehistoricalgap.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0年10期关键词:乡土文学/劳动伦
5、理/劳动光荣/劳动改造IOCalliterature/laborethics/laborglory/IabOrtransformation标题注释: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20)02-0107-08在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劳动一词有着独特的历史意味。劳动不仅仅被视为一种谋生方式,对劳动的价值认同除却农耕社会所衍生出的诸如耕读传家、以农为本等传统乡土伦理倾向之外,针对土地的劳动还被附加上了现代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属性,从而具有了现代伦理的价值
6、和意义。在延安文学时期,农民对现代革命话语的理解和接纳,凭借着乡土劳动伦理的逻辑而达成。在“十七年文学”中,乡土劳动不仅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农人本色,而且还上升为一种政治品性,对劳动伦理的重构成为推进革命前行的强劲动力。新时期文学一方面凄续了“十七年文学劳动伦理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则开始向乡土劳动伦理回归。本文选取这三个时段的典型文本进行一种历史切片式的解读,以便探索劳动话语在中国文学中的构件、节点以及穿行其中的伦理逻辑和运作机制,并寻绎中国历史发展的循环往复及连续性。一、传播与限定:劳动伦理乡土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延安文学时期正值革命话语秩序的初创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倡导,
7、民间文艺形式和文化资源被视为文艺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延安文学所展现的是一种民间的、乡土性质的叙事。在劳动伦理层面,延安文学所内含的劳动伦理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传统农本社会,针对土地的体力劳动是农民根本的、唯一的生存方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农民本分。规规矩矩的土地耕种成为农民身份认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由此衍生出相应的伦理价值和意义。劳动的意义是经验的、世俗的,如果深入到文本的叙事肌理层面便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政治外壳的包裹下,乡土劳动伦理仍在内里发挥着一种制约或支撑的作用,如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围绕地主顾涌成分问题所产生的争议,即如此。小说首先回溯了顾涌的发家史,顾涌起先也是苦出身,
8、是个拦羊的孩子,后来靠着在荒瘠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受了四十八年的苦,才积累起现在的家业。所以在划分成分时,农会主任程仁反对将顾涌划为革命阶级的对立面一地主,理由就是顾涌的发家靠的是自食其力、克勤克俭的劳动:他这个地主可跟李子俊不一样,李子俊是坐着不动弹,吃好,穿好,要钱他老顾么,是一滴汗一滴血赚来的呀!他的生活也不强,省吃俭用,咱们要把他同李子俊一样看待,管保有许多人不乐意!在是否将顾涌划分为地主成分问题上产生争议,说明了现代革命政治话语在进入传统乡民意识时与乡土劳动伦理发生了某种方衲圆凿的Sa踣。顾涌的穷苦出身,白手起家,以及他那一滴汗一滴血的苦干、省吃俭用所累积起来的财富,在乡土劳动伦理逻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当代 乡土文学 劳动 伦理 叙事 迁延 TheExtensionandChangeoftheNarrativeofLaborEthicsinLocalContemporaryChine

链接地址:https://www.yzwku.com/doc/999051.html